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05 合作期刊: 《周易研究》
摘要:帛书《要》篇里有一段谈论损益之道的文字,称之为“吉凶之门”及“君者之事”。依据今本《周易》经传所蕴含的本体生成论,并结合《道德经》《淮南子》中的相关说法,以及《大学》《中庸》与《周易》之内在关联,损益之道可以得到更为深刻、全面的解读。“损下益上”为“损”,“损上益下”为“益”,这是《周易》的基本理念;“损”中有“益”,“益”中有“损”,体现了损益、取舍之间的辩证关系;“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说明损益、取舍应以《周易》中的“德位相配”说为依据,以“由德返道”“德至道凝”为旨归。《周易》哲学可以为损益之道即如何取舍提供心性本体论依据,而其最终目标则是成己、成物。损益之道的实现又离不开《周易》中的“神道设教”观,而“法治”及“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社会机制乃是实现损益之道的必要条件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王船山是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他的哲学是“人性史哲学”。他既强调“人性的历史性”,又强调“历史中的人性”。他主张道器合一、理气合一、理欲合一、理势合一,认为“相乘之机”与“贞一之理”是辩证的通统为一。这种“两端而一致”的思考,贯穿整个船山哲学。他不仅重视具体的现实性、存在的物质性和人的可欲性,而且重视普遍的理想性、心灵的精神性和总体的根源性。他总结了宋明儒学,又在迈向近现代启蒙上有着飞跃式展开。更为可贵的是,王船山“人性史哲学”中“两端而一致”的思维方式,对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尤其对化解亨廷顿所谓“文明冲突”,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2-11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所谓“自生”,是指万物的发生源于自身本有的根据,这种本有的根据主宰万物的化生成功与否、化生的种类、化生的品质、化生的过程、化生的成果等。质言之,“自生”是生生过程中所有问题的最终决定者,是权利与责任的统一。考之中国古代儒学文献,“自生”是孕育在儒学思想中的一个基本理念,这一理念一直隐藏于天地、太极、气、心、道、理等范畴背后,以致问起儒家哲学的本根范畴,人们很少会想起沉默低调的“自生”理念。事实上,无论天地生物、太极生物、心生物,抑或阴阳生物、种子生物,由于“天地”是阴阳或空间,由于“太极”即阴阳,由于“心”是气之灵觉,而阴阳是气,由于“种子”的源头是“性”,因此,天地生物,太极生物,心生物,阴阳生物,种子生物,皆终归“性”生物,此即荀子所言“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是万物之所以然者,也就是人与物成为自己的根据,所以生生者自生。这样,“自生”理念蕴含了天地、太极、心、阴阳、种子等范畴所具有的智慧和希望,走向前台,担负起为儒学披荆斩棘、开辟道路的使命。“自生”不仅能凝集儒家所有的思想精粹,而且能疏通儒家所有的义理脉络;不仅能清除儒家思想中的糟粕与污垢,而且能再生多姿多彩的儒学理念;不仅能助力儒家思想的转化,而且能推动儒家思想的发展。因此,“自生”理念,就源而言有其本,就流而言有其用,在当今急需建构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的特殊情势下,开掘“自生”理念独特且丰富的内涵,以建构儒家生生哲学,或许是一个值得期待的选项。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甘肃社会科学》
摘要:中国哲学史上是否存在着气学一派?学术界一直有争议。针对佛学以空来虚化形体之物的世界观,张载提出变化的万物并非虚空,而是以气为其本体,作为本体的气是万物生存的终极本原。王廷相为了纠正程朱理学重理轻气的世界观,再次主张气是本体。他把气分为三类,即元气、生气(阳气、阴气),其中作为本体的元气其实是性,作为元气的性与阴阳气质结合,共同形成了合“理”的世界,其中的理出自性或元气,故元气是存在之本体。王夫之吸收了张载的气本体观和朱熹的理本体观,将前者的气之本体与后者的理之本体相结合,形成了理和气相统一的本体概念。从其将气视为主题词并以气定义本体来看,张载、王廷相、王夫之等的确可以形成气学一派。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心外无物”的“物”除指“行为物”之外,还指“存在物”。前者指良知创生的道德践行,意义明确;后者指良知创生的道德存有,争议较多。良知之所以能够创生“存在物”,是因为良知总是以自己的“眼光”审视天地万物,将天地万物笼罩在自己的视野之下,赋予其道德的价值和意义。这方面的内容即为道德存有论。道德存有论是宋代之后儒学逐渐发展出的一条辅线,阳明的努力极大地充实了这一路线,奠定了儒学以道德践行为主、以道德存有为辅的理论格局。将道德存有这条辅线剥离出来,使其不再被夹裹在道德践行主线之内,对于梳理儒学发展的整体脉络具有重大意义。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2-25 合作期刊: 《管子学刊》
摘要: “有无之辨”一向被视为魏晋玄学的主题,实则是名教与自然之辨的理论外化,背后隐藏着魏晋士人对现实社会的深切关怀。 作为魏晋玄学“无”本论确立的先驱,王弼注解《周易》始终贯彻“有无之辨”这一思路,“大衍义”“言意之辨”“卦时”“卦主”诸理论皆以“有无之辨”为思维底色。 易言之,“有无之辨”是王弼易学诠释之纲要。即使从“扫象”之维度透视王弼易学,其“扫象”“取义”之思维亦以“有无之辨”为旨归或底色。 “有无之辨”不仅创生和形塑了王弼易学,也使玄学义理易学与两汉象数易学区别开来。 尽管后世学者褒贬不一,但从对繁琐的汉易补偏救弊和开创魏晋易学新风而言,以“有无之辨”为底色的王弼易学实大有功,是易学史上不可绕过的重要理论环节。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文史哲》
摘要:荀子关于人性问题的思考,以“秩序”为思考视域,以“正名”为理论方法。在还原“公共秩序”视域的基础上运用“正名”方法,堪称探究荀子人性观念的内在要求。在葡子那里,“性”有“本然之性”“自然之欲”两种内涵,“伪”有“知虑之伪”“能动之伪”“行成之伪”三层意蕴。所谓“善”,指在平正的公共秩序这一“根本善”情境中,人之“自然之欲”得到满足的“基础善”,以及“义”之独特价值获得实现的“究竞善”;与之相应,“恶”指的是在混乱的公共秩序这一“根本恶”情境中,人之“自然之欲”无法得到满足的“基础恶”,以及“义”之独特价值无法开显的“究竞恶”。与之相应,“性恶”可从三个方面得到解释:“根本恶”由“性”之流弊推衍而来,“基础恶”道明的是“性”之无法自治,“究竞恶”意味着“性”对“究竞善”的全然遮蔽。在荀子那里,“礼义之善”源自圣王“道心”的考量与筹划,并通过“教化”而归于常人“智心”的理解与认可。总之,在首子那里,“心”为良善的公共秩序的建构以及符合礼制、追求道义的个人生活的达成奠定了基础,堪称其人文理想中融通性伪、沟通圣凡、贯通始终的枢纽。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05 合作期刊: 《周易研究》
摘要:易象问题是尚秉和易学的难点,这一难点集中于“易林之辞,无一字不从象生”这句话上。从字面意思看,辞和象应该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在尚氏的易学著作中,相同的辞并非都用相同的象来表达,因此,人们认为尚氏此言过于绝对化。其实,尚氏对于象辞关系的理解有其独特之处。首先,尚氏认为象和辞具有层次性,这植根于其阴阳观。其次,尚氏对于辞的认识,突出地表现为辞意的扩充,这主要体现在其复象的取象方法上。再次,尚氏通过察象、观象发现辞所指之象的变化在不同卦画之间具有特殊意义,这表现在其取象方法上即此象彼意。最后,尚氏对于辞与象关系的判定展现出卦象的收缩和辞所指之象的相对稳定性,即象形引申。基于以上几点,尚氏解决了复辞异象的问题。尚氏处理象辞问题的方案具有创造性,但也缺乏逻辑的严谨性。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王船山是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他的哲学是“人性史哲学”。他既强调“人性的历史性”,又强调“历史中的人性”。他主张道器合一、理气合一、理欲合一、理势合一,认为“相乘之机”与“贞一之理”是辩证的通统为一。这种“两端而一致”的思考,贯穿整个船山哲学。他不仅重视具体的现实性存在的物质性和人的可欲性,而且重视普遍的理想性、心灵的精神性和总体的根源性。他总结了宋明儒学,又在迈向近现代启蒙上有着飞跃式展开。更为可贵的是,王船山“人性史哲学”中“两端而一致”的思维方式,对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尤其对化解亨廷顿所谓“文明冲突”,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邯郸学院学报》
摘要:性善与性恶是孟子和荀子不同的人性主张,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处理这两种不同人性理论的关系,早已成为儒学研究的重要话题。三分法提供了一种新的诠释可能。所谓三分法是儒家生生伦理学基于对孔子思想结构的分析,将与成德成善相关的因素梳理为欲性、仁性、智性三个部分,突破感性、理性两分模式束缚的一种方法。在这种新方法的视域下,孟荀二子的不同主张各有其得失。性善论之所得是发展了孔子的仁性,但失之于忽视了智性,从孔子整全的思想结构中脱离了出来,难以处理特殊境遇下如何成德成善的问题。性恶论刚好相反,其所得是推进了孔子的智性,而失之于丢掉了仁性,致使学理缺乏道德动力,不得不将希望寄托于隆礼重法。要正确处理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关系,应该打通孟子和荀子的壁垒,从仁性和智性两个层面看待人性,最终形成仁智双全,善恶齐备的理论格局。舍此而求其他路径,最多是小修小补,纵有局部之效,但终究难成根本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