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理论建设》
摘要:健全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应有之义。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统领和根本、健全协商民主机制是重要内容和实践形式、基层民主制度是基础性工程和运行支撑、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是应有之义。新时代新征程上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以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为着眼点,以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发展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为结构布局和战略工程。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国共产党历史 发布时间: 2025-04-11
摘要: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中国共产党探求真理和指引实践的力量源泉,也是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重要途径,学好用好经典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必修课。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大力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在实践中积累了自上而下、由浅入深、由外及内、由知向行的学习经验,形成了一套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体系完整的经典学习观。在新时代,认真理解和掌握这一学习观,对于发挥党员干部的“领头雁”作用,创新经典著作的学习方式,激发学习经典著作的内生动力,掌握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解决中国当前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31 合作期刊: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从世界视域看,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理论产物与行动指南,以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互动为核心主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全面解密了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历史生成与逻辑证成,揭示出近代因资本统摄呈现出世界性对民族性唤醒与侵蚀“论”的特殊样态,这也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世界向度的重要理据来源。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新时代,坚守文化开放与文化安全动态平衡,形成捍卫自身文化、尊重他者文化、反对霸权文化以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整体图式;指明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兼容的战略目标,提出不仅要以“两个结合”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巩固主体性立场、保持民族文化特色,还要以“全球文明倡议”的原则与思维树立世界性眼光、创设理想文化生态的实践要求。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价值取向、风格气派、实践智慧在文化领域的投射映照,对文化发展具有积极的建构意义,对社会进步具有广泛的辐射价值。“第二个结合”作为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方法论原则,与文化主体性具有高度的基因契合性和内核一致性。“第二个结合”以深厚的文化根基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了文化主体性确证;以鲜明的实践智慧增益文化自强,实现了文化主体性彰显;以恰切的间性思维涵育文化自为,实现了文化主体性提升。以“第二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生成的重要支撑,必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内生动力的持续增益。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3-26
摘要: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现代化有着紧密关联,具体表现为二者目标协同、供需匹配、进程贯通,这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何以能”促进人的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在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经由开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发展理念教育、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从而推动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多重要素的现代化转型。新时代新征程,思想政治教育应聚焦主题、延展场域、优化介体,锚定时代新人培育目标,做好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有力赋能人的现代化进程。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第二个结合”与自我革命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创新,两者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具有相互作用的内在逻辑:一方面,推进“第二个结合”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主体性、拓展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文化空间、赋予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文化意义,为党的自我革命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推进自我革命坚定了党的政治使命、提升了党的执政能力、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为推进“第二个结合”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第二个结合”与党的自我革命在增强党的政治定力、铸牢理想信念、把握党的建设规律,在巩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中,具有共同的价值指向。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14
摘要:新质生产力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和社会现代化生产深度融合的产物,实现了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消解和重塑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新的物质力量。作为以生产力要素智能化为依托的新质生产力,有效满足发展的多样性需求,塑造适应性更强的生产方式,实现对生产力的系统性变革,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良性运转,并加速催生社会新形态的出现,彰显出人工智能时代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发展表征。受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内含的发展要求促使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开始变革,营造的生产方式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局限性,适应的技术体系对规范与引导资本提出更高标准要求,凸显的阶级基础强化否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现实力量,成为消解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有力手段。伴随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新质生产力逐步摆脱对传统生产力增长路径的依赖,以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以变革生产方式为现实抓手,以满足分配公平为必要保障,以开启人的新发展为目标旨趣,致力于对旧有生产关系进行历史重塑,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坚实基础。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03 合作期刊: 《党的文献》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不断加深对全面深化改革内在规律的认识,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其中蕴含着多重科学思维方法。主要表现为:以战略思维统揽全面深化改革全局,锚定战略目标,明确战略步骤,保持战略定力;以辩证思维破解全面深化改革难题,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坚持改革和开放相统一,处理好部署和落实的关系;以系统思维提升全面深化改革效能,坚持系统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协同性原则;以创新思维激发全面深化改革活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底线思维化解全面深化改革风险,坚守改革底线,筑牢改革防线,力争改革高线。这些科学思维方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为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指南和方法论遵循。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前线》
摘要: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大文明观出发,处理中国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国共产党人秉持大历史观,鉴往知来,在尊重历史事实、认识历史规律的基础上,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引领世界和平发展;立足大时代观,顺势而为,以宏阔的全球视野深化对时代本质的理解、明晰时代主题,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大文明观,胸怀天下,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在交流互鉴中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由此,塑造出自信自立、胸怀天下、开放包容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向世界展现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气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1-21 合作期刊: 《甘肃社会科学》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新时代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从生成基础看,在立场观点方法上内在契合构成了二者融通的理论基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其基础之上主体观念形态的发展脉络构成了二者得以融通的历史基础,共同利益诉求、社会文化环境等客观要素则构成了二者融通的现实基础。从价值意蕴看,二者相融通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重要举措,是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群众基础的必要途径,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有效方法,是持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科学指南。新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融入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之中,就是要在认知传导方面做到晓之以“理”,在思想共鸣方面做到动之以“情”,在常态推进方面做到持之以“恒”,在实践外化方面做到导之以“行”。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12-03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世界被把握为图像”的视觉文化时代,人们认识、感受与想象世界的交互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更深层次上重构着人们观看自我与观照世界的价值观。可以说,视觉文化已然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本身,内蕴着影响人们精神成长与意义建构的价值判断与存在样态。面对视觉文化世界的兴起,增进主流价值观认同必须有新的应对思路。这就要求,在本体论上善于把握主流价值观认同的视觉化建构机制,明晰其图像符号图式符码文化意象的生成意理,旨在触发受众快乐原则下的瞬时情感认同,引导现实原则下的抽象理性认同,最终形塑理想原则下的坚定信仰认同;在认识论上全面理解主流价值观认同的视觉化阐释机制,在对道器之辨、言意之辨、情理之辨的经典核心命题的回答中全面理解视觉化物质与精神对象的存在方式与状态,增强视觉文化时代下主流价值观认同的凝聚力与穿透力;在方法论上发挥好主流价值观认同的视觉化叙事机制,运用表征与交流的解读方式创造视觉世界、隐喻与转喻的修辞手法传递价值蕴含、渗透与召唤的表意功能缝合意义鸿沟,展现在终极价值呈现上的天然叙事优势,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拓宽视觉叙事的应用价值与实践效益,提升主流价值观认同的视觉化效应。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齐鲁学刊》
摘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认识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如果仅仅关注理论视域的辨析,而忽略厘清实践理路,将极大影响“第二个结合”的成效。因此,“第二个结合”的推进既要着眼于理论层面,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契合点和矛盾点,弄清楚二者结合应遵循的原则和产生的理论形态,也要立足于实践层面,从主体锻造、方法论选择、表达呈现、现实趋向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从而持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11-22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惟创新者强”是深刻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中的恒久理念。在百年求索实践中,中国共产党走向强大离不开党建理论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创新是强大政党建设链条中的关键一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与自身建设实践有机结合,切实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中心问题接续作出创造性回答,成就了一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创新史。透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百年创新发展的递嬗逻辑,体知中国共产党人在超越历史局限性和场域适应性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党建理论的一贯性思维进路,从根本指向、呈现载体、自信泉源以及落实效能等层面深化认识中国共产党人以实践导向、话语建构、文化蕴含、创新扩散为抓手创新发展党建理论的运行机制,旨在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创新,继续赋能党建高质量发展。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旨。新时代共同富裕以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为理论基石,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富民、大同思想为文化基因,以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的理路探索为历史根基,以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为现实基础,具有深厚的生成基础与时代底蕴。新时代共同富裕内具深刻严密的逻辑意涵: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是其认知前提;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富裕是其内涵精髓;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其外延范畴;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是其重要标志。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汇聚共同富裕的实现“合力”;要坚持和完善基本制度体系,夯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主体性建设是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历史选择,是推进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自然结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主体性是以“现实的人”为根基的真实主体力量在人类文明实践中的展现,其中蕴含的“人民之我”“民族之我”“人类之我”等多层次的“为我逻辑”关照是对资本强制下以原子式自我为支撑、以资本同一逻辑为核心、以自由主义为表象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为我逻辑”的根本超越。建设具有文化主体性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要充分激活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变革发展中的先导作用。为此,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激活中华文化的思想引领力;必须坚持独立自主,激活中华文化的精神凝聚力;必须坚持体用贯通,激活中华文化的现实驱动力。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摘要:坚持和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题中之义和内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要求和基本经验。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立场观点方法,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是我们理解和把握好、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应当着重抓住的核心内容。新时代,习近平就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作出重要论述,科学指明了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时代指向与实践要求,集中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待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我们学习习近平的这一重要讲话,就要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贯彻落实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理论探讨》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9-12 合作期刊: 《学术界》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概念,其内涵丰富、意蕴深厚,具有鲜明特质。从延承性特质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作为中国共产党“两个结合”理论的文化递升,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这一魂脉为思想路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为精神赓续。从生动性特质来看,主体性、互鉴性、人民性、方向性、守正创新性共同构筑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发展逻辑。从价值性特质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历史、理论与实践彰显了其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进而为科学指引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奠定坚实基础,为世界文化繁荣发展树立原则典范和方法参照。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7-16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选代发展,作为目前移动互联网高阶版本的元字宙的登场使人们的生存理念、生活方式、生命意义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特别是对价值观认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元字宙借助“全维沉浸性”建构价值观教育环境,依托“全域融通性”拓展价值观传播视域,凭靠“全真链接性”增强价值观认同黏性,赋予 Web3.0时代下的人们以全新的数字化生存体验。然而,在元宇宙以新技术、新理念、新思路赋能价值观认同的同时,也引发了价值观认同的潜在风险。其中,因其存在易生成“过滤气泡”造成“信息倦怠”折叠“公共理性”、形成“技术依赖”等问题,故使得价值观认同的思维定势被强化、价值观认同的理性生成被阻带、价值观认同的主流空间被压缩、价值观认同的主体被异化。元字宙引发了价值观认同的潜在困局,愈加警示人们在享受数字技术便利的同时要注意不被技术反制同化,以社会价值秩序变革引领被坍缩的现实空间。因此,亟需通过优化主体协同治理以铸塑健康价值生态、破除资本商业逻辑以导引主流价值回归、深嵌技术伦理要素以修正价值固有偏见、防范异质思潮冲击以遏制不良价值弥散来加以应对,实现元字宙技术进步与价值观高阶认同的耦合共进,以价值自觉实现人类数字新文明的理念认同与精神勾连。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07-04
摘要: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中国共产党探求真理和指引实践的力量源泉,也是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重要途径,学好用好经典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必修课。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大力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在实践中积累了自上而下、由浅入深、由外及内、由知向行的学习经验,形成了一套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体系完整的经典学习观。在新时代,认真理解和掌握这一学习观,对于发挥党员干部的“领头雁”作用,创新经典著作的学习方式,激发学习经典著作的动力,掌握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解决中国当前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