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土地革命时期党反对平均主义的历史考察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国共产党历史 发布时间: 2025-04-23

    摘要:平均主义在党的百年革命与建设,改革与复兴历程中曾反复出现,尤其是土地革命时期。囿于传统小农经济,领导与革命经验的缺乏及“左”倾思想的错误指导,平均主义在土地改革、阶级政策、政治生活、军事策略、生产分配等领域不断滋生并蔓延,造成了一系列不良后果。在革命形势和党的建设双重因素促发下,党自省并开展了反对平均主义斗争,积累了诸多历史经验。以史为鉴,平均主义在干部考核、绩效分配、共同富裕等方面的再生及变形意味着,反对平均主义依然是新时代党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 改革开放后陈云对党风廉政建设的探索与贡献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国共产党历史 发布时间: 2025-04-16

    摘要:改革开放初期,针对党内日益突出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问题,陈云将执政党的党风问题上升到“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对全党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实践层面,陈云从加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维护党规党法、狠抓贪腐行为、从严治吏等方面对党风廉政建设展开积极探索,为改革开放顺利推进筑牢了政治保障,为新时代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了历史镜鉴与理论滋养,为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宝贵经验与深刻启示。

  • 北大红楼的独创价值和独特贡献铸就开创性地位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国共产党历史 发布时间: 2025-04-16

    摘要:北大红楼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酝酿建党、培育革命骨干力量、点燃中国革命火种等重大活动中,已形成自身的独创价值,尤其在创建中国共产党中作出独特贡献,创造出中共党史上多个非常重要的“第一”,北大红楼由此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史上铸就开创性的独特地位。考察中共的创建史和早期中国革命史,发现北大红楼贯穿着一条内在的价值逻辑,即北大红楼从具有独创价值,到作出独特贡献,再到铸就开创性的独特地位。此逻辑演绎北大红楼的内在灵魂,高扬北大红楼的建党精神,体现中共建党时注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展现启蒙国民思想,呼唤民族觉醒和开创中国革命的光辉起点。北大红楼既凝聚建党先驱的精魂,而且成为建党的一个不朽图腾,

  • 邓小平与中共干部南下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国共产党历史 发布时间: 2025-04-14

    摘要:邓小平是中共干部南下的首倡者。他首先提出必须携带大批地方工作干部南下,并亲率第一批南下干部挺进大别山,成为干部南下战略实施的第一人。他还根据南下干部在大别山的工作经验,向党中央提出要有足够数目的干部随军南下渡江接管江南新区。党中央据此做出向长江以南新区派出五万三千名干部的决定。在干部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邓小平果断提出大量招收大中学生和技术人员南下,组建西南服务团。他提出要把南下干部和地下党的会师当作“第一关键的工作”来抓,为南下干部与地方干部团结会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工人运动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国共产党历史 发布时间: 2025-04-14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及时调整工人运动策略,对工会性质、任务、作用和在抗日战争统一战线中的策略等问题作出方向性规定。通过颁布决议、发布指示,为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路线、方针、策略指引,组建赤色工会组织,持续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14年之久,虽然开展工运极其艰难,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工人阶级同各阶层人民一样,从未停止过反对日本侵略者的斗争。本文探讨了抗日战争时期东北工人阶级的状况和境遇;党领导东北工人的斗争实践,挖掘了工人支援抗联,组建赤色工会等具体事迹;通过东北工人运动的历史实践,揭示了只有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动摇,中国特色工人运动发展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工运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也是党的群团工作的优良传统。工会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需要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这一重要职责和使命。

  • 以地方党史研究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国共产党历史 发布时间: 2025-04-14

    摘要:地方党史研究与党史学习教育具有耦合性。以地方党史研究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应遵循区域历史与整体历史相统一、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相融合以及学术研究与社会传播相契合的价值原则。实践证明,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应完善地方党史研究机制以提供坚强保证,应以地方党史研究机构为主导,形成多部门立体化联动格局,同时围绕地方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党史学习教育阵地集群。

  • 传承和弘扬寻乌调查精神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国共产党历史 发布时间: 2025-04-14

    摘要:毛泽东寻乌调查开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形成以“深入”为途径,以“唯实”为特质,以“求真”为灵魂的寻乌调查精神。由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步于寻乌调查。寻乌调查精神体现“唯实、求真、求理、求是”精神,体现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寻乌调查精神的当代价值为:以“深入”为起点,引领干部走向基层,走进群众,走入实际,让寻乌调查精神成为干部调查研究的利器;把干部引向“唯实”,以“唯实”精神治疗“四风”,引导干部从“唯实”到“实干”;引领干部把政策制定指向“求真”。“求真”是克服“四风”问题的好办法,是治理武器。“深入、唯实、求真”的寻乌调查精神有时代活力,永不过时,是时代精神的一个支撑点。

  • 中国共产党的经典学习观探——以延安学习运动为例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国共产党历史 发布时间: 2025-04-11

    摘要: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中国共产党探求真理和指引实践的力量源泉,也是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重要途径,学好用好经典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必修课。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大力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在实践中积累了自上而下、由浅入深、由外及内、由知向行的学习经验,形成了一套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体系完整的经典学习观。在新时代,认真理解和掌握这一学习观,对于发挥党员干部的“领头雁”作用,创新经典著作的学习方式,激发学习经典著作的内生动力,掌握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解决中国当前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 抗战时期中共与联共(布)、共产国际之间政治互动的历史考察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国共产党历史 发布时间: 2025-04-07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与联共(布)、共产国际之间 的政治互动深刻塑造了中共的战略选择与政权建设,从中孕育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指导、政权建设等思想。苏联通过共产国际提供军事顾问、意识形态指导、物资援助等方式,帮助中共巩固边区并拓展敌后根据地,但其对国民政府的战略依赖导致援助具有隐蔽性与波动性,援共规模随着国际形势变化而调整,尤其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大幅缩减中共则在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下灵活利用苏联资源,通过整风运动淡化共产国际影响,在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时如皖南事变等事件中借助苏联施压国民政府,却拒绝其妥协要求,凸显策略自主性。这种政治互动助推了中共政权的制度化与国际合法性总体而言,陕甘宁边区时期的中苏互动体现了中共在民族战争与意识形态博弈中平衡“独立”与“合作”的实践,为其对外政策奠定历史基础。

    同行评议状态: 评论中
  • 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山西抗日根据地的新民歌创作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国共产党历史 发布时间: 2025-04-07

    摘要:山西抗日根据地建立前,山西传统民歌的政治教化功能已逐步弱化甚至缺失,娱乐功能庸俗化现象仍较严重。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开辟山西抗日根据地之初即注意到民歌在宣传政策、动员民众、移风易俗等方面的特殊作用,并通过“旧调填新词”实现山西民歌的简易再创作。随着战争与政治形势的变化,以及大批音乐干部和音乐人才从延安和全国各地的到来,山西抗日根据地的音乐组织愈加完善,音乐教育更加普及,音乐创作进一步专业化。然而,直到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山西的民歌创作一直摇摆于“大众”与“专业”两种创作方向之间,充满了两难与曲折,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机遇。

  • 毛泽东科技安全观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及当代价值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国共产党历史 发布时间: 2025-04-07

    摘要:毛泽东科技安全观有深刻的生成逻辑,历史上近代中国因科技落后屡遭欺辱,现实中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复杂国际形势,理论上继承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技观、安全观。核心要义涵盖科技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国防尖端科技的关键作用、科技推动生产力发展、“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方针及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新时代我国在应对科技安全挑战、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实践中,充分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自主创新的使命担当以及系统辩证的思维方法所具有的时代价值。

  •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进路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国共产党历史 发布时间: 2025-04-07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不仅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重要历史节点,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一个关键时期,在反抗外来侵略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了自觉的认识。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增强了各族人民的民族自信,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觉在抗日战争中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鼓舞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勇前进。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凝聚整个中华民族的力量进行抗战,中国共产党对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展开了系统性的思考与论述并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在理论探索方面,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念逐渐形成,对阶级叙事与民族叙事进行调适与整合,对国内民族问题解决方式进行理论探索。在实践进路方面,中国共产党建立并维护巩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障少数民族权益,团结争取各民族人民投身抗战。

  • 浙东抗日根据地的社会救助及其经验启示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国共产党历史 发布时间: 2025-04-07

    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浙东抗日根据地进行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救助实践,针对饱受战乱的民众、受自然灾害影响的民众、沾染恶习的民众、特殊困难的民众等不同群体采用征粮减息、以工代赈、垦荒自救、舆论宣传、颁布法令等适宜的救助举措,具有以战争为中心、政府与社会相结合、救助范围广、救助思想多元等特征,既保障了浙东抗日根据地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又支援了抗战前线,积累了相关救助经验,利于改善战后的社会风气。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救助实践,极大提升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影响力,为新时代社会救助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启示。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国共产党历史 发布时间: 2025-04-07

    摘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论述,对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生成逻辑、核心内容及价值影响值得深入研究。从理论层面而言,这些论述创造性地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强调党史学习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其核心内容涵盖党史学习教育的战略地位、培养时代新人的目标导向以及多样化的党史学习教育方式,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和党史学习教育理论,还为新时代青年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文化价值。未来应继续深入贯彻这些重要论述,推动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 主体、路径与价值:遵义会议内容早期传播的三维探赜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国共产党历史 发布时间: 2025-04-07

    摘要:遵义会议的召开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系统了解遵义会议早期在全党全军贯彻传达的情况,有助于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把握党不断强化团结统一的历史进程。在传达学习遵义会议内容的过程中,以中央领导干部、全党各级组织、基层共产党员为核心的三元传播主体依托全面学习、全面把握与全面落实三重传播路径,有效推动遵义会议精神的上传下达,为推动党内政治符号的构建,实现党内凝聚力的强化与进一步坚定革命信心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全党全军的政治心理倾向从分歧转向一致认同,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 《反对本本主义》中的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及其理论贡献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国共产党历史 发布时间: 2025-04-07

    摘要:土地革命时期,面对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以及党和红军内部存在的种种错误思想,毛泽东在深入研究和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调查研究思想的基础上,凭借自己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撰写了《反对本本主义》这一经典文献。在文章中,毛泽东不仅深刻阐述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还提出了具体的方法论指导,其中蕴含着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重要原则。《反对本本主义》中的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具有突出的理论贡献,不但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调查研究的思想,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更是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调查研究观形成的重要思想来源。

  • 五四时期李大钊对高君宇的影响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国共产党历史 发布时间: 2025-04-07

    摘要:[摘要]五四时期,高君宇在李大钊的指导下接受了唯物史观,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为谋求社会的根本改造,李大钊寄希望于青年。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影响高君宇“直接行动”以改造社会。在高君宇积极投身学生运动后,李大钊引导高君宇研究马克思主义,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高君宇深入劳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苏区干部学校的运行机制探析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国共产党历史 发布时间: 2025-04-07

    摘要:[摘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苏区在创建和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干部教育问题。为解决一系列现实状况,鄂豫皖苏区各级党组织及文化委员会,逐渐重视起干部教育工作,通过健全教育职能机构、创新组织形式、精进教学制度,成功搭建起一套高效流畅的干部学校运行机制。该机制的建立,不仅确保了干部学校在教育方向上的明确精准,发展了独具革命风貌的党政军干部教育体系,培养了一批全方位发展的优秀干部人才,更推动了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及鄂豫皖苏区的蓬勃扩展。

  • 延安时期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话语体系的历史演进与逻辑理路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国共产党历史 发布时间: 2025-04-07

    摘要: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开展了大量宣传工作,最终形成了一套独特、系统、生动的话语体系。从构建基础来说,这一话语体系构建于革命与战争时代主题的出场语境,涵养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优秀传统文化与毛泽东新闻思想,以中国共产党早期新闻实践为实践基础,以革命群众的生动创造为活力源泉。从演进历程来看,这一话语体系历经“萌芽期一一形成期一一发展期”三个阶段。从逻辑理路来说,这一话语体系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走大众化通俗化的群众性传播路线,以实现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为价值旨归。

  • 论邓小平理论的历史贡献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国共产党历史 发布时间: 2025-04-07

    摘要:“中国奇迹”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根本的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邓小平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的奠基作用,集中体现在八个方面:一、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二、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主题,概括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三、突出强调“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领导我们党有步骤地展开各方面体制改革,勇敢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四、大胆突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束缚,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为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铺平了道路;五、全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六、创造性提出“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指导实现香港、澳门平稳过渡和顺利回归,推动海峡两岸关系打开新局面;七、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推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八、强调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必须聚精会神抓党的建设,使党充满新的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