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社会学评论》
摘要:文化杂食是文化社会学研究探讨文化品味与社会地位之间关系的重要概念。西方社会精英的品味模式从“势利”到“杂食”的历史转变是早期文化杂食研究的核心论题之一,但既有研究相对忽视了文化杂食现象的变迁。本文以音乐品味为例,考察了 1999 年至 2023 年中国城市居民文化杂食的基本情况,发现中国城市居民的文化杂食水平在过去二十多年间稳步提升。与西方社会从“势利”到“杂食”的转变过程不同,这一改变更有可能是我国社会各阶层获得更多文化消费选择、文化品味变得多样化的结果。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从数字鸿沟到数字包容视角,解释通过数字包容策略化解数字鸿沟,尝试解决农村老年人参与数字乡村不足的难题。研究发现,当前老年人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技术困境主要体现为数字鸿沟的存在,具体表现为基础设施的“接入鸿沟”、智能设备的“使用鸿沟”以及能力素养的“知识鸿沟”,实则反映了技术与治理、行政与自治、增权与赋能的三大困境。而实现从数字鸿沟向数字包容的转变,制度安排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在制度安排层面要关注政策执行的精准度、居民需求的回应度和治理系统的适应度。在实践取向层面需遵循人本主义、简约主义和整体智治。为弥合乡村数字鸿沟,提升老年人数字包容,未来需要从组织维度助推老年人数字包容治理,从行为维度提升老年人数字参与能力,从技术维度增强老年人数字资源供给,以更好地推进数字乡村战略实施。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自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以来,我国对“三农”工作的推进也迈入了新时期。浙江省杭州市后营村契合乡村振兴战略、共同富裕目标的时代发展要求,在有效整治“空心村”的基础上完成了“羊村—民宿村—未来村庄”三次身份跨越,带领全村走向共富。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对后营村展开调查分析,深挖后营村主体、方式、效能“三整合”特色治理机制的运行逻辑与实践路径,并为后营村现存的发展困境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对空心村治理理论做出有利探索,并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时代背景之下,空心村的有效治理提供可借鉴的长效经验与模式。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08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现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有机衔接,这为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从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来看,构建何种模式有助于实现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衔接尚处于研究空白状态。基于此,本研究从共生理论的视角出发,认为农业经营对称互惠一体化共生模式是实现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机衔接的策略选择。在具体构建路径上,除了需要健全国家相关农业政策、加快推进信息技术运用、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农村先进人才成长以及破除小农意识的滞后性;更需要秉承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两者共生单元的地位平等、共生模式的互利共赢、共生环境的协同发展以及共生界面的整体推进,才能真正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目标。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19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数字乡村建设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的同时,也引发了“千村一面”的同质化现象,迫切需要学界的深入探讨研究。从同质化的理论内涵出发,建构数字乡村建设同质化现象分析框架,深入剖析其背后的诱发机理与优化路径。研究发现,当前数字乡村建设同质化现象表现为规划设计相互模仿、项目开发高度雷同、数字平台重复建设、经营模式盲目复制等,造成了资源浪费、功能缺失、服务滞后、结构失衡的社会影响。数字乡村建设同质化现象的生成原因主要有开发理念、建设方式、资源运用和发展路径等同质化,其背后实则反映出村庄自身的定位不清、对数字乡村的认知模糊、忽视村民的社会需求、服务模式的创新不足和制度环境的内在制约等因素。基于此,未来数字乡村建设需要对建设规划、发展战略、底层权益、内生动力和制度环境进行整体优化,从而真正推动数字乡村的高质量发展。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1-08 合作期刊: 《社会学评论》
摘要:20世纪90年代,在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双重改革的进程中,上海部分国企干部转制成为社区干部——“社嫂”,并用其社区化的身份实践使“社区”替代“单位”成为连接国家与个人的新型组织通道。本文从社区的双重属性与个体实践的联结性视角出发,探讨这批国企转制干部的社区化身份建构及其生成机制。研究发现,社区的双重属性对“社嫂”在不同时期的身份转换具有差异化的形塑作用:政治性形塑了他们对国家身份的想象与认同延续;社会性赋予了“社嫂”新的身份意涵,重构了包括“社嫂”在内的社会大众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社嫂”群体积极的社区实践也促进了其身份功能的发挥以及社区双重属性的弥合。同时,国家与个人的关系也可从国企转制干部的社区化身份实践过程中得以一窥。
分类: 公共管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监督环境决定监督方式及其变迁。新时代的中国农村民主监督环境发生了四个转变:农村经济社会结构从封闭单一向开放多元转变,基层民主理论从民主自治向全过程人民民主转变,乡村治理体制从“乡政村治”向党领导的多元共治转变,监督技术从传统手段向数字化转变。这种转变重构了农村民主监督环境,决定着农村民主监督发展将实现四个转换:一元监督转换为多元监督、村民事务监督转换为村域事务监督、村务全过程监督转换为村治全过程监督、传统监督转换为“数字化+监督”,形成新型民主监督形态。农村民主监督的转型发展需要建设党领导的、全员参与的、多元整合型民主监督体系,形成村域事务全覆盖的系统监督格局,建构村庄治理过程的全链条监督程序,适度推进“数字化+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