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4-15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摘要: 生态产品以其独特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绿色引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不断拓展,推动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服务等要素重新组合,激活农村内生发展潜力。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出发点,生态产品与乡村振兴存在深层的内在联系和互动机制,其中科技、人才等要素作用的有效发挥,政府调控与市场需求的有机协调,资本运作、金融支持体系以及产业链的持续完善,安全风险防控和地域文化嵌入等的不断深化,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环节。着眼于生态产品经济价值转化的实践成效,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健全市场化机制,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加强绿色金融建设,全面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建设;从保障生态效益的长远视角审视,要以生态安全为基,保护生态环境;从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内在要求来看,要切实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持续推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1-21
摘要:马克思把市民社会看作“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并且以是否把市民社会理解为历史“现实的基础”作为唯物史观与过去一切历史观的根本区别,这足以体现市民社会理论在马克思唯物史观构建过程中的重要性。马克思通过用“对象性的活动”和“实践”概念实现了对费尔巴哈“对象性的存在”概念的超越,实现了从市民社会理论到生产关系理论的转变,从而建立了唯物史观。理解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之间的密切联系,揭示市民社会作为资本主义社会核心形态的历史地位,以及其在唯物史观发展中的重要角色,对进一步理解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1-09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数字命运共同体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数字化时代的深化体现,充分彰显了一种引领全球发展的先进数字合作理念。数字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科学技术观在价值层面和实践层面展现了|高度的内在契合,数字命运共同体作为马克思科学技术观的现代表达,具体体现为: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变革的协同、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调整、国际合作与公平正义的追求。作为马克思科学技术观的当代实践,构建数字命运共同体必须推动全球治理模式数字化创新、提升全球治理的效率与公正性、加强科技创新政策的国际协调以及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科技人才。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1-08 合作期刊: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关于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论述,系统揭示了我国保障能源安全的价值意蕴、整体布局与思维方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实践中渐次形成的科学体系。这一重要论述深刻彰显了党的领导与人民至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能源安全相协调、技术创新与体制改革相适应、独立自主与世界视野相结合的鲜明理论品格。此外,习近平关于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推进国家能源安全作出了独创性、拓展性与转化性贡献。具而论之,这一重要论述提出了“能源革命”的新概念,开启了能源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变革;延展出“先立后破”的新方法,在能源安全领域实现了对传统立破哲学的边界拓新;取得了能源安全与发展的新成就,以制度与实践形态表征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推动能源安全的集体智慧结晶。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1-15
摘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党和国家基于新形势、新局面所提出的重要命题和创新举措。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对新质生产力概念内涵的纵向深入,深刻蕴含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继承和发展的理论逻辑、中国社会巨大进步与发展的历史逻辑和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化解的现实逻辑。在深刻把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逻辑的基础上,结合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机遇与任务,进一步阐明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以新发展理念为基调,以教育、科技和人才为动能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要求。在探索推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要着重从因地制宜挖掘特色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打通科技创新的渠道、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因地制宜促成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四个方面来拓展其实现的路径。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彰显了我国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科学统筹与协同攻关相统一的组织应变力、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协同的要素内聚力、战略谋划与高位推进相衔接的规划执行力是新型举国体制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优势所在。新型举国体制内蕴的独特优势并不能直接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动能,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探索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协同攻关模式助力技术革命性突破,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各类生产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和高效配置,逐步完善“产学研用”一体化融合机制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效与产业化水平,实现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才能有效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9-30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研究》
摘要:文化自信贯穿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同时又是体现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特质和精神气质的标识性、原创性核心概念。依循文化自信的内在逻辑和层次开展研究,有利于更好地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特质和精神气质。具体而言,对文化价值的自信,彰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厚文化情怀; 对文化精神的自信,彰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层文化认同; 对维护文化主体性的自信,彰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远文化谋虑; 对文化发展道路的自信,彰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强大文化定力; 对文化制度的自信,彰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坚定文化立场; 对文化使命的自信,彰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动文化担当; 对文明交流互鉴的自信,彰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包容文化气度。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09-06
摘要:1937年之前,陕甘宁地区文教事业落后,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几近空白。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大力创办职业技术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开设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明确教育方针、制定教育制度、健全管理机构、明晰课程设置、统筹教材教法,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教育事业与经济生产的发展。得益于陕甘宁边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自身体系的日臻完善,大批职业技术人才被送往一线岗位以及其他革命根据地,弥补了边区的“知识”漏洞,为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陕甘宁边区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办学宗旨、坚持实事求是的办学原则、坚持同生产生活相结合的办学方针,这些重要经验在有力推动教育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新时代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了重要借鉴。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8-27 合作期刊: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摘要:当前,运用场馆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性,场馆的教育功能侧重“育大德”,利用好场馆搭建“大平台”,推动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深度学习。场馆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具有独特优势,体现在以场馆为基地实现“有组织的实践”,以场馆为纽带解决“理实分离”困境,以场馆契合青年“雅俗共赏”需求。深化场馆里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要从三方面着手,强化场馆实践教学“从后思索”的深度,拓展场馆“大思政课”体系构建的广度,增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人才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