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1-21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人类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崭新的文化生命体,既是对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创新性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中国化、时代化理论价值的时空性对接。它的建构史就是一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这一历史过程赋予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逻辑起点。模式选择、价值追求等方面迥异于西方现代文明的鲜明特征,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话语叙事、实践参照、理论自信等方面具有超越西方现代文明强烈的自觉意识。今天,我国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逻辑,增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自觉历史自觉,对于聚焦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02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贤治村在中国国家治理中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其浓厚的乡土情怀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新乡贤入场乡村治理提供了内生性依据。在经历传统乡贤与乡土文化的深度互嵌以及近代乡贤与乡村社会的多维脱嵌后,新乡贤现已发展成为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力量。新乡贤在乡村治理实践中汲取了传统乡贤治村的丰富经验和卓越智慧,并结合新时代乡村的发展现实,深入挖掘乡土新文化、嵌入治理新因子的逻辑理路,为乡村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振兴范式。在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耦合逻辑不仅能够拓展乡村文化发展空间,淬炼乡村文化特色品牌,而且可以通过文化治理的“软”手段,激发乡村主体的内生发展动力,助力乡村文化的全面振兴。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11-29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注意力作为注意力经济运行的核心驱动力,成为一种新的劳动形式,但同时也造就了一种新的权力机制。时间、场域、个人-市场以及元数据的形成是注意力作为权力机制得以出场的关键性前提,使得纪律社会走向控制社会,并在控制社会中实现对注意力主体的双重功能。为了强化这一功能,注意力经济通过与资本权力的联姻,分化了主体的身体与精神、降格了主体的思维能力、消解了主体的自我意识,将主体性身体异化为生产活动与价值剥削的新场域,进而诱使主体成为赤裸的物化工具,实现资本权力对人类全部能力的全面统摄权力。这一现象意味着他们被剥离主观性情感,悬置了反抗资本的意志,其生命构境层遭遇被资本层层摧毁的现实困境。有鉴于此,从唯物史观视角阐明注意力何以成为权力本身,解析其构成剩余价值增殖的内在逻辑,揭露资本主宰注意力经济的虚假幻境与生命幻象,进而试图审视撕开幻境的裂痕何以能够成为呈现生命本真与美好生活的敞亮空间。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11-22
摘要:加强纪律教育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持续发力推动纪律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就要紧扣目标要求,增强纪律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抓住政治纪律这一“牛鼻子”,带动和推进其他方面纪律的广泛学习;多措并举推动纪律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建立制度机制,推动纪律学习教育的常态化长效化。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11-22
摘要:党内集中学习教育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历史实践中,在加强党的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的重要作用。百余年来,为了不断提升思想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和形势变化守正创新推动党内集中学习教育的变革发展。总体来看,党内集中学习教育在顶层设计上呈现出整风整党交替开展到聚焦特定主题密集紧凑推进的特征,在发展态势上呈现出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与融合的趋势,在开展形式上经历了从“运动式”整风整党一“活动式”集中教育一“主题式”学习教育的演进历程,在学习内容上与时俱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在学习风气上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到更加强调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用一体。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2-08 合作期刊: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数据劳动作为数字资本时代经济增长与资本增殖积累的源动力,在重塑数字化生产与消费领域的同时,也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重构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数字技术与平台资本的勾连,使得资本在意识形态、经济生产、社会权力的维度无限攫取数据劳动成果,使得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的回应深陷资本逻辑的裹挟与意识形态的控制当中。因而,只有通过对数据劳动的生成逻辑与作用机制进行深入剖析,才能揭示数据劳动生成的起点是个人信息数据化及社会数据一般化,关键是依托数字平台实现数据流量转化与提供日常劳动渠道,前提是数字经济空间与社会空间的重构;解析数据劳动在资本装置下通过制造同意与自我剥削、占有成果与他者剥削、资本积累与劳动时空剥削的方式实现全面异化态势与搭建数字资本的剥削体系,能促动人们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反抗资本逻辑对意识形态与日常生活的实时剥削与处处渗透。同时,通过个人、社会、国家三个角度探究如何规范意识形态、促进主体发展,实现数据共享、强化公共服务,构建数字命运共同体、共享发展成果,解蔽意识形态所构筑的物性的资本逻辑,重新审视数据劳动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从而为资本克服劳动剥削异化以及实现人的个性解放与全面发展提 供可能路径。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9-30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全球电子政务经过多年发展呈现4个趋势:一是全球电子政务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但区域间和区域内各国数字政府建设差异依然显著;二是数字化转型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因素;三是各国将数据视为国家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四是领导力与合作是推进区域数字议程和电子政务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作用的关键。全球电子政务的发展给中国数字政府领导力提升带来一些启示:一是做好数字政府顶层设计规划,增强政府数字化转型能力;二是加强对政府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方法研究,提升政府数字领导力;三是促进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提升政府数据领导力;四是构建区域倡议或全球伙伴关系,增强全球数字协同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