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忠君与忠礼——“逢丑父”形象所引出的对《春秋》“忠”概念之思考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摘要:在《春秋》成公二年所记载的齐晋鞍之战中,有一位叫做“逢丑父”的齐国大夫,在齐顷公危难之际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保护了齐顷公的安全,可是在《春秋左传》和《春秋公羊传》中却给了逢丑父生与死两个结局,后面的注解也对于逢丑父这一形象背后存在的意义进行了不同的探讨。在《公羊传》中的逢丑父因为用欺骗敌国的方式帮助了齐顷公逃避了战败的责任,既是对道德的不尊重,也是极大的失礼,于是在《公羊传》的叙事中,逢丑父的结局就是被晋国处斩,同时也因为他失德的一面而获得了“不忠”的评价。而在《左传》中的逢丑父,虽然也运用了欺骗的手段保护了齐顷公的生命,也使齐顷公摆脱了战败的责任,不能够被称为“忠”,但是他出于个人的道德,先人后己保护了齐顷公,所以获得了正面的评价。在逢丑父的一生一死之间,体现出了《春秋》对于“忠”这一道德准则的规定,也即对于王道秩序——“礼”的忠诚。

  • 内修与外用——略论《六韬》的政治思想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摘要:《六韬》大致成文于战国晚期,作者很有可能是稷下学宫中的兵家学者,在《六韬》中,兵家学者们为我们勾画了一个兵家政治思想的大致轮廓,在战国时期各国寻求富国强兵之道的大背景下,提出一系列内外兼修的政治思想,在内在修养上要求君主理清君臣关系,懂得任用和选拔贤才的手段,在外在政治上,要求君主明白如何爱民以及把握时机的重要性的同时,提倡君主要懂得国家的三大经济命脉以及法治的重要性。对《六韬》的政治思想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丰富我们对于兵家思想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推进先秦思想史、政治史的深入研究。

  • 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视野下的 中华文化主体性研究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2-31 合作期刊: 《求是学刊》

    摘要: 按照唯物史观的观点,物质生产力是文明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正是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生产方式文明。对应于一定时期内的生产方式文明,总是会产生相应的文化文明与之配套,包括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内的所有人类文明形态均为生产方式文明与相应的文化文明的综合体。文明形态作为一定民族国家当中的人进行实践活动的产物,与广义上的人类文化密切相关。人类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给不同领域打上了自身的烙印,因此也就产生了相应的经济主体性、政治主体性、社会主体性和文化主体性。在这些主体性当中,文化主体性的地位尤为关键。建构文化主体性对于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关键意义。根据唯物史观对于主体的规定,主体是主动性与受动性、主我与客我的有机统一。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建构要基于“客我”的具体实际,发挥“主我”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科学理论建构。

  • 尘封的黄老经典—— 《六韬》及《六韬逸文》的两个系统的思想考察及其意义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20

    摘要:《六韬》是一部自宋代以来流传甚广的古兵书,但自宋代以来一直被认为为伪书,自清代开始,有学者便开始整理散落在唐宋笔记当中的不见于今本《六韬》的部分,1972年银雀山汉简和1973年定州八角廊汉简出土以来,又有一批不见于传世本《六韬》的版本重见天日,传世本《六韬》和以上的逸文《六韬》逐渐形成了两个系统,这两个系统间体现着不同的思想脉络,而在这二者间的不同思想脉络当中,隐藏着一部庞大的黄老兵学典籍被改造成为军事学著作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中,《六韬》的黄老兵学思想的特点被掩盖了,逸文系统的出现,使我们能够探寻出《六韬》中蕴含着的富含黄老思想的内容,进而找出其与稷下学宫的联系,从而引导我们对稷下学、齐国兵学乃至先秦古典学产生进一步的认识。

    同行评议状态: 评论中 评论中 评论中
  • 关系主义视角下学校社会工作者入场路径研究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0-14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实现在场域中的“入场”是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关键议题。已有“入场”研究多从整体主义出发,难以明晰场域内多重关系对社会工作者的影响。本文尝试突破整体主义,从关系主义出发讨论社会工作者入场问题。研究将学校社会工作实践场域拆分为管理子场域、业务子场域和人际子场域,讨论社会工作者进入不同子场域的顺序、路径和方式。首先,社会工作者需要识别实践场域中存在的不同子场域及其关系,并根据当下的资本情况选择进入的子场域。其次,在每个子场域的实践中,社会工作者都需要识别场域的游戏规则,并通过调试自身行动来缴纳入场费,进而开展场域游戏。此外,在每个子场域的实践中,社会工作者都可能积累新的资本,并推动社会工作者识别和进入更多的子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