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主体性是人工智能(AI)和哲学发展都不能回避的重要命题。主体性追问是贯穿哲学发展史的重要思想线索,同时是AI技术企图“复活”人类意识的关键要素,标明理想AI形态的标准。AI的蓬勃发展催生哲学由“无用之学”向完满之学转变的可能,但基于AI高度主体性预设的生成“完美哲学家”的两条路径,包含着无法解决的逻辑悖谬。一方面,哲学本性彰显着反完美化的基本倾向,进而导致“完美哲学”不可能;另一方面,AI内在的终极目的性又对其主体性进行着干预,遮蔽了其哲学思索的主动性维度。AI与哲学发展相结合必须基于主体性的共在视界,AI进行知识生成的可能性取决于其对哲学不完满化的理解程度,而因其主体性不足导致的伪知识生产并不能够冲击传统的知识观,因为从理念论和经验论的路径来看,AI始终欠缺着观念的环节。因此,AI与哲学发展结合的有效方式还有待探索,AI自我送代的根本目标仍然是塑造完满的主体性。至少在这之前,人类在哲学思索上的主体地位是无法取代的。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4-07-27
摘要: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书信中阐明了一条区别于传统的对文化实践意义理解的社会历史总体性维度的文化理解思路,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重大创新。书信中蕴含的文化思想包括基于社会结构运动的规律阐发丰富了文化的基本规定,坚持贯彻辩证法全面揭示文化的反作用功能,以及立足思想传统的解读对文化继承性进行切入分析。从理论效应上来看,书信中反映的文化思想补充而非消解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不仅为俄国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引,而且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启文化批判路径准备了思想资源,三者从不同层面彰显着理解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书信中思想的独特视角。恩格斯书信中的文化思想在当代展现的理论生命力主要在于,启示中国共产党坚持文化的本质性视角,系统性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文化的继承性视角,拓展“第二个结合”的理论空间;以及坚持文化的能动性视角,持续性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构。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推动了中国实现由落后到繁荣的历史性变革,同时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格局,从多重向度彰显着丰富的世界意蕴。在范式层面,中国式现代化建构现代化变革的新范式。现代化契合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基本规律,西方现代化范式展现出发展成就与内在悖论并存的特质,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打破了西方现代化范式的唯一性。在政治层面,中国式现代化供给世界秩序重塑的新方略。世界秩序的演变依托于现代化发展状况,中国式现代化内蕴的重塑世界秩序的正义特质具有消解资本主义世界秩序霸权逻辑的指向。在制度层面,中国式现代化开辟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接续并延展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理路,依靠完备的制度体系,彰显着独特的制度优势,使科学社会主义焕发了新的生机。在文明层面,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形态的新抉择。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形态的本质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出区别于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丰富了人类文明的世界版图,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