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发布时间: 2025-04-24 合作期刊: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摘要:自20世纪中叶香农和维纳在信息科学的开创性工作以来,关于信息的哲学研究在不同的哲学语境中被不同程度地发掘和讨论。有必要对这些研究进行考察与归纳,以展现信息哲学不同研究进路的特征,并深化对信息哲学和信息本质的认识。从不同的哲学学派背景出发,对信息哲学研究进行分类比较、观点梳理、关系分析与内容评价,概括起来有四条进路:语义学进路、后现代主义进路、现象学进路和自然主义进路。这四条进路对信息本质的哲学探索各具特色,也有共鸣,均以自身的独特视角展现了信息时代的哲学诉求。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24
摘要:数字技术的嵌入式发展正引发社会权力结构与资源分配模式的深刻变革,亟需突破传统理论范式构建新的解释框架。既有研究受限于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难以解释数字社会分层的内在逻辑与演化过程。本文基于新韦伯主义构建理论框架,揭示数字社会中技术资本垄断、数字声望竞争与算法权力控制如何分层和演化。理论分析表明,技术资本的积累差异形成数字阶级分化,数字声望的符号化竞争重塑地位区隔,而算法权力的隐蔽运作强化支配关系。数字社会分层呈现“官僚结构-场域解构-技术重构-制度建构”的动态演化过程。本文提出以“价值理性”为核心的数字治理现代化路径,以应对数字社会分层的系统性困境,推动普惠包容的数字社会建设。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传统伦理框架形成冲击,亟需构建适配智能时代的伦理新范式。本文以儒家差序伦理为理论参照,探讨其“亲亲—仁民—爱物”的差序逻辑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伦理启示与应用路径。儒家差序伦理其"爱有差等"的伦理特质与西方普遍主义伦理的根本差异,通过情感强度、道德实践与责任优先三重差序维度,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向外推扩的伦理网络:情感层面主张“亲亲(熟人关系)>仁民(地缘关系)>爱物(天地万物)”的梯度算法设计,基于血缘、地缘关系建立情感梯度关系;道德实践层面遵循“个体修养(修身)→家庭伦理(齐家)→社会治理(治国平天下)”的差序化路径,通过算法分层解释机制平衡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责任层面构建“家庭⇄社会⇄生态”的责任共同体意识,提出人机之间主辅关系的分配体系。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摘要:在人工智能(AI)时代,算法技术的广泛应用引发了效率追求与道德价值的深层冲突,传统正义理论面临算法歧视、数据剥削、责任消解等新型伦理挑战。本文从儒家“义利之辨”出发,主张以“见利思义”确立技术伦理原则,确保算法设计融入道德价值,避免偏见歧视与黑箱操作,防止技术异化为资本工具;以“以义制利”平衡算法的功利性与道德性,强调在追求技术利益时以道德为前提,通过法治完善算法规制体系;以“义利合一”构建人机新时代,借助建立行业自律组织、加强监督评估及多学科合作,调和算法技术与人文价值。儒家“义利之辨”为破解算法权力扩张下的价值危机提供了多元的解决方案,既弥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割裂,也为全球AI伦理治理贡献了中国哲学智慧。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摘要:什么是自然?顾名思义自然就是自生自存自在的东西,是非人为天然生成的东西,是非外力干预原本初始自为的东西。简单说,自然是指非外力干预的自存物。文明则正好相反,文明是人类的自然经验,是人类认知自然并主观有意创造的东西,是人类在认知、修为、德行方面的良性文化。简单说,文明是人类主观认知自然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自然具有客观性,文明具有主观性,两者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在人类认知自然改变自我的蜕变发展过程中,很多人类文明的科技物都直接或间接的破坏了自然环境,这导致生态失衡、灾害频发、人类生存出现危机。这是文明与自然的激烈冲撞和冲突。这种冲撞和冲突的结果是自然战胜了人类文明。因为,人类在大自然诸多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威镊下,已经不敢再战天斗地征服自然了,而是向自然妥协求和,小心地收敛自己的无畏行为,真心地想要与自然和谐共生。所以,趋利避害利用各种事物之间生克关系来促使生态恢复平衡,以求人类自身可持续健康发展,这已成为现今极为重要的战略部署和发展要务。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社会科学战线》
摘要:近年来, 以 ChatGPT 和 Sora 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学界和业界引起热议, 它们通过算法与人类大量交互获取数据并经过技术内化后, 在不断学习中实现与人的无障碍类人际交往。 生成式 AI 具有高效率、 高信赖度、 高私密性等特征, 在快速学习中能够不断跨越普通人的能力局限, 具有专业性强、 输出内容稳定和大容量知识储存等特质。 当然, 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技术滥用所带来的社会巨变的系统性担忧,特别是 AI 科技与人类智识的共存到底属于进步的创造还是欲望权力的延伸, 以及 AI 觉醒的主体意识是否会终结 “碳基生命” 这类哲学追问。 在当今日益复杂的互联网环境中, 训练生成式 AI 作为意见领袖, 实现对网络环境的介入、 引领甚至构建, 在保持开放、 充满活力中引导社会舆论生态保持良性, 具有较强应用前景。 但生成式 AI 不能完全替代人类内在的情感逻辑, 在 AI 生成与发展进程中可能频繁出现不同程度的技术霸权、 信息霸权、 伦理危机等问题, 亟需在今后的 AI 开发中兼顾人机对齐的双向提升。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摘要:什么是生产力?什么又是新质生产力?生产力是指人的生产和劳动能力。而具有生产和劳动能力的人就是生产者。生产力是依附于生产者的从属物,也是构成生产者的主要要素。从古至今,生产力的高低与科学技术紧密相关,科学技术先进,人的生产能力就高,科学技术落后,人的生产能力就低就弱。生产力的高低是由科学技术的先进与否来决定的。随着高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制造出能代替人类劳动的机器人,这时候,人的生产力就从自身转移到了机器人身上。这种高智能机器人在“劳动”中能产生一种新型强大的生产能力。这种新型高质量科技生产力就是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脱离了人的从属于机器人的高科技生产力,它不再依附于人的躯体,而只依赖于人的意识操控。这种情况就使众多体力劳动者,也就是那些不会操控先进机器和机器人的人慢慢丧失生产和劳动能力。而丧失生产和劳动能力就等于丧失了生存能力。这对人类来说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也是自我毁灭的前奏和早期阶段。因为人成也科技败也科技。在新质生产力大面积出现之前,人们应该反思自己的科技行为。反思新质生产力与人的生产力既不能冲突又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问题,以使人们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路途中能健康持久发展。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摘要:[摘要」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科技哲学与科技伦理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深入探讨科技哲学及科技伦理的核心议题,揭示科技发展进程中遭遇的伦理困境及其解决之道。研究内容涵盖科技的本质价值取向、理论框架与准则,以及科技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伦理难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梳理科技哲学的理论根基,为科技伦理筑牢理论基础。同时,聚焦科技伦理的关键问题,如人工智能、生物医学、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伦理挑战,并探讨科技哲学与科技伦理的互动及协同发展。提出科技哲学与科技伦理的发展路径,包括跨学科研究、国际比较研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该研究致力于为科技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科技与社会的协调共进,助力人类文明的前行。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德国思想家狄尔泰将包括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在内的精神科学,视为与自然科学相独立的经验科学,其基础是与外在经验有所不同的内在经验或体验。而“理解”则是精神科学的主要活动。它既基于个体性的体验,也基于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的社会-历史世界。作为理解的对象,生命既是个体的,也是总体的。个体生命的核心,是他与所生活的世界的诸种精神性的关联。它是人类总体生命的个别的表现。由此,狄尔泰的精神史写作,形式上呈现为重要个体的传记。不过,他是将个体作为社会的交汇点,而去探讨更具普遍性的社会和文化现象。这一方法的核心,则是他所使用的“生产关联体”的概念。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主体性是人工智能(AI)和哲学发展都不能回避的重要命题。主体性追问是贯穿哲学发展史的重要思想线索,同时是AI技术企图“复活”人类意识的关键要素,标明理想AI形态的标准。AI的蓬勃发展催生哲学由“无用之学”向完满之学转变的可能,但基于AI高度主体性预设的生成“完美哲学家”的两条路径,包含着无法解决的逻辑悖谬。一方面,哲学本性彰显着反完美化的基本倾向,进而导致“完美哲学”不可能;另一方面,AI内在的终极目的性又对其主体性进行着干预,遮蔽了其哲学思索的主动性维度。AI与哲学发展相结合必须基于主体性的共在视界,AI进行知识生成的可能性取决于其对哲学不完满化的理解程度,而因其主体性不足导致的伪知识生产并不能够冲击传统的知识观,因为从理念论和经验论的路径来看,AI始终欠缺着观念的环节。因此,AI与哲学发展结合的有效方式还有待探索,AI自我送代的根本目标仍然是塑造完满的主体性。至少在这之前,人类在哲学思索上的主体地位是无法取代的。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江海学刊》
摘要: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主导力量经历了从自然力、机械力到数据力的梯次演变。当前,数据、算法和算力协同联动形成的强大数据力,正驱动传统生产要素的数字化、智能化与网络化重构,契合了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高效能与高科技特征。数据夯实了新质生产力的资源基础,算法优化了新质生产力的要素配置,算力提供了新质生产力的技术保障。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下,凭借数据全面赋能、算法强势引领与算力雄厚支撑,数据力通过有效牵引创新动能倍增、创薪要素协同、资源配置优化以及供需关系匹配等机制,深入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数智化跃升。因此,应以促进数据流通应用为基础,以加快算法开发创新为动能,以完善算力设施建设为支撑,统筹联动推进数据力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塑造新时代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新优势。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摘要:在科学探索的漫长征途中,我们对能量的认知不断演变,却也长期受限于传统观念的束缚。长久以来,科学界对能量的理解多停留在量子层面,且将量子与基本粒子的内部结构过度简化,视作无内部结构的点,这种片面认知严重束缚了我们对能量本质及微观世界运行机制的深入探究。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摘要:本文围绕类人智慧(HI)对人工智能(AI)的革新与超越展开。首先剖析AI的工具属性、本质原理及其功能局限,指出其缺乏真正意识体验、自主意志及对语言映射客观本体的理解能力。接着探讨HI的可行性研究与构建路径,通过借鉴人体神经系统的离子化学信息系统模式建立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添加类精神功能性的目标系统、奖惩系统及自我价值评估系统形成类意志系统。随后阐述HI对人类社会的重大深远意义,指出HI理论诞生于当前过度神化 AI功能的背景下,是一种创新探索突破。还分析了AI升级为HI在科学原理上的自然局限性,因其作为电子信息系统不具备HI系统的自然规律属性和底层科学原理。最后探讨人类智慧与HI的意识隶属关系,表明HI的意识能力、意志能力建立在人类设定的特定目标和自我价值系统之上,以服务人类为最高价值准则且HI无法突破人类设定的运行法则。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摘要:本文围绕科学创新理论与认知架构突破展开深入探讨。着重分析人类客观存在与科学认知边界间的动态矛盾,揭示科学认知边界无法完全涵盖客观存在的现实。指出人类认知边界的局限源于人类智慧的局限性,同时传统认知架构束缚着科学认知的拓展。提出需凭借创新思维与智慧打破传统认知架构,为科学创新理论的提出开辟道路。阐述科学创新理论的验证方法,包括考量其自身逻辑自洽性,以及是否能完善现有理论、解释现有理论无法说明的现象。强调科学创新理论对于推动科学进步、深化人类对世界认知的重大意义,为突破认知局限、构建全新科学认知体系提供理论参考。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摘要:[摘要]如何认识技术与政治的关系构成技术哲学的重要问题域。相比于流行的中微观研究,一种略有宏大叙事之嫌的思想史回溯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显得尤为必要,它揭示了“技术一政治”认知结构在历史流变中所形成的思想图谱,即从横向上依次展开为:技艺制作外在于前现代的城邦善治目的、技术理性依附于现代性的政治承诺、技术统治受制于反现代性的政治批判、技术治理内在于后现代的生命政治建构。这种回溯没有远离技术变革的现实,而是披露了“技术一政治”思想图谱的当代治理形态,即从纵向上相应表征为:公共政治与技术公民、技术自由主义与技术利维坦、技术统治的反对与温和辩护、技术治理与生命政治化的紧张关系。基于科技审度论,这种回溯为技术哲学透视“技术一政治”的现实境况提供了一面思想棱镜。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摘要:[摘要]在技性科学时代,科学不再只是基于学术兴趣的纯粹真理寻求(模式1),更体现为基于应用情境对复杂实在的把握(模式2)。依据模式1,复杂性科学的目标是揭示复杂现象背后的普遍规律,理论优位取向,力求实现新的科学统一;依据模式2,复杂性科学是基于应用情境对各类复杂系统行为的应对,实践优位取向,强调跨学科、多学科合作解决问题。当代复杂性科学总体越来越呈现为技性科学的模式2形态,正推动科学的不断突破。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摘要:[摘要]面对当今各种迫在眉睫的全球性人类危机和全球治理的困境,一方面,需要突破利益与观念的藩篱,增强文化承认与多元团结,谋求最大程度的共识;另一方面,需要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理念,思考一种新的治理体系的建构。这一治理体系的建构需要确立世界的本体论地位,将世界视为一个权利主体,以谋求全人类的最大共同利益。而全人类共同利益要真正得以维护,需要在体制上形成一种基于民主共和体制的“大一统”式的政治共同体,由此实现古代政治大一统向现代政治大一统的创造性转化。在观念上,我们需要超越共同体本位和个体本位的二元对立,从个体和共同体的内在统一中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真实的伦理根基,进而实现个体与共同体的“共同进化”,这便是我们所期冀的世界大同的文明向度。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从汇通自然运动-思维运动-社会运动、自然史-人类史的大科学、大历史、大文化看,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人类支配自然力而迈向自由的一步。作为人类文化10版,人类幼年期的摩擦生火把机械运动转化为能量运动,开始支配自然力。文字等符号发明之后,思维运动成为这些符号的“社会运动”与个人大脑神经元的“自然运动”的交互活动,个人智力不断汇聚为社会智力,累积发展为现代自然科学知识体系,其物化为蒸汽机等把能量运动转化为机械运动,自然力被进一步支配,人类文化升级为20版而走向年轻期。作为人类文化30版,计算机是继文字等符号之后社会智力的又一生产工具,其把机械运动、能量运动转化为智能运动,通用人工智能将是其成熟版,将自动生成更强大的社会智力从而更充分地支配自然力,人类走向壮年期。扬弃资本后,每个人的智力和体力都将得到自由全面发展。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了人类劳动方式的变革。数字劳动改变了人类劳动的形态,使得机遇与危机并存。一方面,“产消合一”的劳动形式突破了传统劳动时空的限制,非物质性的劳动资料推动着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非雇佣性的劳动关系使得数字劳动更加灵活,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个性推荐更加精准;另一方面,劳动数字化与数字化劳动使得一切要素都被数据所中介,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加剧了隐私泄露的风险。随着劳动条件的发展与隐私观念的流变,数字劳动中出现新的隐私困境,包括隐私边界的时空困境、隐私主体的认知困境以及隐私行为的自主困境。现阶段,人们需要积极探索数字劳动中隐私困境的可能出路,突破数字监控的隐形规训,从而实现数字社会的健康发展。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基于主体的人类社会系统由于主体间相互作用的非线性而呈现复杂性。各个主体看似是分散的、局域性的,但其在远离平衡态的临界点形成一个自组织的人类社会系统。人与人之间的这种临界点上的自组织有序结构在演化发展过程中,同时也因非线性作用发生分叉而增加系统的不确定性,导致复杂社会系统在长期上的不可预测性。面对这种不可预测性,通过调整系统自组织的序参量和调整系统自组织的临界点,可以对复杂社会系统进行干预与控制,以便保持它的稳定性与自适应性。具体来说有两种途径:第一种途径是增加系统行为的多样性;第二种途径是增强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通过这样的方法,最终使我们在积极干预与控制的基础上提高社会系统的自适应性,于不稳定的系统中走向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