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10 合作期刊: 《学习与实践》
摘要: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和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基于2011-2022年286个城市的数据,构建新质生产力指标体系,测算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探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对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东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中西部地区次之,东北地区则相对滞后,且区域差距逐渐扩大。科研人员、技术创新以及产业结构升级对新质生产力的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但高质量劳动者分布存在较大的区域不均衡问题,西部地区创新投入和转化能力的不足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应加大对西部地区创新投入的支持,提升劳动者素质,促进产业结构转型,推动各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差距,以提升新质生产力的整体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工业包容性发展的内涵、现状和挑战,特别是在促进社会公平、就业机会均等、区域协调发展以及支持中小型企业成长方面,分析中国工业领域在这一过程中的进展与瓶颈,寻找解决方法,以期推动工业包容性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提高就业质量和促进中小型企业成长。本文结合中国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四个关键领域对工业包容性发展进行分析:工业就业、工资报酬、区域间工业发展水平和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具体方法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从定性角度出发,根据相应的理论内涵阐释工业包容性发展的意义与价值;进一步结合相关数据,通过定量分析研判我国当前工业包容性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挑战,深人剖析工业就业、工资报酬、区域发展和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成效与问题。总体而言,在促进就业和支持民营中小企业方面,工业包容性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尤其是在增加就业机会、扩大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空间方面,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在工资报酬和区域间工业发展差距上,工业包容性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在工资水平方面,尽管整体收人有所提升,但收入分配的不均衡仍然存在,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工资增长滞后。在区域间工业发展方面,东部和西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距依然较大,导致经济发展成果未能有效惠及全体人民。进一步分析工业包容性发展面临的深层次困难和挑战,主要体现在区域产业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转型困难以及民营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等三个方面。特别是一些传统产业仍依赖低成本、低技术的生产方式,导致产业升级进程缓慢,难以满足新时代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同时,民营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管理提升等方面的投人相对不足,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较弱,也限制了其在工业体系中的整体表现。为进一步促进工业包容性发展,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