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求是学刊》
摘要: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是空间溢出效应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文章采用1995—2019年中国169个国家级高新区和28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和双重差分法研究了高新区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验证了高新区空间溢出效应影响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路径。实证研究表明:第一,高新区的设立显著提升了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这一结论在进行多项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第二,高新区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城市人口规模划分下呈现差异化的结果,相较于大城市而言,特大和中小城市高新区的建设更好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而从城市区域划分来看则差异相对较小;第三,规模效应、竞争效应和创新效应是高新区空间溢出效应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制与路径。研究表明,高新区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平台,并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提升了所在区域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为我国制定高新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战略提供了参考。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青海民族研究》
摘要:黄河中上游地区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区域,其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对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PSR模型构建黄河中上游地区产业生态化指标体系,运用权法、莫兰指数、灰色关联分析实证检验2012一2022年黄河中上游六省份产业生态化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产业生态化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从空间上看,六省份之间产业生态化水平空间差异明显,其中陕西省处于周边地区的高点,山西、甘肃处于周边地区的低点;从驱动因素来看,产业生态化发展从高到低依次受到经济发展、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发展、政府支持、产业结构和环境治理的影响。基于此,提出因地制宜制定经济发展政策、建立区域间产业和生态合作平台、加大创新驱动和技术支撑、利用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等一系列对策,以期能为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产业生态化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数字经济政策是否在促进数字化的同时实现了地区绿色化协同转型?这是一个热点问题。文章在分别构建中国省级层面数字化与绿色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中国2012一2020年30个省份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指数,并对其变动特征及区域差异进行分析。进一步,基于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简称“大数据试验区”)的准自然实验,对数字经济政策是否实现了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进行实证检验,并对其内在机制及异质性进行深入剖析。研究发现:各省份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水平均逐年提升,但总体水平不高,且地区差距明显;各省份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水平均不断提高,但整体水平有待提升,仅有北京、广东、上海、江苏等四省市耦合协调度高于0.7,达中度协调及以上水平,另有22个省份耦合协调度不足0.5,未达协调水平。基准回归显示,大数据试验区的设立显著地促进了数字化发展、绿色化发展以及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水平。机制检验表明:(1)大数据试验区通过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两条渠道促进了省级数字化发展,通过绿色创新促进了绿色化发展。(2)数字化与绿色化存在循环互促机制,体现了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的底层逻辑,具体地,“数字化赋能绿色化”是通过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绿色创新和绿色生产,以及数字创新能力促进绿色创新的积极作用实现的;“绿色化牵引数字化”则是通过绿色创新对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技术的需求牵引效应实现。(3)大数据试验区强化了绿色发展的数字化效应;但未强化数字发展的绿色化效应,原因在于,大数据试验区提高了绿色创新能力,进而刺激对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技术的需求,增强绿色发展对数字化发展的牵引效果;但由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未能推动生产绿色化转型,导致大数据试验区未能强化数字发展对绿色发展的赋能效应。(4)异质性分析表明,在知识吸收能力更强、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更高的地区,大数据试验区建设对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的促进作用更明显。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决策与信息》
摘要:武汉市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开放度滞后、结构失衡等核心挑战。贸易往来、要素流动等指标短板突出,反映出经济开放与社会开放发展不均衡的结构性矛盾。其深层原因包括:产业网络过度依赖国内循环,外向型政策资源整合不足,市场主体国际竞争力薄弱,外贸新业态培育滞后及市场开拓效能低下。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三大战略路径:一是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战略,通过建设“中国长江流域国际博览会”等载体强化国际链接;二是构建以武汉为龙头、都市圈联动的开放体系,推动自贸试验区与综保区协同,打造全国进口商品中转枢纽;三是破解十大关键瓶颈,包括强化自贸试验区武汉片区改革授权(争取“内陆自贸港”政策)、优化双机场枢纽协作机制、推进智慧口岸数字化升级、建立离岸贸易新模式等。同时,武汉函须突破金融支持短板,打造中部国际贸易结算中心,以及推动深层次思想解放,破除本位主义对开放决策的束缚。通过系统性整合国家战略、制度创新与要素配置,武汉有望实现从内陆枢纽向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的转型。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决策与信息》
摘要:湖北省在长江经济带价值链重构中面临区域竞争激烈、产业链“夹心层”困境、要素外流及生态经济协同压力等挑战。作为长江岸线最长省份,湖北需通过四大突破口重塑价值链地位:一是主导建设长江中游科创走廊,联合攻关“卡脖子”技术,探索零碳经济与生态补偿机制;二是推进数字李生流域建设,依托三峡工程与智能航运系统实现“黄金水道”向“智慧水道”转型;三是加快能源转型,打造全球首艘氢燃料电池动力船及纯电动集装箱船,构建内河绿色船舶示范体系;四是深挖长江文化经济价值,通过“遗迹+非遗+科创+产业”模式培育万亿级产业集群。策略层面要强调以“支点撬动”思维,强化硬科技策源地功能,依托武汉自贸试验区开展数据跨境流动等制度创新;构建跨区域产业飞地与创新共同体,通过“反向飞地”实现“研发在外、转化在鄂”;建立横向生态补偿与碳交易机制,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收益转化。同时,湖北需通过科创引领、数字赋能、能源革命与文化增值四维联动,破解传统产业升级滞后与新兴产业同质化竞争困局,最终形成生态保护与产业高端化协同的新型发展范式,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样本。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南都学坛》
摘要:以全国111个资源型城市为研究样本,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发展对其生态效率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与内生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分组回归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效应因城市发展阶段、地理区位以及规模不同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其中,数字经济发展对于成熟型资源型城市、中西部资源型城市和中小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机制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的双重途径显著提升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效率。研究结论不仅拓宽了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的提升路径,也为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启示。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学术交流》
摘要:要取得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新突破,更好地承担国家“五大”安全重任,必须找到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和突破口。 东北地区工业占比与其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有过工业占比快速提升推动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领先的时期,也有过出受工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步伐滞后影响而使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下降的趋势。 如此摆在东北地区面前的一个挑战是,如何摆脱工业占比下降并处于低位的现状,在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由此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加快东北地区新型工业化步伐,在重振工业和提升工业占比的努力中实现东北全面振兴,并取得新突破和高质量发展以达到新水平。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论文聚焦天然气基建、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在对天然气基建、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了2011一2020年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状态,并运用莫兰指数对其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2011一2020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较为平稳,环境保护水平和天然气基建水平稳步上升,在空间上各子系统均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2)2011一2020年天然气基建、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整体处于良性耦合阶段,但地区差异较大,仅有20%的地区达到中度耦合协调以上水平,60%处于低度耦合协调或轻度失调状态,20%处于高度失调等级,区域协调有待进一步优化。(3)2011一2020年天然气基建、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系统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特征,大部分地区属于H-H和L-L聚集型,且空间聚集性较高,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城市群作为要素承载的主要空间形式,对区域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测度了京津冀、长三角、长江中游、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2006一2019年空间多中心性及成员城市的绿色经济绩效,建立面板数据探究了城市群空间结构对成员城市绿色经济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1)城市群功能多中心结构对成员城市绿色经济绩效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过度多中心化会减弱这种影响。(2)城市群空间结构对成员城市绿色经济绩效的影响受城市群发展阶段和城市自身发展水平的约束。(3)不同城市群空间结构对成员城市的影响具有异质性,京津冀城市群的单中心结构对成员城市绿色经济绩效的影响不显著;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多中心结构,由于未形成集聚经济效应,对成员城市绿色经济绩效产生负向影响;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当前的多中心空间结构有利于成员城市绿色经济绩效的提高。使用SYS-GMIM估计方法、替换被解释变量和加入交叉项的方式证明了模型的稳健性。基于上述发现,应继续推进城市群多中心结构发展,加强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要避免过度多中心化问题的出现。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以全国25个核心城市(直辖市、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为研究对象,运用Topsis-熵权法对其2011一2020年的韧性变化进行测度分析,对核心城市进行区域板块划分,通过自然间断点法对区域板块韧性空间异质格局进行研究,同时总结国外韧性城市建设措施,以期为我国完善韧性城市建设措施提供借鉴。结果显示:2011一2014年,我国核心城市韧性指数的均值大幅增长,2015一2020年,均值呈现下降的趋势,但各城市间的城市韧性差距相对稳定,其标准差在0.180上下波动;在四个时间截面中,核心城市韧性空间异质格局演变相对稳定,整体情况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国外韧性城市建设措施细分,其韧性城市建设经验可为国内建设韧性城市提供一定借鉴。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论文选定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从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四个维度构建韧性评价体系,使用综合评价、不均衡指数、GM(1,1)模型分析城市韧性时空演变、系统协调性及未来城市韧性发展。结果表明:(1)城市韧性水平2010一2021年呈上升趋势,高韧性水平城市占比显著提高,但城市间韧性差异仍然存在;(2)子系统中社会韧性水平最高,生态韧性水平最低,城市韧性从断崖式分布演变成以北京一天津为核心的环状分布格局;(3)城市韧性提升期间,城市群边缘的较少城市系统协调性得到改善,绝大多数城市的系统协调性呈破坏状态;(4)石家庄将在2024年发展为核心城市,2030年除邯郸外,其余城市均达到高韧性水平且呈现面状连续空间分布。结论揭示了京津冀城市群韧性水平的时空演变规律、系统协调性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为城市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供应链管理》
摘要:提升产业链韧性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巩固产业链安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经济的新生态、新范式、新业态、新模式为产业链韧性提供了赋能作用。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韧性提升还存在制度壁垒、同质竞争、土地与劳动力等要素的成本制约、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等难题。因此,需从“稳链”“强链”“补链”“固链”四个方面,发挥数字经济的赋能作用,持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快培育产业链竞争新优势,实现我国实体经济循环畅通,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摘要:为把握地级市尺度下黄河流域城市经济韧性的时空格局及动态演进趋势,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文章基于2010一2021年黄河流域76个地级市单元的面板数据,借助全局趋势分析、标准差椭圆、Moran'sI指数、Kernel密度等方法揭示黄河流域城市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动态演进趋势,并进一步采用SEM模型对黄河流域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城市经济韧性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且研究期内下游城市的经济韧性水平均高于上游、中游城市;低经济韧性水平城市具有连片式分布的特点;上游、下游地区城市经济韧性水平的区域内差异具有扩大的趋势,中游地区城市区域内差异具有先缩小后扩大特征。黄河流域城市经济韧性的空间格局在东西方向呈现“U"型分布,而在南北方向呈倒“U"型分布,且重心略向西南方向移动;人力资本水平、城市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优化、城市收人水平对黄河流域城市经济韧性水平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城镇化及市场规模呈负向影响。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摘要: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从理论高度解析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践对处于不同创新阶段的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较强的决策参考价值。陕西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根本任务,采用混合驱动战略从创新中端进行动力驱动,动力模式具有政府主导的鲜明特点,政、产、学、研等创新主体与区域内部环境互动的频率、强度和深度显著增加,动力机制正在向以创新扩散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演化。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还存在着市场动力不足,动力系统区域内部互动作用不强,开放度偏低、对外部创新要素吸引力不够,创新资源分布不均衡、极化效应明显,动力系统考核监督外驱力淡化等问题。陕西应通过以政府引导为手段、企业发力是根本,持续推进动力演化;全力打造“顶天立地"的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动力系统内生力;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提高区域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完善考核监督体系,发挥动力系统外驱力作用等路径实现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科学认识城市扩张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对于区域生境保护、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通过InVEST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城市扩张指数等定量化分析方法,从城市群尺度揭示了粤港澳大湾区1990一2020年近30年间城市扩张过程,科学评估了城市扩张对区域生境质量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1)近30年间,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扩张速度先增快后放缓(平均扩张速度为169.18km2/a),并在2000一2010年达到近30年的最大值(264.46km2/a)。(2)边缘式扩张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主导扩张模式,粤港澳大湾区中西部城市间的联动发展日趋明显。(3)近30年间粤港澳大湾区生境质量状况不断下降,城市扩张速度与生境质量间存在较强的空间负相关关系,跳跃式城市扩张对其退化影响最为严重。研究成果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社会一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土空间布局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统计与信息论坛》
摘要:新发展阶段区域创新系统强调产学研创新主体间的协同互补和价值共创,同时国内外理论分析中均默认了创新生态系统在区域创新发展中的正面作用。因此,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提升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对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以2011一2022年中国30个省份数据为样本,选取创新生态视角下6个关键变量,以基于产学研协同的区域创新效率为结果,运用必要条件分析(NCA)与动态定性比较分析(QCA)相结合的方法识别产生结果的多条等效组态路径及其阶段性动态演化规律。研究发现:第一,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和创新资源共生耦合、协同作用才可产生区域高效协同创新,具有“殊途同归”的特点,具体表现为“环境一资源双重驱动型”和“互联网助力下的主体一资源驱动型"两类模式共3条组态路径;第二,其他因素相同时,前因条件或条件组合之间存在潜在替代关系,体现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与协同创新效率之间的“因果复杂性”;第三,在多时段比较分析中,区域高协同创新效率组态路径存在着动态演化,数字化创新和开放式创新将成为未来发展方向。研究结论有助于拓展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的理论视角,为相关管理者实现本地高效协同创新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差异化路径。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统计与信息论坛》
摘要:数字经济已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文章探讨了数字经济影响共同富裕的理论机制,并使用2013一2019年中国266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有限混合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总体水平及其分项维度的影响与作用。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整体上可有效推进共同富裕,具体表现为可显著提高富裕水平,但对共同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可以显著改善数字经济对共同水平的推动作用,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则能有效改善数字经济对富裕水平的推动作用;利用有限混合模型识别出中国城市层面数字经济发展对共同富裕存在三条路径,各路径的赋能效果具有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将加速路径转化,进而增强城市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赋能效果。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应大力支持数字技术研发,多措并举跨越数字鸿沟,并实施差异化的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推动中国共同富裕水平的提高取得实质性进展。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城市群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载体,环境规制是实现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从双重环境规制的角度,探究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内部各层级城市的空间异质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6一2020年成渝城市群1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论文采用熵值一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城市层级,构建双固定效应空间杜宾模型,探究正式环境规制、非正式环境规制和双重环境规制对不同层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变化关系,开展空间异质性分析。研究得出:成渝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且呈多中心、圈层状空间发展格局;正式环境规制、非正式环境规制、双重环境规制对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双重环境规制对城市群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对外围城市效应不显著。在此基础上,从完善差异化环境规制政策、加强公众监督体系建设和提升创新发展水平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低碳城市建设不仅是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改革措施,还是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的重要引擎。论文从绿色技术创新“数量”与“质量”的视角出发,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视为准自然实验,基于中国245个地级市2007一2021年的面板数据,考察了低碳城市建设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低碳城市建设显著促进了绿色技术创新“数量”与“质量”,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低碳城市建设对非资源型城市、东部地区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强;机制分析发现,产业结构升级与环境规制强度有助于强化低碳城市建设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提出坚持绿色低碳转型、加快资源型城市产业、促进产业协同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在“双碳”目标下分析中国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和收敛性对实现强可持续发展有现实意义。论文运用SuperSBM-DEA模型测算了2007一2020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生态福利绩效。利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核密度函数及收敛模型分析了中国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和空间收敛性。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生态福利绩效差异来源主要为超变密度,其次是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贡献最小;根据Kermel核密度曲线发现中国城市生态福利绩效呈上升趋势,且城市间差异不断缩小;全国和四大区域均呈o收敛特征,全国和东部地区城市生态福利绩效呈绝对β收敛态势,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生态福利绩效呈发散趋势。控制地区间差异后,全国和四大区域城市生态福利绩效均呈条件B收敛趋势。未来,各区域要根据自身资源票赋,利用生态福利绩效的溢出效应,缩小城市间生态福利绩效。通过金融体制改革、优化外商投资、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促进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