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历史“丛林法则”的终结

    分类: 历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资本主义私有制为世界历史确立了“丛林法则”。诞生于19世纪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试图把动物界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移植”到人类社会,以此作为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的解释原则,进而达到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提供理论辩护的目的。然而,世界历史的客观实际进程越来越暴露出“丛林法则”给人类物种带来的灾难。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揭露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确立的“东方从属于西方”这一“支配—从属”的丛林法则的本质,并为重新确立世界历史的“共生法则”提供了坚实的论证。人类物种的自由和解放构成了“共生法则”的价值指归;公有制的普遍生产关系构成了各个民族国家“共生法则”的实践内涵。

  • “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内涵与特征——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视角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07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了“新的文化生命体”这一重大原创性和标识性概念。就其内涵来说,“新的文化生命体”是指经由“两个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基础上所生成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新的文化生命体”注入了“魂脉”,使该文化生命体从其开端处便置身世界社会主义的运动之中,把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作为目标,因而被赋予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根本性质。另一方面,这一“新的文化生命体”在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它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进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就其特征来说,它在传承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总体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三个具体特征,即文化主体性特征、文化辩证性特征以及文化普遍性特征。

  •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4-05-07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摘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理解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钥匙”。以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西方古典世界历史理论都持有“神学立场”,而马克思通过世界观革命,创建了世界历史的唯物史观书写范式。马克思立足“现实的人”探讨“人类向何处去”和“世界向何处去”两大世界历史问题,建构了“人学立场”的世界历史理论。因此和西方古典世界历史理论相比较,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真正转向了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另一方面提出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图景。

  • 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哲学基本问题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对人类文明形态演进加以反思会提出如下三个问题:世界向何处去?人类向何处去?文明向何处去?这是对人类这一物种的终极性追问。与此三个问题相关的哲学反思分别形成了人类文明形态演进中的世界观问题、人类观问题和文明观问题,三者构成了理解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哲学基本问题。其中,“世界向何处去”是世界观问题; “人类向何处去”是人类观问题;“文明向何处去”是文明观问题。“三观”的不同决定了世界历史书写范式的不同,也给人类命运提供了不同的图景。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的确立,批判了唯心论和资本主义的世界观、人类观和文明观,同时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人类观和文明观。凭此“三观”,马克思对人类文明形态的演进做出了全新的理解:人类作为世界历史的主体,通过对世界历史客观规律的认识,建构一种普遍的生产关系,把人类带入共产主义文明形态,从而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

  • 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发展的异质性效应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4-10-14 合作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文章基于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运用2012—2021年我国绿色金融和乡村振兴省际面板数据,研究分析了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发展的异质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绿色金融能够显著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和绿色投资对乡村振兴发展具有差异性支持效果,相较于绿色信贷和绿色保险,绿色投资对乡村振兴发展的积极影响更为明显;绿色金融对乡村振兴发展的支持作用区域异质性较为显著,绿色金融发展对东部地区乡村振兴的支持作用大于中西部地区。因此,应强化政策引领作用,注重不同区域之间绿色金融的协调发展,持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类型,不断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量,健全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完善相应配套机制,以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支持作用。

  • 材料学科“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与探索

    分类: 教育学 >> 课程与教学论 发布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创新与创业教育》

    摘要: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实现“三全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途径。“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材料学科)”旨在系统地培养研究生的文献检索、阅读,论文写作与发表,开题报告、创新项目的撰写与答辩等能力。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实践,需要深入挖掘兼具材料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思政元素,通过采用引导式、研讨式、实践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培育学生的成长型思维与批判性思维,使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并筑牢科研诚信底线,最终促进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