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前期财政体制与国家治理研究的省思与展望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财政与国家治理议题已日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增长点,对清前期相关研究的总结能够推动这一议题的进步。清前期财政体制的研究呈现出国家财政集权设计与地方分权现实并行的基本面貌。已有研究显示,清前期的国家治理既运行于这一财政逻辑之上,其治理实践又对财政体制有所修正。定额化的财政体制影响了国家治理能力,地方实践的研究提示出治理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总体而论,本议题在时空的比较研究、跨学科方法的使用等方面还有可提升之处。

  • 根茎视角对发展公益慈善事业的思考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我国已经形成了公益慈善的基本架构,如何推动社会建设高质量发展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法国学者德勒兹和加塔利提出“根茎”的概念和特点来呈现更具韧性的生命力形态,具体表现为“连接与异质性原则”“多元体原则”“非示意性断裂原则”“制图学与转印法原则”这四个特点。根茎视角启发我们深入思考公益慈善发展中的多边合作、矛盾转化、多元价值推进、组织使命结束和再定义、角色关系和边界的转化等议题。这一视角的引入让我们更开放地思考如何兼容潜在资源、推进有活力的公益慈善建设。

  • “住有所居”对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基于非正规产权房的视角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流动人口及其家庭在城镇安居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市民化的重要内容,探索影响其定居城镇的决定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住有所居的视角出发,探讨非正规的产权住房——小产权房对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小产权房通过其价格低廉化和在购买后形成的事实性占有提高了流动人口的定居意愿,但在现实中仍应高度警惕和重视小产权房对流动人口完整市民化和正规房地产市场健康运作带来的诸多负面挑战;第二,小产权房对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锁定”效应存在显著的群体异质性,在法律意识淡薄和对廉价住房需求高的“初中”“收入低”“老一代”流动人口群体中的影响作用更加明显,说明经济地位偏低和法律风险感知能力弱的流动人口在面对小产权房的低廉性时更容易作出“非理性”选择。这一结果预示着提供可负担的保障性住房和稳定城市住房价格,将附着在小产权房上的“廉价保障房”功能剥离开来,可能是解决小产权房问题行之有效的方式;同时,在治理和整顿存量小产权房时,要对蜗居其中的弱势流动人口群体予以充分的人文关怀,找寻保障弱势流动人口群体的住房权益与解决小产权房问题之间的平衡点和兼容性。

  • 流动人口就地就近流动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福建省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的新探索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2-03

    摘要:人口就地就近流动的再次兴起是当前我国人口流动进程中的新现象,对推进城镇化格局演变与政策优化的意义重大。基于福建省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在阐明“就地流动"和“就近流动"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县域尺度上流动人口就地流动和就近流动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福建省各县域的省内流动人口以就地流动为主,就近流动为辅;就地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均衡性,而就近流动人口的空间选择性较强,具有明显的山海差异和以市辖区为核心的圈层结构特征。②不同城市的就近流动网络存在规模等级差异:两大核心城市(福州和泉州)的就近流动网络处于“又聚又散"的发展阶段,具有明显的“双核心"流动网络结构,其他中小城市的就近流动网络仍然停留在向市辖区集聚的阶段。③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老年抚养比,较高的二产比重和少年抚养比,以及地处都市圈外促进了人口就地流动;较高的二、三产比重、工资和教育、医疗水平,较低的少年和老年抚养比,以及位于都市圈内促进了人口就近流动;两地间的经济收入、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差距越大,其人口就近流动的规模越大,而两地间的三产占比差距越小,其人口就近流动规模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