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村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路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农村区域协调发展,党和国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将农村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然而,受限于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目前我国不同地区农村发展在收入、消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等维度依然存在显著差异。发达的东部地区农村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农村的较大差距,逐渐成为当前中国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针对这些问题,应将高质量推进农村区域协调发展摆在更为紧要的位置,并着力构建区域共同发展、区域共生发展、区域共建发展和区域共享发展的新格局。依循这一思路,本文进一步从激发农村经济内生增长动能、推进农村消费需求转型升级、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构建农村经济绿色发展模式、协同农村区域发展政策等方面,提出未来一段时期高质量推进我国农村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与对策建议。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减少粮食损耗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是减少粮食损耗的关键环节。本文在分析中国粮食产后服务发展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梳理了美国、加拿大、日本三个典型国家在发展粮食产后服务方面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探讨了其对中国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启示和镜鉴。研究结果表明,粮食产业链全商业化运作是美国和加拿大建设完备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的基石,先进的全产业链节粮减损技术及政府、企业与农户的合作协调机制是其粮食产后服务体系运行的关键;日本则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构建了政府、农协、农户三方合力建设的层次分明、规范运作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有效保障了农民种粮收益。本文据此进一步提出了完善中国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思路。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03 合作期刊: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开放市场竞争和国际规则的双重约束下,以价格支持为基础、直接补贴为主体的粮食生产国内支持政策体系调整、优化的倒逼机制已形成,我国正着手探索构建新型粮食国内支持政策体系。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稻谷、小麦粮食国内支持政策的不同转型方案,评估其在适应WTO国内支持相关规则的前提下对国内经济的潜在影响。研究表明,现阶段对稻谷、小麦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同时配套实施完全成本保险政策,能够在适应WTO规则的基础上,改善粮农经济福利且不损害政府的财政支出效率,进而有助于保障国内主粮生产,是当前对于我国来说相对可取的政策转型方式。今后的粮食国内支持政策调整要在继续推动减“黄”增“绿”的基础上,着力打造有竞争力、可持续的政策体系,并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谈判和制定,为国内政策的实施创建稳定良好的国际新秩序。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28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本文利用全球30个主要粮食贸易国的粮食贸易数据,实证检验了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对全球粮食贸易整体产生的影响,选取“一带一路”倡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和欧盟4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合作框架,检验其对不同区域经济合作成员粮食贸易增长影响的差异,并构建模型进行机制检验。研究显示,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促进全球粮食贸易整体有所增长,机制检验结果验证了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倒逼不同区域、国家之间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区域内成员之间粮食贸易增长,尤其是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合作深入、持续、广泛地开展,切实提升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粮食贸易合作水平和一体化程度,带动了全球粮食贸易增长。基于此,本文提出加强农业国际合作平台建设、持续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高质量发展等对策建议,以维护粮食国际贸易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全球粮食安全。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14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自然灾害和病虫害多发频发的背景下,建立健全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对于守好“三农”战略后院、稳住农业基本盘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多年的农业防灾减灾建设,我国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防灾抗灾技术、应急管理体系、制度救灾保障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仍存在民众防灾减灾观念不够强、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不到位、灾害应急协调不及时、损失补偿水平不够高等问题。加快补齐短板,织牢织密农业防灾减灾网,应着重从四个层面发力:一是要积极引导,筑牢防灾减灾社会基础;二是要强基固本,优化农业设施管理与运行;三是要统筹协调,促进防灾减灾工作提质增效;四是要提高保障,加大补贴力度和科技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