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外出劳动力省际回流特征及其个体影响效应研究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非户籍地省际回流是回流返迁的重要构成,为了更加深入了解劳动力回流特征及其返迁后生活状况的变化,利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监测调查数据(CMDS),探究我国外出劳动力非户籍地省际回流的特征,并使用倾向值得分匹配法(PSM)从经济收入与消费、家庭团聚、社会保障、社会归属感四个维度对其省际回流的个体影响效应进行评估。主要结果发现:第一,城镇地区是外出劳动力非户籍地省际回流的优先选择,其中县级城市的回流比例相对较低,非省会的地级市回流比例高于省会城市;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双向流动模式已初步显现;回流的家庭化特征明显,实现家庭团聚和寻求家庭稳定发展是流动人口的终极目标。第二,与跨省流动相比,省际回流后的劳动力收入水平显著降低,与配偶、子女居住的家庭化流动程度更高,社会医疗保险参与度和社会归属感得到明显的提升。此外,协变量中年龄、受教育年限与省际回流均呈现“倒U型”的关系;已婚、少数民族人口更容易回流;跨省流动时间越长和跨省时子女随迁的劳动力回流可能性越小。总体来看,家庭因素是整个回流决策中重要的影响因素,流动人口政策的制定要更多地考虑流动人口及其家庭成员的发展和福利保障;同时回流地区也要重视回流劳动力对地区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创业扶持和产业转型等方式为提升回流劳动力的收入水平和地区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

  • 各民族就业人口产业结构现代化的三大特征与两大策略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摘要:实现“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而各民族就业人口产业结构的现代化是其基石。基于第三次至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本文运用三元图和动态时间规整技术,深入分析了1982一2020年各民族就业人口产业结构的演变特征与策略。结果表明,过去40年间,各民族就业结构变动呈现三大特征:发展的共性、时间的压缩性和路径的多样性。此外,西部大开发战略下的交通基础设施改善,为西部少数民族赴东部沿海地区就业创造了条件,形成了通过异地就业促进就业产业结构现代化的策略。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即使面对生产力相对薄弱和内需不振的情况,也能借助先发地区居民对第三产业的需求,在全国完整的工农业产业链与供给链支持下,形成以本地资源票赋发展第三产业推动就业结构现代化的另一重要策略。以上结论体现了我国通过体制优势和国家战略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与进步的“中国方案”。而这一方案的成功实践也为全球多民族国家提供了以共融发展解决民族问题的新思路。

  • “守住人口安全底线,实现人口 高质量发展”学术笔谈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5-03-03 合作期刊: 《人口与社会》

  • 1990 年以来我国县域人口的变动趋势与发展挑战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10-18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县域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单元,在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等重要进程中占有独特地位。县域人口变动事关县域的发展及其重要载体作用的发挥。本文以1990年以来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从规、结构、质量等多个维度考察了我国县域人口现状及较长时期内的变动趋势,并分析了不同区域间的发展差异。20世纪90代以来我国县域常住人口持续减少,人口净流出规模不断扩大,劳动力人口出现缩减,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各区域间县域人口发展分化加剧,面临诸多挑战。与此同时,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高等教育人才比重增加及区域间人口发展差异缩小也为县域人口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机遇。应利用好县域人口城镇化和教育提升优势,提升县域整合功能,密切关注县域人口外流、结构老化和少数民族人口变动等问题,做好应对准备。

  •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最新状况和 变动趋势:2010 ~2020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人口研究》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和问题是影响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城乡要素畅通流动的关键。在厘清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概念和估计口径的基础上,以2010 年和2020 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微观数据为基础,重点分析2010 年以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年龄和性别结构、地区分布、居住安排等重要人口学特征及其变动趋势,并考察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入学(入园)机会、在校情况和超龄就学等最新教育状况及其发展态势。研究表明,当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依然庞大,留守可能性与年龄和性别存在密切关联;随着母亲外出趋势增强,农村留守儿童面临更普遍的隔代照料;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机会与农村儿童整体相比不再有明显优势,且面临更严重的超龄就学问题。应继续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