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太极·阴阳·性命:论唐君毅的“生生"哲学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05 合作期刊: 《周易研究》

    摘要:唐君毅的生生哲学可以从太极观、阴阳观、性命论三个方面阐明。首先,青年唐君毅融合了过程主义、新实在论与气化论,将“太极"视为“变之理”。三十岁之后唐君毅以内在而超越的“生生之理"界定"太极”,将其视为生生的本原。其次,阴阳相继和阴阳相感是生生的两种模式。阴阳相继指“生而化、化而生"的气化更迭,其根据是乾坤之道。阴阳相感指功能的摄受与感通,其根据是感应之理。阴阳的相继相感都可以用"因化果生"的模型来解释。最后,万物在生生的洪流中“各正性命”,在与他物感通的过程中贞定自己的性命,同时回应天命的召呼。总而言之,唐君毅的生生哲学以体用论为经,以感通论为纬,以性命论为归宿。

  • 存天理还是灭人欲——王阳明理欲观的演变及其与朱子学的关系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5-17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目前学界普遍认为王阳明继承了朱子的“理—欲”二分结构,同样主张“存天理,去人欲”。这一观点既遮蔽了朱、王理欲观的差异,又忽视了王阳明理欲观的前后演变以及朱子学在其中的刺激作用。朱子理欲观的宗旨是“明天理,灭人欲”,强调明天理对灭人欲的优先性。王阳明意识到朱子理欲观有支离之弊,主张“去人欲,存天理”。然而阳明早期的理论面临一个困境:缺乏道德判断的环节。在朱子学的刺激下,王阳明逐渐酝酿其致良知说以求突破困境。致良知说提出后,阳明确立了新的理欲观:依良知之天理而去人欲、存天理,即“致良知,去人欲”。这一理论某种程度受到了朱子学“独知”说的影响,是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更高层次的回归。总而言之,从朱子的“明天理,灭人欲”到阳明早期的“去人欲,存天理”再到晚期的“致良知,去人欲”,经历了类似于“正—反—合”的逻辑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