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论“俗气”的审美和道德意蕴一一对反“三俗”倡议的反思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分类: 哲学 >> 美学 发布时间: 2025-03-05

    摘要:作为一个评价性词汇,“俗气”的内涵是含混的,而近些年来的众多学术讨论依然未能避免这种含混。反“三俗”(低俗、庸俗、媚俗)倡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三俗”行为何以为错的契机。在不少学者的论述中,“三俗”涵盖了众多不同的行为,“低”、“庸”只有程度上的不同,“媚”表现出一种过分迎合“俗气”的态度,三者共享“俗气”。钱鐘书在1933年提出的俗气“过量说”捕捉到了“俗气”的核心特征,可以为我们分析所谓的“三俗”行为提供一个基本的框架。“过量说”认定的是人的审美趣味问题,确切地说,是审美趣味低劣的问题。提升审美趣味,需要扩大眼界,加深知解。若不加区分,一概把“审美趣味低劣”的行为等同于“道德错误”行为,不仅不能真正提高当事人的审美趣味,反而会给当事人带来伤害,因为无根据或根据不当的道德遣责本身就是不道德的。应该允许人们自由取舍那些未给当事人带来伤害的“三俗”行为;而给当事人带来伤害的“三俗”行为则应该受到道德遣责甚至法律惩罚,并从“三俗”行为中剥离出来,因为较之于审美趣味低劣,道德错误要严重得多。

    同行评议状态: 评论中 评论中 评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