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分类: 哲学 >> 美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摘要:“定义”艺术既是艺术史命题,更是美学难题。艺术与审美的理论“区隔”主要体现在二者的“非必要性”关系、“意义”的呈现与构建、“意图”的先与后、“外延”的大与小、“认知”的有与无等区分中。艺术与审美的“离合”关系是二者“自我特殊”的重要路径,是真理的敞开方式和存在的自我展现,且具有人类学意义上的本体需要根源。当代“艺术泛化”表征出艺术的多元化表达和跨界实践,它从现实层面要求不断重新“定义”艺术;艺术的当代定义须遵循重回“技术”与“物质”性、建基于自我指涉的知觉“形式”、考察作为“行动”与“事件”的艺术等可能性原则。
分类: 艺术学 >> 音乐学 分类: 哲学 >> 美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音乐是最早进入到哲学家、美学家视野里的艺术样式。哲学、美学对音乐的阐释经历了音乐形式论、音乐体验论、音乐审美论、音乐本体论、音乐价值论等几个阶段。语言虽无法穷尽音乐的意味,但却又是通往音乐境界的云梯。19世纪艺术在经历了祛魅之后,丑、忧郁、刺耳、悲伤、破碎、无序等进入音乐,美学言说音乐面临着诸多困境。美学对音乐的观照一定是多方面的“对位”,在对音乐的历史、风格和语境的考察中,以“知性”的思维方式游移于内容与形式、理性与感性之间。尊重个人意图、注重文本细读、领悟音乐情境,方能最大限度地实现音乐的美学理解。
分类: 哲学 >> 美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当代艺术的发展日渐冲击了美学原本赖以生存的学科基础,使其面临着各种非议。“美学的不满”看似是一个美学领域的老话题,然而朗西埃再次提出的这一问题,实际指向了美学的存在危机。当代艺术实践不断将“美”从自身排除,取而代之的是直接的艺术思考,这就使得美学在艺术中难以找到自己的位置。现代主义的美学实践虽然重新规定了“美的理念”,但这种精英式的规定,并没有被艺术实践所重视。艺术反而越来越向着“去美”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状况下,跳出美学内部的藩篱,从美学、哲学、艺术三者关系的角度,重新考察美学的位置就变得尤为重要。“非美学”与“反美学”方案通过重塑艺术与哲学的关系,试图绕开“美的理念”问题,为艺术的变化找到当代新的解释;重返感性学则没有放弃美学的中介作用,通过将美学看作一种艺术的辨识体制,试图重新激活美学在当下的效用。
分类: 哲学 >> 美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甘肃社会科学》
摘要:遵循符号主义或逻辑主义研发路径的第一代人工智能与情感没有直接关联,而作为新一代人工智能,当今遵循联结主义路径、模拟人脑神经元系统的人工神经元网络,则与情感有直接关联,正在快速、全方位向各门类艺术生产领域渗透,并使“人类共情”走向“人工共情”,引发审美心理范式重大转型。审美移情说揭示人可以把情感移入外界物上,这为人与人工智能机器所自动创作的文艺作品物产生共情,提供了基本依据;与移情相关的“内模仿”“机械的解释”“人格化的解释”等理论,对于探讨与人工共情相关的人工神经元网络以及机器是否具有情感等有重要启示。超越认为人工智能机器作品无法使人产生共情和获得美感等似是而非的认知,摒弃现代美学对文艺的机器生产方式的本能抵触情绪,推动审美心理范式转型,文艺美学及其相关思想资源将会在人工智能文艺乃至人工智能技术整体进一步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摘要:中华传统美育以“同和”为核心观念,贯穿天人、群己与身心的和谐统一,形成独特的伦理教化体系。以《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为理论基点,“同和”思想融合史伯“和实生物”的多元共生观与儒家礼乐相济的实践路径,强调通过艺术调和自然秩序、社会伦理与个体心性。相较于西方美育对个体自由的追求,中国传统美育更注重“礼辨异,乐统同”的互补机制,以“天人合一”为终极目标。现代社会中,“同和”理念展现出多维价值:在素质教育中,通过情感教育与创造力培养促进“全人教育”;在社会层面,以艺术共情弥合价值差异;在生态维度,依托“天人合一”哲学拓展为生态美育资源。然而,当代美育面临理论与实践割裂、技术工具理性泛滥等挑战,需通过“五育融合”、非遗活化及数字媒介的伦理重构,推动传统智慧的现代转化。作为中华美育的精神内核,“同和”思想不仅为全球现代性困境提供本土化解决方案,更通过培育兼具人文关怀与生态意识的“生活的艺术家”,为人类和谐生存注入持久活力。
摘要:审美认同属于文化认同的精神层次,在文化认同的内核之中,是维系民族认同感的最深层次的纽带。一方面,审美认同作为文化认同的重要维度和价值取向,具有促进和强化文化认同的功能;另一方面,从审美现代性角度,审美认同日益成为文化认同的核心动力和结构基础。群体的审美认同是一种可以再建构的过程,也是社会建构的结果。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本质上是一种关注现世生活的审美文化。中华文化的审美性表现为一种整体性的风格,具有尚文、尚乐、尚雅、尚俗四种特征。“天人合一”思想是构成这一审美精神的哲学根基与历史逻辑,具体表现为“天下体系”的空间想象和“月令节律”的时间想象,二者共同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内在化、秩序化、审美化,从而创造了作为整体性的美学中国。中华文化审美认同是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的核心纽带,其在突显中华文化认同的整体性、连续性和共享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文化审美认同的建构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从国家文化治理的高度出发,统筹内外部资源,兼顾传统性与现代性,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实践路径。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分类: 哲学 >> 美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摘要:工具理性作為主導現代社會發展的思维方式,導致社會陷入价值危機、道德危機及精神危機的困境。面對時代困境,哲学被赋予了新的時代使命,即宣導“人生哲学化”。“人生哲學化”包括“人生現實化”“人生藝術化”“人生超脱化”以及“人生道德化”四重内涵。實現“人生哲學化”的路经有:一是“寡欲”“正心”“養氣”“心齋”“坐忘”的心性修養;二是生活“剔俗”和思想“祛昧”;三是豁美教育。
分类: 哲学 >> 美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主持人语]中国古代美学命题研究,是国内学术界近几年兴起的研究领域。范畴研究作为中国新时期文论和美学研究的新方法、新范式,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呈崛起之势。范畴是命题的基础,是构成命题的基本要素,命题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所谓“命题”,通常是指具有判断性的短语或短句。从语言学的意义上来看,命题不是一个单词或并列性的复合词,而是一个有意义的短语,在这个短语内部,已经有了相对复杂的语法关系。命题更为明确地表述了主体的思想观点,成为美学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标志性元素。中国美学命题研究起步虽早,但目前尚处于自在阶段。王元化、童庆炳、叶朗、汤一介等学者开始自觉提倡命题研究。近年来,有学者尝试明确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命题的学理意义,对诸多经典文学、艺术的命题进行诠解,全面、系统地推进了命题的学理性研究。其中,张晶更是把中国古代美学命题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大力倡导,并积极呼吁,中国美学研究须超越范畴研究的范式,提升命题研究的自觉意识,将现在的命题研究进一步学理化、系统化,这是一条可行的路径。本专题邀请了多位专家,分别从空间指向、本体研究、功能研究、经典化路径及文献意义解读等方面对美学命题的学术体系建构发表高论。张晶的《中国古代美学命题研究有待突破的空间指向》梳理了当下命题研究由自在到自觉的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指明了当下命题研究的迫切性及其研究的空间和方向。吴建民、唐萌的《中国古代美学命题之本体、结构与应用》从本体论的意义出发,建构中国古代美学命题的理论内涵。吴建民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发表了一些有影响的成果,这里,主要是阐述中国古代美学命题的基本理论问题。李昌舒、曹务龙的《美学命题经典化研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主要是甄别、筛选文学和艺术门类中能代表中国古代美学整体风貌的命题,从本体论、创作论、典型论和审美论四个层面梳理其内在的延承与延异关系,探究其历史发展脉络,并将其置于民族文化的内在机制中,寻找美学命题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而考察其经典化的发展路径。张庆利的《中国古代美学命题的文献甄别与意义阐释》指出,对当下中国古代命题资源进行整合与阐释,能更好地开展美学命题的本体研究、史学描述、个案与体系研究,文中详细论述了资源整合的路径、方法以及遵从的原则。王永的《中国古代美学命题功能的理论与方法建构》主要阐述了中国古代美学的功能与结构,建立命题的功能定位,并探讨了美学命题在多元应用语境下如何确定其内涵、外延,明确其对象、任务、方法、意义等前提性理论问题。总之,加强文学史理论研究,是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资源向现代转化的基本路径,在文论界和美学界,范畴研究亦随之成为有效范式。命题研究则是在范畴研究基础上的范式创新,也是当下中国美学研究向前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分类: 哲学 >> 美学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3-27
摘要:美的本源与本质是所有美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当代中国实践美学和价值美学对该问题做出了探索:前者指出美的本源在于“自然的人化”,后者从价值论界定美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认为,美诞生于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源于“自然的人化”或具体-有用劳动的对象化。从对象的感性-自然形式角度看,美是人化的自然形式;从审美主客体关系看,美是超越了必要使用价值的剩余使用价值,这一理论认识强调“美在关系”的事实并解决了自然美的难题。
分类: 哲学 >> 美学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摘要:“审美拜物教”是研究《资本论》美学思想的重要问题。研究“审美拜物教”的主要任务是破解其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的秘密,而拜物教性质在于“物化”和“物象化”,故对前者秘密的揭示应分两步走。首先,“审美物化”是指美的属性在价值形式中成为价值对象性的外化表现和先验镜像,审美价值成为表征剩余的使用价值。其次,“审美物象化”指的是社会关系通过艺术/审美商品间的关系呈现出来,“价值关系一审美共通感一艺术/审美商品体系”是揭示其秘密的研究理路。对“审美拜物教”的研究,拓展了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为对当代审美文化的批判性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分类: 哲学 >> 美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发布时间: 2025-03-25
摘要:将青年卢卡奇定性为“人本主义者”的传统观点,由于缺乏对“人本主义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清晰界定以及忽略《历史与阶级意识》成书的历史背景,导致其将人本主义错认为青年卢卡奇的理论问题式,并未能察明卢卡奇在人本主义思想上的二律背反性质,因而几近一种强制阐释。事实上,在对人本主义的定义进行重新考察后可知,青年卢卡奇不应被称为“人本主义者”。第一,卢卡奇对在哲学和美学上对费尔巴哈和席勒、谢林的人本主义进行了批判。他抨击了人本主义辩证法在理论出发点和手段上的错误,但没能在目的论上区分人本主义审美理想与马克思主义审美理想。第二,卢卡奇在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法维度上,尝试建构的以阶级意识和政党组织为核心内容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主体观,超越了实在论与唯名论的人本主义主体理论。
分类: 哲学 >> 美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甘肃社会科学》
摘要:马可·波罗是最早同时走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西方商人,且留下了翔实的文本记录一一《马可·波罗行纪》,大量涉及和记述了中国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马可·波罗最重要的成就并不在于他“到过”东方,而在于他用文本记述了一个“东方世界”,引发了无数人对中国的想象和向往。700多年来,中西方文化不断演绎马可·波罗事件和文本,不同文本相互组合、镶嵌和生发,形成“想象中国”和表述中国经验的“套式”:黄金草原叙事、落后国家叙事与危险国度叙事。通过对中国经验的艺术表征和审美拨用而形成的“马可·波罗式”的表述中国的独特话语模式,成为文明互鉴、人文化成和丝路审美共同体建设进程中理论回望和文化反思的焦点之一。
分类: 哲学 >> 美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萨特以自己的方式,用胡塞尔的现象学意向性方法,直接描述日常生活场景,搁置了传统哲学的概念先见或者某种间接性,从而以陌生的眼光看待以往所熟悉的事物,体验到某种莫须有的思想情趣,从中发展出生存意义上的美学趣味。它是以新奇的目光发明出来的,与“上手”的物件与周围环境息息相关,催生了一种走在哲学与文学之间的美学分析。
分类: 哲学 >> 美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在形象哲学上,中西印思想有不同的思维路向,西方在实体—区分型思维中看重三维空间之 form(形),由之而形成 image(形象)理论;中国在虚实—关联型思维中看重四维时空之“象”,由之形成 形、象、气合一的理论;印度在是—变—幻—空的思维中,看重一维时间之 rūpa(色)。中西印三种思想的互 鉴,对于我们在全球一体和多元互动的世界思想演进中提升对形象问题的思考,应有益处。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分类: 哲学 >> 美学 发布时间: 2025-03-05
摘要:作为一个评价性词汇,“俗气”的内涵是含混的,而近些年来的众多学术讨论依然未能避免这种含混。反“三俗”(低俗、庸俗、媚俗)倡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三俗”行为何以为错的契机。在不少学者的论述中,“三俗”涵盖了众多不同的行为,“低”、“庸”只有程度上的不同,“媚”表现出一种过分迎合“俗气”的态度,三者共享“俗气”。钱鐘书在1933年提出的俗气“过量说”捕捉到了“俗气”的核心特征,可以为我们分析所谓的“三俗”行为提供一个基本的框架。“过量说”认定的是人的审美趣味问题,确切地说,是审美趣味低劣的问题。提升审美趣味,需要扩大眼界,加深知解。若不加区分,一概把“审美趣味低劣”的行为等同于“道德错误”行为,不仅不能真正提高当事人的审美趣味,反而会给当事人带来伤害,因为无根据或根据不当的道德遣责本身就是不道德的。应该允许人们自由取舍那些未给当事人带来伤害的“三俗”行为;而给当事人带来伤害的“三俗”行为则应该受到道德遣责甚至法律惩罚,并从“三俗”行为中剥离出来,因为较之于审美趣味低劣,道德错误要严重得多。
分类: 哲学 >> 美学 发布时间: 2025-02-27 合作期刊: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摘要:黑格尔的美学理论确立了一种理想型艺术的基本规范,即以人的形象作为感性形式来表现超越性、无限性的精神内容。红色经典小说以塑造英雄形象为创作中心,以表达崇高的信仰和强大的精神力量为艺术目标,这契合了黑格尔美学理论所推崇的理想型艺术样式。红色经典小说对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受到理想型艺术基本规范的制约:英雄形象的概念化是这种理想型艺术样式所努力避免的;英雄形象的理想化及人情人性的淡化是理想型艺术规范下的必然结果。同时,在理想型艺术规范的要求之下,英雄人物的性格也呈现出丰富性、明确性、坚定性等特征。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分类: 哲学 >> 美学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分类: 哲学 >> 逻辑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发布时间: 2025-01-23
摘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延续时间最长且未曾中断的文明。最早起源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后来又吸收了丰富多彩的其他文明而成就今天的中华文明。中国的称呼有很多,如华夏、中华、诸华、诸夏、中夏、中土、中原、神州、中州、九州、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等。其中“中”出现的频次最高。“中”到底蕴藏着什么魅力,让几千年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宅兹中国”,并以“中国人”自诩呢?甲骨文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体系文字,是今人使用简体中文的源头。本文立足甲骨文“中”的文线结构,试图追本溯源,寻根觅珠,发掘其道简理正、放之自然皆准的高效动态平衡本真源意,将泽被古今的先人信仰图腾与智慧结晶合浦还珠,以事天人合一的中庸盛世!
分类: 哲学 >> 美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基于文艺主题性创作的大众美育是以现代媒介形式为依托,由主创群体引导开展或大众自发开展的主题性美育范式。本文以大众美育语境下的主题性创作为切入点,聚焦主题性创作应当遵守的基本原则以及当下大众美育形式的创新与拓展两个层面的问题,尝试为基于主题性创作的大众美育工作带来借鉴和思考,以优秀主题性创作的作品结合线上线下多样的美育传播形式,综合化创新输送积极价值导向,从而为时代画像,铸造灵魂。
分类: 哲学 >> 美学 发布时间: 2025-01-13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本文立足于中国社会美育的发展与问题,以当今社会美育中美育效应之于常人群体审美救赎的现实路径为对象,对美育人文学科进行中外学理思想的研究和现实探索维度上的反思。从始于学校美育的培根铸魂到终于社会美育的审美救赎,应充分考虑到个体人的期待视野、审美接受与社会关联。因此本文借用传播学、社会学、哲学、美学等与之关联的理论交叉点,分别从内卷与迭变、日常的生活、美育的底色、结语与展望等四个层面进行比对研究。同时为致敬徐渭,文中兼贯穿以相应分析阐述之。
分类: 哲学 >> 美学 发布时间: 2025-01-13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社区美育”作为社会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社会特定场域中对社群开展感性教育、审美教育的途径之一。社区美育以视觉和感官等方式,充分利用该地区的学校、社会、机构等资源协同开展,为社区更多居民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提高居民审美认知,增进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提高居民社区认同。2021年四川美术学院与重庆大学城虎溪街道社区联合开展的“中国社区美育行动计划”便是对社会美育最后一公里的思考和探索。活动期间,居民们自主接受社区美育,通过多重视觉和感官刺激,使居民沁润其中,融入美育教育之中,这是当代社会美育发展的趋势,也是美育实践的一次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