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翻译 发布时间: 2025-01-23
摘要:钱学熙逝后留下一批遗稿,自2020年被发现后学界开始有所关注。其中钱氏的《道德经》英译手稿,目前未出版、也未有相关研究。本文是笔者在整理钱学熙遗稿的基础上,对其部分稿件的初步研究。钱学熙英译《道德经》初译本附在其与燕卜荪往还的12封信中,而其定稿则收藏在钱家后人中,初译本和定稿有不少差异。这便构成了比较分析的基础。钱氏与燕氏讨论亚瑟·韦利英译本《道德经》的得失,得到了燕氏的指点。这影响到了后续钱氏译成《道德经》定稿。对韦利英译本、钱氏初译和定稿这三种译文的比较分析,有助于思考中西方理解中国经典的差异。钱、燕两人的学术讨论也是中西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一种历史见证。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经济思想史 发布时间: 2025-01-06
摘要:众所周知,《管子》与《道德经》都是诸子百家中不可多得的思想精髓,也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传统优秀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对比分析的形式,对两者进行经济思想的对比分析研究。 其中的共同点有:1,两者均重视农业生产;2,两者都支持“薄赋敛”的轻税主张;3,两者都主张“以民为本”。不同点有:1,关于经济发展的方式不同;2,两者关于“荣辱观”的不同;3,对于工商业的发展两者存在不同;4,消费观的不同;5,平衡社会财富的方法不同;6,国家治理模式的不同;7,关于财富调控机制的不同;8,两者其他方面的不同之处。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6-11 合作期刊: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和《唐玄宗御注》皆推崇清净无为的身国同治理念。前者虽理身理国并重,却是以理国为引,牵出通过身治而最终达到长生久视的人生目标。而«唐玄宗御注»有着明显的儒释道融合倾向,且儒家的王道思想尤其突出,这是其作为君主的身份外化体现,也体现了隋唐之际文化大交融时代的特征。这是二者的根本差异之处,也正因为如此,二者呈现出了不同的道教哲学思想旨趣。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 自老子提出道论后,中国古代哲人关于道的沉思一直未曾中断,隋唐道家道教的道论则因其重玄思维而独树一帜。李荣是初唐著名道家道教思想家、重玄学大师,其代表性著作《道德经注》中蕴含着极具特色的道论思想。就道体论讲,李荣区分了常俗之道与本体之道,明确将本体之道界定为虚极之理、自然之理。从道性论看,他所领会的本体之道的性质可概括为超越性、内在性、普遍性,作为性质的外显化,本体之道又具有虚极与自然的特征。自道用论言,他认为道不仅能化生天地万物,而且可为万物之性提供本体论根据。李荣或是明确以作为本体的理界说本体之道的第一人。他以理释道,认为道即理,道生元气,道在气先,其道(理)本体论非常接近宋明理学的理(道)本体论。以李荣为代表的隋唐道家道教思想家的道(理)本体论是向后世理(道)本体论发展的逻辑环节,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30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本文从海德格尔的翻译哲学出发来探讨他对《道德经》的翻译事件。首先,笔者阐述海德格尔有关翻译即是诠解(Auslegung)的思想,诠解的生存论基础在于领会。其次,笔者探索海德格尔在1942年的《荷尔德林的赞美诗〈伊斯特河〉》等著述中所提出的翻译思想,他认为翻译应当忠实于历史性民族的语言作品的思想高度,而不能把这样的作品平俗化。海德格尔翻译哲学的一个特点是他对“词语”(Wort)的强调, 他称他的进路比所谓的“科学的语文学”具有更多的语文学性质,这是因为他把Philologie理解为“热爱逻各斯”。之后,笔者介绍海德格尔翻译《道德经》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并结合海德格尔的翻译哲学来讨论他对《道德经》的“翻译”。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2-10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福利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福利论的核心议题,发展型社会福利政策提供了福利向市场开放的政策工具。因此,和市场相匹配的福利输送机制成为了操作转化的关键。一直处于社会互助体系边缘的市场互助机制可以为民生福利问题提供一种市场化的解决方案,它在对接福利需求和市场供给的实践中,初步形成了社会投资或社会金融、资产建设、商业保险、社会企业模式、ESG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等五种市场互助运作机制。这些机制通过对社会价值要素的“再市场化”提升了社会保障的市场功能,使福利内涵从实物福利转向能力福利,为低收入群体、就业难群体、脆弱家庭、脆弱环境等提供了包容性社会保护。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发布时间: 2024-10-29 合作期刊: 《中小学管理》
摘要:在儒道构创无为领导范式的过程中,老子的《道德经》是更为重要的代表。无为领导与有为领导是互为相斥的两极,无为领导的意旨集中表现为对领导者的“有为”或“有为领导”的批判反思。无为领导是对领导者作为的研究,主要体现为对领导者的告诫、规劝、引导和倡导。老子赞赏无为领导的“自为功用”,并作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判断。今天开展无为领导研究,对深化教育领导研究和改进教育领导工作具有重要启迪,对厚实教育政策与领导学的知识基础具有奠基性作用,也有利于扎牢教育政策与领导学建设的中国话语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