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法学教育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国际商事争议不断增加。 近年来,我国商事仲裁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相较于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对仲裁的需求而言,仲裁专业人才在外语能力、法律适用和商事仲裁规则运用方面依然存在不足。 本文通过解析西安仲裁委员会在培养涉外仲裁人才方面的相关探索与实践,为我国涉外仲裁人才培养路径提供有益借鉴。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4-16 合作期刊: 《江苏教育研究》
摘要:从顾明远的教育经历出发,系统梳理其现代教育观和现代学校观有重要意义与价值。顾明远认为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产物,强调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在于观念的现代化。他提出教育的本质在于尊重生命、提高生活品质和价值。在现代学校观中,他强调校长的领导力,强调教师职业的不可替代性,倡导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并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的主渠道作用。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4-16
摘要:人生有境界,教育也有境界之分,教人谋生的知识和技能是教育的一种境界;教人成就事业的理想和素质是教育的另一种境界;教人通达人生的智慧和胸襟乃是教育的至高境界! 如果说,传统侧重于道德教育,现代侧重于科学教育;传统教育的主旨在于“教我们如何做人”,而现代教育则在于“教我们如果做事”? 有位教育家说, “自信心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精髓”! 童稚是人性纯度的标志,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儒家教我们问心无愧的生活,道家教我们心旷神怡的生活,佛家教我们心平气和的生活! 这是一个科技发达、日新月异的时代,也是一个物欲横流、信仰缺失,浮躁迷茫的时代,我们的责任重大啊!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4-16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构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当代中国教育学的崇高使命,也是教育强国建设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时代之需。从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实践历程来看,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经历了“西方缘起”“西学东渐”“意识觉醒”和“多元发展”四个时期,并逐渐走向成熟。可以说,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一种“面向生命”的知识生产,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以中国教育情境为实践源泉。未来,要把握“追本溯源”“开拓创新”“开放互鉴”三个向度,通过深挖中国教育学既有知识体系的独特经验,把握新时代中国教育实践发展的方位定向,彰显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世界贡献,从而更好地推进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4-16 合作期刊: 《江苏教育研究》
摘要:将教育家精神及其外铄的生动实践,转化为便于调取、便于借鉴、促进创新运用的体系化知识,创生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知识图谱,是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领域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传统图谱方法与现代数智技术,构建立体、动态的教育家精神图谱,以创生为教育家精神知识的发展逻辑,以系统观念来整体构画其全貌,以网络信息技术支持这一知识体系的组织、建构与应用,有助于教育家精神的学习传承与实践创新。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4-16 合作期刊: 《江苏教育研究》
摘要:弘扬教育家精神旨在铸魂强师,重在弘扬。弘扬教育家精神需要方法论支撑,需要寻找和把握“弘扬基点”。“弘扬基点”,是指基于教育家精神所蕴含的生成特质,确定教师教育生活中弘扬的重点,与教师发展自然融合起来,让弘扬教育家精神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笔者以为,弘扬教育家精神需要把握五个“弘扬基点”:基于精神的引领性,激励教师做有坚定信念的人;基于文化的溯源性,激励教师做有根脉、魂脉的人;基于科学的规律性,激励教师做育人的智者;基于生活的扎根性,激励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做积极生活者;基于风格的多样性,激励教师做个性化的“领唱者”。基于方法论的弘扬,让教育家精神“融”在教师生活中,教育家精神的弘扬就会更具体、更鲜活、更有实效。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分类: 教育学 >> 比较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4-16 合作期刊: 《教育国际交流》
摘要:建设教育强国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离不开中国教育智库的有效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设一系列教育研究机构,通过全球教育领导力、全球教育公信力、全球教育传播力的有效协同,塑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教育领域的独特地位及强大的全球影响力,为中国教育智库全球教育影响力建设提供了新视角,其启示为:挖掘创新扎根本土可推广的教育理念,塑造全球教育领导力;提供高质量全球教育公共产品,铸造全球教育公信力;构建全球教育研究与传播网络,提升全球教育传播力。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4-11
摘要:高等教育进入智慧教育阶段,传统的师道、师德、师技观的知识和理论基础正在被解构,需要与时俱进地批判性重建,其未来图景是智慧之道、智慧之德、智慧之技,但要规避“拜物教”的复活,实现多样性的“自由个性”。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4-01
摘要:天赋、环境、教育与实践,是古今教育哲学的核心问题。“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儿童智力的起源不是先验地预成的,也不是由于环境的刺激而机械地形成的,而起源在于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一切艺术的种子都已经种在我们的身上,上帝把智能从黑暗中引出来。”自然界是大宇宙,人体是小宇宙。人的大脑细胞中本身就包含几万年进化过程中包含的经验和智慧的密码“。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灵魂”。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4-01
摘要: 通过中国知网(CNKI)进行检索,结合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对1995年至2024年期间,关于教师教育家精神培养研究领域的285篇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关于教师教育家精神培养的论文数量在2024年迅猛增加。研究热点聚焦于:教育强国、教育家、教师教育、乡村教师、教师队伍、职业教育、弘扬路径等,研究热点的演进呈时代特色。发展路径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缓慢发展期(1995-2022年),第二阶段为飞速发展期(2022-2024年)。未来应注重从多个层面研究,如:国家层面:政策支持与实施;学校层面:跨学科研究;国际层面:国际比较研究;社会层面:长期跟踪研究;实践层面:教育实践与创新;教师层面:教师队伍建设。总体来说,当前对教师教育家精神培养的研究集中于内涵、意蕴、特质、价值等理论方面的研究,而实践路径研究还相对较少,所以仍需加强对教师教育家精神培养的路径研究,以及其发展性、可行性和政策性等方面的研究。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4-01
摘要:校园霸凌,这一在教育领域中犹如隐匿毒瘤般的存在,以其对学生个体身心健康的严重我害,以及对整体教育生态环境的深度破坏,已然成为呕待攻克的核心议题,强烈地吸引着学界、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本文另辟蹊径,巧妙地将班级霸凌现象与春秋战国时期那风云变幻、波诵云诡的社会秩序展开精妙类比。通过深度融合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前沿理论,运用多元且创新的研究方法,从多个维度对班级霸凌的内在本质、形成根源、产生影响进行鞭辟入里的剖析,并从浩渺如烟的历史文化长河中萃取智慧精华,提出一系列既独具创新性,又具备高度实践指导价值的治理策略。研究有力地表明,班级霸凌绝非简单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一种交织着多方面复杂因素的集体行为模式。这种基于历史类比的全新研究视角,宛如为班级霸凌治理开辟出一条全新的通衢大道,提供了别出心裁的思路与行之有效的方法,其根本目的在于为教育工作者在应对这一棘手问题时,提供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参考依据,从而全方位地推动校园霸凌治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向着纵深方向蓬勃发展。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4-01
摘要:基于科学家精神建设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对推动我国科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包括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协同精神和育人精神等六个方面。当下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当前面临诸多挑战与问题,如人才结构不均衡、培养机制不完善、国际竞争力不足以及团队氛围不佳等。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科学家精神的青年科技创新团队理论模型,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设路径。通过树立科学理念、培养科学思维,搭建创新平台、提供创新资源,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创新热情,以及加强交流合作、促进协同创新等措施,旨在提升青年科技创新团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4-01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卡脖子"技术的背景、现状及其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特别强调了青年科学家在突破这些关键技术瓶颈中的角色重构与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分析“卡脖子"技术的定义、特征及其国内外现状,揭示了其对经济、科技、国防等领域的制约作用。文章指出,传统科研体系中青年科学家的角色存在局限性,难以满足“卡脖子"技术攻关的复杂性与紧迫性需求,因此角色重构势在必行。青年科学家应从“执行者"转变为"创新引领者”,在跨学科合作、国际交流、产学研协同中发挥桥梁作用。本文还分析了青年科学家创新能力的现状与挑战,包括创新能力的内涵、要素、现状、影响因素等,并提出了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包括知识储备与学习能力的提升、创新思维的培养、实践能力的锻炼、团队协作与资源整合能力的提升以及政策支持与科研环境优化。通过国内外成功案例的研究,总结了共性经验与教训,为我国青年科学家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参考。最后,文章总结了研究结论,指出了研究局限,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分类: 教育学 >> 课程与教学论 发布时间: 2025-03-28 合作期刊: 《教育国际交流》
摘要:本文基于全球胜任力理论框架,结合中南民族大学新青年全球胜任力实验班的实践,创新性提出“三力”培养模式,即价值层的文化自信力、能力层的国际竞争力与知识层的国际理解力,旨在提升民族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球胜任力,为我国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国际理解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提升学生在国际组织、大型国企、跨国公司、涉外机构、大众传媒以及政府部门相关岗位的任职和工作能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话语权。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创新人才教育》
摘要: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与全域科普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全域科普是劳动教育落地的潜在场域,是促进新时代劳动教育完成转型的关键所在。劳动教育能够进一步深化全域科普的内涵和价值,彰显全域科普的教育性。劳动教育与全域科普的融合是新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代要求。基于此,可搭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协同引导为辅的融合平台,实现以需求为导向、以众创为核心的线上资源共建共享,建立全社会分工明确、高校课程体系支持和管理制度健全的组织保障。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3-25
摘要:本研究以深度剖析中国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且函待解决的“高分低能"现象为核心要义,凭借多维度、深层次且极具前瞻性的研究视角,对这一教育领域的复杂症结展开全方位、系统性的探究。通过对中国学生在表达维度所深陷的困境进行抽丝剥茧般的洞察与条分缕析的解读,竭力挖掘其与“高分低能"现象之间千丝万缕、盘根错节且鲜为人知的内在逻辑勾连。从教育理念的深层导向偏差、评价体系的单一架构逻辑缺陷、家庭环境的潜移默化塑造作用及其衍生的潜在影响等多元维度视角,全面且深入地解析"高分低能"现象产生的根源,力求探寻其背后隐匿的深层次、根本性原因。进而以鞭辟入里、入木三分的笔触探讨该现象对学生个体成长轨迹以及社会人才生态格局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清晰地呈现其在不同层面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与蝴蝶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可操作性、高瞻远瞩且切实可行的破局策略,旨在为中国教育生态的优化升级、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提供坚如磐石的理论支撑与精准无误的实践指引,强力推动教育领域的深层次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培育契合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筑牢坚实的理论根基。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创新人才教育》
摘要: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对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实施两年来,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实现了以强带弱、共同发展,被帮扶学校教学质量得到提升。为更有效地开展“组团式”帮扶工作,使其取得更大的成绩,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和思考:一是如何更加深入地理解帮扶工作的重要意义;二是如何更加有效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三是如何更加有力地促进区域教育生态改善;四是如何更加科学地把握教育发展趋势。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我国的民族政策也需要从经济、文化、教育各个方面更深入“交融”,形成共融共生的新局面。以共生理论为依据研究家庭、学校、社区协同育人,家庭是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最小单位,社区不仅是无数家庭的集合体,同时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学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提供重要推力,三者结合构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单位。“家、校、社”协同合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创造了新的生态,也为三者共生共育提供了基础,“家、校、社”共育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新探索目前还需要在制度和路径层面进一步细化和深化,以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方面的共融共生。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摘要:马克思实践哲学以降,西方哲学中科学主义认识论逐步转向生活实践论,这是人类认识的飞跃。基于实践哲学的视角思考教育的实践问题,教育活动是一种生成性和创造性的行动,需要确立生成性实践观。马克思实践哲学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一个主体生成的过程,既指向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生成,也指向人的创造性品质的建构,根本的是指向人的生命生成,这是教育生成人的立足点;胡塞尔的现象学关注人的意识的生成,以面向“实事本身”为实践基础,从人的“生活世界”出发来思考实践问题,为教育生成人的实践机制提出了生活实践图景和发展路径。生成性教育实践的培养路径在于回到教育本身,意味着要回到人本身。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生的思想意识教育;以创造性品质的培养为核心,启迪智慧,培育深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以人的存在的优先性来建构基于主体间性关系的交往实践,培养合作、分享的公共意识和交往实践能力;形成以意义生成为指向的课堂教学实践,确立思想培育和知识传授相结合的全面发展机制,促进学生的整体生成。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摘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理论和民族理论,贯彻男女平等这一基本理念。在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消除初等教育阶段的性别差距,开展妇女扫盲运动、提高全国教育水平方面取得了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承保障少数民族女性受教育权的领导力量和坚持遵循教育规律、注重教育公平这两大经验。面向未来,保障少数民族女性受教育权,还需健全和完善少数民族女性受教育权的法律体系,营造有利于少数民族女性受教育权的环境,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师资队伍,重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