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10 合作期刊: 《红旗文稿》
摘要: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必然呼唤、催生与之相适应的创新文化。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把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文化放到突出位置,以创新文化推动中国式 现代化建设。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1-05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民族要实现繁荣富强尧提高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需要依赖于自身优秀文化的积极引领和强大支撑,文化自信是一种更为根本、普遍、深入的自信,是一种更为基础、深刻、持久的力量,在新时代的历史发展方向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的精神支柱,是创造社会和谐稳定局面的精神引擎,也是激发全民创造活力的重要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指引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意义重大。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乡村文化振兴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两者构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并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阐释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内涵与核心内容,并明确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政治方向、揭示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规律、回应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之问。在强国新征程中,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乡村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党对乡村地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铸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在乡村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坚持对乡村地区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弘扬,着力廉续中华文脉:坚持推动乡村地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促进实现农民农村精神共同富裕。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4-15 合作期刊: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华文明具有雄厚的文化基础和悠长的历史积淀,具有历久弥新的思想价值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品格。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熔铸了其鲜明而独特的主体意识,为中华文明的长期赓续和不断创新奠定了基础。近代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和文明转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正确的文明发展道路和文化进步方向,恪守人类文明繁荣和文化创新规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和文化创造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文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世界各优秀文明的持续繁荣与共同进步。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26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共同构筑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文化基因,表现为守正创新、富民厚生、天下大同、知行合一、和合共生;革命文化蕴积“实事求是、救亡图存”的文化品格,包括坚定的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社会新风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藏“开拓进取、改革创新”的文化动能,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蕴蓄“旧邦新命、兼收并蓄”的文明图景,体现为文化自信、守正创新、人民至上和开放包容。四种文化时序上有重叠,都体现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的文化底蕴。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行动路向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方略,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策略。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谱系中,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民族问题和民族纲领政策的理论彰显了其“理论之源”.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经验从思想、政治和制度三个方面构筑了其“实践之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孕育了其“文化之根”,深入挖掘其价值旨趣,并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中国革命文化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种文化基本样态,积极探索其现实路径,能够形成一种兼具时代性与历史性的“思想合力”,促使各民族自发增强文化认同,自觉推动民族团结,同心同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