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经济提升比重: 影响机制与实现路径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11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具有显著影响,是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战略支撑。数字经济对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提升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增量效应、结构效应和创新效应。我国数字经济带动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实现稳步提升,但仍然面临数字人才供给不足、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数据生产力潜力挖掘不足等主要挑战。为更好地通过发展数字经济提升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建议持续扩大数字经济发展优势,夯实中等收入岗位创造能力;以数字化赋能优化产业结构,带动中等收入岗位比重增加;加大数字经济人才培养和研究支持力度,加强中等收入就业潜力转化;加强城市群和城乡间的数字经济发展协同,加快提高落后区域和农村居民收入;完善数字经济分配制度,营造适配数字经济发展的收入分配制度环境,更好地发挥数字经济带动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提高的作用。

  • 金融素养与中等收入家庭发展韧性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9-27

    摘要: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各类风险因素的增多使中等收入群体仍存在落入低收入群体的可能性,如何提高中等收入家庭发展韧性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利用双向固定模型实证检验了金融素养对中等收入家庭发展韧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融素养对中等收入家庭发展韧性具有显著提升作用且通过了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检验。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素养可以通过缓解流动性约束、提高家庭就业率和提高家庭参加商业保险意愿三个渠道提高中等收入家庭发展韧性。异质性分析发现,在东部地区、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和收入风险高的家庭中,金融素养对中等收入家庭发展韧性的影响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金融素养对潜在中等收入家庭发展韧性有显著提升作用,促进潜在中等收入群体阶层向上流动。本文为研究家庭发展韧性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有效扩大内需开辟了新思路,旨在有效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稳步实现。

  • 金融素养与中等收入家庭发展韧性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4-09-05

    摘要: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各类风险因素的增多使中等收入群体仍存在落入低收入群体的可能性,如何提高中等收入家庭发展韧性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利用双向固定模型实证检验了金融素养对中等收入家庭发展韧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融素养对中等收入家庭发展韧性具有显著提升作用且通过了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检验。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素养可以通过缓解流动性约束、提高家庭就业率和提高家庭参加商业保险意愿三个渠道提高中等收入家庭发展韧性。异质性分析发现,在东部地区、低学历和健康状况好的家庭中,金融素养对中等收入家庭发展韧性的影响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金融素养对潜在中等收入家庭发展韧性有显著提升作用,促进潜在中等收入群体“入中”。本文为研究家庭发展韧性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有效扩大内需开辟了新思路,旨在有效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稳步实现。

  • 的规模测度与特征分析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9-10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等收入标准的界定是精准施策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实现高水平共同富裕的前提。基于共同富裕内涵与“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逐步推进”的原则,提出新的中等收入标准界定方法,可以得到兼具全国统一标准与允许地区差异的中等收入标准。利用1978-2020年全国的收入分组数据,以及1980-2020年31个省级层面的收入分组数据,采用模拟收入分布方法对个体数据进行还原,测算全国和不同省份中等收入群体模型和比重,结果发现:按国家统计局标准,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为36.79%;中等收入群体内部收入差距较大,脆弱程度较高;中等收入群体空间分布不均衡,具有东多西少的特征;五类人群是中等收入群体主要组成部分,规模总数为5亿人左右。最后,通过对标准、方法、数据和收入进行四维对比,论证研究结论可信,为进一步制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政策提供有效支撑。

  • 规模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行业视角的分析

    分类: 统计学 >> 统计学 发布时间: 2025-03-28 合作期刊: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报》

    摘要:文章以居民收入中位数的75%~120% 为区间,对2010-2018 年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行业结构进行分析,发现中国中等收入群体行业结构处于转型期,传统行业在下降,现代服务业在上升。采用分位数回归,从行业视角研究受教育程度、工作类型、健康状况、生活满意度等对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影响,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工作类型、生活满意度对中国制造业、教文体娱业、金融、信息与计算机服务业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有显著影响,而健康状况仅对教文体娱业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有显著影响。

  • 中国规模测度与变动趋势分析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9-23 合作期刊: 《长白学刊》

    摘要: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壮大,是共同富裕的重要标志。在梳理相关研究,尝试将官方数据按还原法进行处理后,以多种方法按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测算和比较了中国整体、城乡之间及地区之间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差异和变化,发现在考察期内伴随经济增长按绝对标准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大幅提升,而按相对标准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总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与基尼系数变动方向相反并呈现规律性;对城乡分别考察发现中等收入群体绝大部分集中于城镇,近些年城乡差距较为稳定,甚至有缩小态势;通过比较分析各省区数据发现省际差异明显,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与各省区生产总值呈明显正相关;三大地区比较也差别明显,但相互间分配格局有改善趋势;据此所做趋势预测表明,通过艰苦努力至2035年全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有望大幅提升。

  • 走向共同富裕:中国“扩中”量化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14 合作期刊: 《统计与信息论坛》

    摘要: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既是适应新发展阶段的必然之举,也是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具体表现。基于CFPS调查数据所覆盖的全国及各地区不同群体比重变化趋势的分析,利用分布动态学模型构建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量化效果指标,并构造“条件Markov模型”进一步考察了“扩中”量化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显示:第一,样本调查期内,全国及各地区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不断提升,但中低收入群体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概率较低,阶层固化程度较为严重;第二,以绝对扩中指数和相对扩中指数衡量的“扩中”量化效果向好,且呈现“量高质低”和“量稳质升”的特征;第三,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增强社会关系、推进互联网的普及、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降低家庭负担、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职业地位、增加家庭的工资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举措。鉴于此,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应着眼于多途径促进居民增收,降低阶层的固化程度,要兼顾“提低”和“稳中”,追求“量质齐升”。

  • 省域共同富裕水平测算及其时空演进

    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文章根据共同富裕内涵、推动方向和路径,以2012—2020年中国31个省域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省域共同富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值法测算了中国31个省域的共同富裕进程。研究发现:2012—2020年中国共同富裕呈阶段性发展,全国共同富裕进程趋势积极向好。具体而言,从空间演进来看,共同富裕水平低的省域数量随时间推移明显减少,共同富裕水平中等的省域数量增长最快,共同富裕水平高的省域数量增长明显;从演进方向来看,共同富裕水平中等的省域发展方向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发展,共同富裕水平高的省域首先以东部沿海省域向南拓展,2020年逐步向西北方向延伸;从地区差距来看,全国、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共同富裕离散程度存在扩大趋势,东部地区呈显著缩小的状态,除西部地区两极分化现象加剧外,其他区域极化现象均明显缓解;从长期演进趋势来看,随着时间推移,中国各省域均会转向高水平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