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关于《山海经》中次八经为松潘高原的探讨

    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2-20

    摘要:《山海经》各山经有着相同的叙述模式,山经属于具体的山脉,记录了各山脉走向、发源于山脉的河流流向,以及山脉所代表的地域性物产,包括动物植物矿产等和当地的气候特点。因此,从这些地理特征不难找到各山脉的所在位置。把中次八经解读为川西松潘高原,最具标志性物产是经中提到牦牛和竹子共同出现,地方可以确定为青藏高原南部或东部边缘,经中山脉为东北走向,据此定在岷山一带,再加上各种物产跟川西十分吻合,中次八经为松潘高原无疑。为方便理解,本文直接对原文进行解读。

  • 低碳城市试点对企业碳绩效的影响机制及效应

    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2-08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企业是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提升企业碳绩效是推动“双碳”战略目标实现、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文章基于2008—2021年A股上市公司微观数据,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低碳城市建设对企业碳绩效的影响机制和效应。研究发现:①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显著地促进了企业碳绩效提升,边际效应为0.232。②低碳城市试点对国有企业、东部地区企业和非重污染行业企业碳绩效的促进作用更为突出。③低碳城市试点政策通过提高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以及促进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等路径机制,推升企业碳绩效。地理位置在低碳城市试点与企业碳绩效之间产生了明显的调节效应。为了全面推动企业低碳转型和碳绩效提升,除了要进一步优化环境政策,还应鼓励绿色技术创新,加强环境信息披露,并平衡政策执行的地域行业差异。

  • 中国税制结构优化对省域经济韧性影响的实证检验

    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2-08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探究税制结构优化对省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机理及其效应,有利于提升地区经济自我恢复和动态调节能力。文章依据2008—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度省域经济韧性指数,并基于税制结构优化视角,构建双重固定效应模型、系统GMM模型、调节效应和门槛效应模型,检验了税制结构优化对省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税制结构优化、直接税比重的提升能够显著增强省域经济韧性,而间接税削弱了省域经济韧性;②财政分权削弱了税制结构优化对省域经济韧性的增强效应,产业结构调整则进一步提升了税制结构优化对省域经济韧性的增强效应;③进一步分析表明,税制结构优化对省域经济韧性的增强效应在税收竞争、要素禀赋、人口结构和地理区位上存在异质性;④基于经济发展水平视角分析显示,税制结构优化与省域经济韧性之间存在显著的双重门槛效应。研究结论对于进一步提升省域经济韧性水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 多维邻近下中国绿色创新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及机制识别

    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2-08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文章基于2006—2021年中国城市的绿色发明专利合作申请数据构建绿色创新网络,剖析绿色创新网络结构特征,通过地理探测器揭示绿色创新合作的城市驱动因素,并利用断点回归评估区域协同战略的绿色创新合作促进效应。结果表明:①中国合作申请的绿色发明专利和参与合作的城市数逐年上升,呈现典型的集聚特征与社区分布趋势。城市角色和联系路线具有明显的等级性和地理区位性,北京、南京、上海等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这些城市间的关联搭建了绿色创新网络骨架,并主导形成了六大绿色创新社区;②中国城市绿色创新网络的形成是双边城市属性、多维邻近性和网络效应等因子协同交互后增强的产物,网络效应的影响最强,城市间环境、技术邻近性也起着重要作用;③区域重大协同战略是形成现有城市绿色创新网络的重要外部力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显著促进了区域内城市间的绿色创新合作。此外,文章还为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城市绿色创新网络、促进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 中国城市的公路可达性水平测度与时空变化

    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2-08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文章以中国城市可达性为研究对象,以公路网数据为基础,构建了3种衡量时间可达性的指标,并根据指标的经济地理含义,从不同角度分析了1980—2019年中国334个城市的公路可达性特征和演变规律。研究发现:①1980—2019年各城市的地理可达性均值从47.60 h缩短至17.92 h。其中,旅行距离缩短和旅行速度加快的贡献率分别为8.7%和91.3%。②地理可达性和整体经济可达性2个指标的分布特征均呈现以中部地区为中心的“核心—外围”特征;不同时期这2种可达性改善最快的地区,跟整体经济增长潜力增加较大的地区呈现出一致性,但可达性最优区域的具体分布与经济发达区域的分布存在较大差异。③区域经济可达性的分布特征显示,具备该可达性优势的地区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带状区域和多个分散的内陆区域,其分布基本上跟各地区的经济发达区域重合。研究结果说明,在分析公路交通网络对经济地理格局的影响时,需根据分析的目的来选择适宜的可达性指标。

  • 中国经济南北差距演变及其收敛性评估

    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2-08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南北差距逐步拉大,已经成为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典型现象。文章使用1992—2020年夜间卫星灯光数据分析了我国南北差距及其动态演变特征,评估了其全局和局部收敛性,并探究了影响南北差距收敛性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①样本期内南北差距呈现出下降—上升的反复波动趋势,但2013年以后呈现出新一轮加速扩大趋势。②南方和北方地区间经历了从不存在俱乐部收敛到俱乐部收敛的过程,主要体现为南方发散和北方收敛。③南方和北方地区内部均存在明显的局部收敛特征,但不同地区收敛的稳态水平存在分化。④营商环境和创新水平的差距是造成南北方发展加速分化的主要因素,技术进步和创新水平是导致南方地区内部分化的主导力量,而产业结构变迁对缩小北方地区内部差距具有积极作用。研究结论为缩小南北差距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政策建议。

  • 浙江省县域共同富裕评价、格局优化与发展策略

    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12-25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以县域为载体推进共同富裕并构建支撑共同富裕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对于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至关重要。文章通过构建发展性、共享性和可持续性3个维度的县域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以浙江省为研究区,探讨了各县域共同富裕水平的时空演变格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发展格局方案和多层次推进共同富裕的策略。研究发现:①研究期内浙江省县域共同富裕综合水平及各维度水平均有所提升。其中共同富裕综合水平和共享性水平差距扩大,发展性水平差距有所缩小,可持续性水平波峰形态由“单峰”向多极分化演变。②浙江省县域共同富裕水平呈北高南低的阶梯状特征,其中山区26县共同富裕水平与浙江省其他区域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是浙江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短板。③浙江省共同富裕发展存在一条明显的非均衡线——临象线。为破解非均衡线两侧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建议构筑支撑浙江省区域均衡发展的主轴线——慈庆线,并基于临象线与慈庆线构建浙江省“两线四区四核”的共同富裕发展新格局,为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供空间支撑。

  • 被低估的边缘:边缘区域创新研究综述

    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12-25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经济地理空间的不均衡分布和集聚是常态,核心区域的集聚优势使得核心区创新研究成为主流,边缘区域创新则往往被忽视和低估。然而,近年来,边缘区域创新活动日益频繁,引起学术界关注并对其进行解释。现有研究从多学科视角对边缘区域创新进行探讨,但对其概念界定、路径探讨等尚未形成统一理解,且未形成系统性文献梳理和机制解释。文章在对边缘区域创新进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梳理了“边缘区域”内涵,界定了“边缘区域创新”行为,并创造性地构建了理解边缘区域创新途径的“内部、外部和系统创新”分析框架;同时指出边缘区域创新需要区域能动性、外部环境和区域能力的协调匹配,在挖掘自身需求和潜力、发挥能动性获得内部创新时,也需要建立外部联系获得外部创新和嵌入系统,才能实现多尺度系统创新。

  • 中国城市供应网络结构演化特征与影响机制

    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12-03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融合生产网络和价值链理论构建城市供应网络理论分析框架,基于2001—2022年上市公司与供应商交易数据构建中国城市供应网络,采用复杂网络和面板模型等方法,分析了其时空演化特征与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中国城市供应网络密度总体位于0.010~0.018之间,呈现波动增长的变化特征,网络呈现明显的小世界特征,且网络的可达性在增强;②网络联系集中在少数核心城市,北京是唯一的权力—威望型城市,权力型和威望型城市数量在增加并具有明显的集聚指向,权力型城市以上海、杭州、武汉、成都、深圳等中心城市为主,威望型城市以唐山、太原、芜湖、中山、大同等资源型和传统制造业城市为主;③城市供应网络空间联系呈现由沿海点轴结构向多轴线空间结构转变的特征,整体上呈现尚未闭合的“菱形”空间结构;④影响机制上,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干预强度、产业结构、资源禀赋、人力资本等是影响城市供应网络的主要因素,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区域的影响机制具有差异性。

  • 全球锂资源贸易网络时空演化及其韧性特征

    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12-03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文章运用多种复杂网络方法,从长时序尺度刻画了全球锂资源贸易网络时空演化,剖析了全球锂资源贸易网络拓扑结构,揭示了全球锂资源贸易网络韧性。研究发现:①全球锂资源贸易规模总体上呈现出先平稳发展、后快速增长态势,碳酸锂贸易规模明显高于氢氧化锂。②全球锂资源贸易网络规模和密度持续提升,逐步形成少数核心国主导、等级特征清晰、空间不均衡态势明显的贸易格局。③智利和阿根廷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锂资源出口国,中国、日本、韩国、美国、德国、荷兰、比利时、俄罗斯和加拿大等国长期占据核心地位。④全球锂资源贸易网络骨干结构不断丰富与拓展,呈现出以少数国家为核心节点、连通区域贸易集团的发展态势。⑤全球锂资源贸易网络韧性呈下降趋势,少数国家和贸易联系对锂资源贸易网络结构连通性具有决定性作用,遭受冲击后锂资源贸易网络存在崩溃的危机。基于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了一些促进我国锂资源贸易合作、保障锂资源供应安全的政策建议。

  • 面向碳中和的中国国土空间优化与减排增汇实践路径

    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12-03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在碳中和目标被纳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国土空间优化成为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文章在分析国土空间碳中和概念内涵和研究进展基础上,构建了碳中和目标下国土空间优化的理论框架,剖析了国土空间优化与碳中和目标的逻辑关系,提出了面向碳中和的国土空间优化路径。结果表明:①国土空间碳中和行动涉及所有自然资源的利用管理,在对生态系统保护的同时,重在对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约束和优化。当前国土空间碳排放远远高于碳汇,实现碳中和目标时间紧迫且任务艰巨。②国土空间优化通过保障各类空间规模合理、结构有序、集约高效,进而优化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的运行状态,与碳中和目标联系紧密,并被赋予了相应的减排增汇任务。③在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的国家宏观战略下,国土空间的规模、结构和强度优化可以实现碳排碳汇的总量、布局、效率控制,既满足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又具有显著的减排增汇效应。④在明晰国土空间优化减排增汇机理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低碳国土空间规划行动途径、面向碳中和的国土空间格局、国土空间优化的调控机制,搭建面向碳中和的国土空间优化路径。研究为面向碳中和目标的国土空间优化提供了理论研究视角和实践参考。

  • 面向农食系统碳减排的耕地空间格局优化

    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12-03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耕地系统承载着农食系统的土地利用及其生产阶段,创新耕地空间格局优化路径对实现农食系统的碳减排以及协调好粮食安全与气候变化减缓的关系至关重要。文章通过构建气候—耕地—农食系统耦合的碳效应分析框架,厘清了耕地利用与农食系统碳减排的关系以及“气候—耕地—农食”系统的时空耦合协同机理,探索了气候变化背景下以农食系统降碳增汇为目标的耕地空间格局优化路径。结果表明:①“大食物观”背景下的耕地保护转型不仅增加了国土空间对于农食系统支撑的需求,同时也加剧了农食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减排压力。②不同尺度耕地空间的规模、结构、功能和布局优化可以从宏观总量和红线管控、中观“两区”划定和后备资源利用以及微观国土整治与“两平衡”方面实现食物系统碳减排。最后,据此提出了加强高生产潜力、低碳生产空间的耕地利用,优化饲养空间布局、建立区域和城市可持续食物系统保障体系,优化耕地空间格局、增强固碳增汇潜力,及以耕地占补平衡和格局优化增强区域内农食系统供需平衡的政策建议。

  • 省际边界区的边界效应测度及畅通循环实现路径——以“闽浙赣皖九方经济协作区”为例

    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12-03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区域一体化是全球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必然趋势;破除行政边界壁垒、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实现经济循环畅通是区域一体化的关键。文章选取省际交界区典型代表“闽浙赣皖九方经济协作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Barro回归模型,对2010—2020年四省交界区的边界效应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①从整体上看,四省交界区仍存在着边界效应,但呈现区域一体化的趋势,从时空演变来看边界效应逐渐减弱,其中赣浙边界和皖赣边界的一体化趋向相对不明显;②四省交界区存在3种省际边界类型区,即一体化边界类型、边界效应趋向的边界类型和边界效应显著的边界类型;③城市间距离对于区域一体化有显著影响,地理空间相距较远的边界区一体化程度更加依赖于交通条件。据此,从制度安排、政策支持、合作机制建设和利益分配协调等方面,分区域、分层次、分类型提出了促进“闽浙赣皖九方经济协作区”的交界区畅通循环发展与形成统一大市场的路径与举措,为推动省际交界区域跨地区合作提供经验借鉴。

  • 大国空间格局下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改革新探索

    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12-03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随着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经济将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人口呈现出从农村向城市、从小城市向大城市、从城市外围向中心城区集中的趋势。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具有大国空间格局思维,在人口流入地深化以大城市为重点的户籍制度改革,改善以随迁子女教育和保障房为重点的公共服务供给;在人口流出的中小城市和农村则需要实现减量发展,重点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顺应农村地区产业发展的需要,盘活闲置的建设用地和宅基地。

  •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中国乡村居住形态变迁与空间治理转型

    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12-03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快速城镇化引发乡村社会空间重组和居住形态变迁,并伴随农村社会分化与空间失衡等现实问题,理解乡村居住形态变迁的逻辑机理成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文章探索提出了乡村居住形态变迁的概念框架,刻画了乡村居住形态变迁的过程、特征与机理,及其与乡村空间转型的耦合关系与互馈机制,进一步探讨了乡村居住形态管控策略及空间治理转型方案。结果表明:①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引致乡村人口流动和迁移模式变迁,并进一步导致乡村社会空间快速重组与居住形态的剧烈变迁。②新型城镇化进程驱动乡村居住形态历经居住格局改变、住房低效利用、住房居住功能偏离和房屋闲置4个演化阶段,经济、社会文化和城乡政策分别具有直接驱动、间接影响和宏观引导作用。③乡村居住形态变迁推动乡村生活、生产、生态和文化空间转型,耦合联动的互馈机制使得各类空间也会对乡村居住形态施加影响。④精明发展导向下科学编制村庄空间规划,运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乡村跨界治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多元治理和健全乡村空间治理机制是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空间治理转型趋势。

  •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模式与实施成效解析

    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12-03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城乡融合发展模式是指主要依靠市场和政策手段构建的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平等交换、公平共享、共同富裕的通用范式。创新城乡融合发展模式,是关系着中国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成败的关键。文章在系统总结国际国内城乡融合发展实践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实地调研,结合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试点的典型案例解析,提出了城乡产业融合的延链固链模式、城乡建设用地融合的同价同权模式、城乡基础设施融合的统建统配模式、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融合的同标同惠模式、城乡文旅体融合的村超共享模式、农村宅基地改革的三权分置模式6种典型实践模式,分析了这些实践模式推广应用后取得的显著成效。这些典型实践模式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范式,但理论上不存在亘古不变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发展地区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只可借鉴、不可复制。

  • 内陆开放型经济—出境交通复合系统的脆弱性及影响机理

    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11-21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在依托国际互联互通交通基础设施扩大内陆开放的大背景下,文章从敏感性和应对性2个维度构建开放型经济—出境交通复合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集对分析法测算脆弱性,并运用泰尔指数、空间马尔科夫链及障碍度模型分析其空间差异特征、空间溢出效应及障碍因子。结果表明:①我国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出境交通复合系统脆弱性呈以中部地区为核心向边疆地区逐渐增大的圈层结构。低脆弱城市呈以城市群为中心的“群”状分布特征;中心城市脆弱性最低,沿边口岸城市脆弱性最高;且随时间演化系统脆弱性逐年降低。②系统脆弱性的空间差异逐年上升,省内差异贡献大于省际差异,西藏、云南、黑龙江、四川等是差异主要来源地。③脆弱性类型趋向于保持不变,低脆弱性城市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④外贸和外资依存度、出境交通最短旅行时间、货运周转量、进出口贸易总额等是脆弱性降低的主要障碍因子。

  • 增强区域规划实施支撑作用的研讨

    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11-21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作用,增强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实施支撑作用”。文章首先回顾了建国以来区域规划的演变历程,深入分析了区域规划在实践中面临的衔接难、与其他类型规划关系不清晰、编制内容表述不一致等问题;继而从顶层设计、核心抓手、协调机制、理论基础、保障体系5个方面剖析了区域规划实施支撑作用难以发挥的原因,并提出了区域规划应按照“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理论导向”相结合的思路,明确其规划定位与改革要点,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 “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讨论

    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体系”。文章首先从主体功能区突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作用、强调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遵循可持续发展目标导向等3个科学内涵出发,评价了主体功能区的政策价值和实施成效,揭示了不同主体功能的区域之间存在突出的发展差距问题。其次,基于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讨论了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体系的改革指向,主要包括: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相适配的主体功能区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和叠加功能良性互动的协同发展制度,创建以主体功能区为基础蓝图加快构建国土空间新体系、形成综合功能区布局的制度。最后,还就主体功能高质量发展和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体系的改革创新重点,进行了深入讨论。研究认为,经济地理学在主体功能区形成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新时代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体系也必将成为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新动力。

  • 竞争型城镇化水平测度、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城镇化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由竞速转向提质增效的高质量城镇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文章基于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典型事实分析,提出竞争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并以2006—2021年中国29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熵权法测度竞争型城镇化水平,进而探究其格局演化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竞争型城镇化的竞争方式由土地竞争主导转向资本竞争主导。②高水平竞争型城镇化城市集聚于东部沿海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四大城市群。③长三角竞争型城镇化水平位于四大城市群之首,珠三角近期赶超京津冀,成渝居于末位。④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大直辖市和苏州竞争型城镇化水平常年位列前茅,西安和成都近年排名靠前。⑤经济增长压力、官员晋升压力、财政分权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加剧了竞争型城镇化程度,产业化水平的提升能够缓解竞争型城镇化的推进。研究结论为解析中国快速城镇化实践和推进高质量城镇化提供了理论和实证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