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费孝通提出的乡土中国概念里,人们读出了“土”的重要性。但需要注意的是,费孝通所说的“土”是进入农业生产的土,是包含了水肥、有着丰产能力的土。土壤的理化性质不同,适宜的植物各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农民祖祖辈辈在土地上劳动,靠土吃饭,为了从土壤中获得生存,民间形成了一整套以生命性为核心的传统土壤认知体系。在农田的营造过程中,治水是一项核心内容。那么围绕这项劳动不同地方的人们获得了各异的“共同领会”,继而在定居的家园中认同了“自我”,区分了“他者”,但不同文化类型中的人地连接仍是紧密的。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土分离日益成为一种乡村事实,这样的时代背景,不断促使时人去重读乡土中国,并深思其中的文化意义和时代意义。
分类: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5-03-31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费孝通基本上视中国传统社会为受儒家礼俗宰制的乡土社会。差序格局,也可以说就是儒家的差序格局。除了差序格局这个角度,费孝通其实还从无为政治的角度讨论了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在一定意义上,《乡土中国》中关于无为政治的论述,在当时引发的争论并不弱于关于差序格局的争论。如今,却几乎是一个全然被忽视甚至忘却的命题。费孝通用无为政治来描述皇权的无为、乡土社会中的政治无为以及政治哲学中的无为主义。无为政治充满着理想与现实、主动与被动之间的辩证关系。与差序格局概念一样,无为政治也具有概念的含混性与意义的丰富性。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学术月刊》
摘要:费孝通笔下的中国传统社会的乡土性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并没有消失,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乡土文化依然深刻地影响着农村流动人口的迁移决策。匹配各县区宗祠密度与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户籍地宗族文化显著降低了农村流动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其影响在各出生年代和受教育水平群体均显著,并随着流动范围扩大而增强,表现为农村流动人口更倾向于返乡,其在城市长期居留意愿下降。宗族文化增强农村流动人口与家乡的联系,降低其城市融入意愿,进而抑制其城市居留意愿,这种影响随着首次进城年龄降低而减弱。因此,宗族文化妨碍农村流动人口稳定迁移,但鼓励农民尽早进城可以有效化解乡土中国城市化的文化障碍。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21世纪的头二十年,中国经历了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剧烈的城镇化进程,由乡土中国迈向了城乡中国。由于大规模流动人口长期“候鸟式”地在城乡之间徘徊,他们只是在就业和经济收入上挣脱了土地和农业,却未能真正在城市中落地扎根,因此中国城镇化仍然只基本走完了上半程。未来的很长时期,中国将经历城镇化的下半程:大规模农民工将逐步回归家乡,在家乡的城乡社会空间体系中重新扎根下来,这将重构一个以县域为中心的新社会空间和新社会形态。中国城镇化的上半程是挣脱乡土的过程,下半程的主题则是回归乡土,这一历史进程是中国社会和中华文明的一次巨变。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乡村和乡村生活始终存在,中国乡土小说不可能消亡,但须不断地转型与更新。更新的历史逻辑在于,百年乡土小说形成的几种传统叙事范式未能切近乡村与农民,表现为叙述视角的“他者化”、叙述方式的“工具化”、叙述模式的同质化,农民形象缺主体性等。更新的现实逻辑在于,“乡土中国”已经裂变为市场时代的“后乡土中国”,农民、村庄、城乡关系等均发生了深刻变迁。新的时代感觉结构,自然孕育着新的乡土话语表达,未来乡土小说可在乡土文明价值认知、理解乡村新变趋势、城乡关系、叙事伦理、农民形象等五个维度进行更新,从而在主题凝练、人物塑造、叙事模式、美学面向、结构策略等方面发展和衍生更多新的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