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无论是第一阶段生态中心主义生态批评,还是以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和后殖民生态批评为代表流派的第二阶段环境正义 生 态 批 评,在 思 想 基 础、批 判 目 标 和 解 决 危 机 方 案 方 面 都 存 在 缺陷,导致生态批评理论与实践断裂,因而建构一种人与自然辩证统一、批判目标具体现实、解决危机方案实践可行的生态批评理论势在必行。马克思主义生态批评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人本自然观为思想基础,坚持劳动实践基础上互为对象化存在的辩证统一的人与自然关系;以资本主义制度为批判目标,运用马克思异化和物质变换裂缝理论,探讨了生态危机 根 源 和 机 制;以 共 产 主 义 为 解 决 危 机出路,倡导人和自然双重解放以及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超越 生 态 中 心 主 义 生 态 批 评、生 态 女 性 主义批评和后殖民生态批评,代表着生态批评的中国话语,标志 着 生 态 批 评 的 成 熟,为 生 态 批 评 实 践和生态文学创作提供指导,为建设生态文明、破解全球生态困 局、构 建 人 类 命 运 共 同 体 提供 理 论 指导和实践指引。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摘要:通过计量分析与历史考辨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性考察1949-2000年间319部“红色文学”维吾尔文译本的翻译与出版机制。发现以译介工程为纽带的新疆文化治理呈现出三个阶段特征:(1)体制化维形构建期(1949-1955),主要通过高印量短篇小说与革命叙事构建主体框架;(2)范式化系统塑型期(1956-1977),形成剧本译介与儿童文学为主轴的制度化传播体系;(3)市场化机制转轨期(1978-2000),显现出经典文本的系统性重版与市场化适应。翻译活动通过三重机制实现话语转换:在语言策略层面上建立革命术语的新疆翻译标准,通过传播网络层面实现了跨媒介的意识形态渗透,并在再生产层面完成民族记忆的政治编码。研究拓展了维吾尔文学翻译史研究的维度,为新时代新疆文化治理提供历史文本参照,彰显马克思主义文艺中国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特殊功能。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摘要:林森是海南地域文学和“新南方写作”的重要代表,以海洋为主题,创作一系列备受好评的作品,延续了一直以来他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关注。作品基于现实,运用想象和象征,描写海洋、海岛、海岸,刻画大海与人类的缠绕关系,追溯历史,也叩问未来,进而思考转型时期海洋在人类生活中的位置和意义;进一步建构新的海洋诗学空间,使在中国文学传统中处在边缘意义的海洋、海岛获得蓬勃的文学生命力,丰富中国当代写作的版图。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南都学坛》
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展开之后,新文学家在理论与创作上声势渐强。为进一步推动新文学建设,确立新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从胡适到李一鸣为代表的新文学史家、文艺批评家以著史的方式,逐步完成解构旧体文学权威与建构新文学正宗地位的任务。作为清代极具影响力的旧体文学流派,桐城古文在新文学史家笔下被塑造为不能适于时代需要的形象,在新文学史著作中所占比重不断降低;林纾因以古文翻译外国小说的创举闻名于世,亦被新文学史家与桐城派捆绑在一起,列作解构的主要对象。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使新文学完成对旧体文学的跨越,成为现代文学史叙述的主体,也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民国时期旧体文学的实际成就。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南都学坛》
摘要:清末民初的翻译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初兴阶段至关重要的助力因素。成长于清末的现代小说家译者,凭借对中国文学建设着力点的判断,赋予其译作浓郁的现实关切和强烈的启蒙色彩。清末民初的翻译小说对现代小说发生过程的参与,以现代小说家译者为主导;他们以译者与作者双重身份的有机统一,在两副笔墨的互动与转换中创造,既是域外文学的引渡人,又以创作者的努力引领现代小说的发展方向。以鲁迅的翻译小说为例,《域外小说集》的翻译是一次充满现代意味的尝试,其以鲁迅自己的创作为“载体”介入现代小说的方式,使其成为翻译小说参与现代小说文体建构的绝佳例证。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分类: 哲学 >> 美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摘要:“定义”艺术既是艺术史命题,更是美学难题。艺术与审美的理论“区隔”主要体现在二者的“非必要性”关系、“意义”的呈现与构建、“意图”的先与后、“外延”的大与小、“认知”的有与无等区分中。艺术与审美的“离合”关系是二者“自我特殊”的重要路径,是真理的敞开方式和存在的自我展现,且具有人类学意义上的本体需要根源。当代“艺术泛化”表征出艺术的多元化表达和跨界实践,它从现实层面要求不断重新“定义”艺术;艺术的当代定义须遵循重回“技术”与“物质”性、建基于自我指涉的知觉“形式”、考察作为“行动”与“事件”的艺术等可能性原则。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萨义德的“理论旅行”认为,理论或观念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是一个动态的、多维的乃至异质的发展过程。以中国为基点,“批评”概念旅行的路径历经“古汉语词——由传教士传入日本——近代日本人以之翻译英文Criticism——传输中国”,这场“批评"概念的旅行是中外文学文化交流的过程,也是一场放弃自身文化基点,一步步接受西方概念的旅行。回到“批评”本来的面貌,思索中国近现代学人对“批评”的接纳与抵抗,展望中国批评的未来,我们应建构有批评性、有文学性、有自身文化基准的中国批评。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张贤亮小说无论揭示普通人的家国情怀,还是展示不同时代的“寻路”主题,抑或发掘母性品格及精神力量,都与作家本人对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思考密切相关。张贤亮直面20世纪60至80年代初的挫折、困顿与奋起,在对那代人的奋斗、苦难与牺牲进行揭示与反思的同时,也赋予其某种特定的价值感,并努力发掘民间蕴藏的巨大生存能量。从这个角度来看,张贤亮小说对政治的热心、对过去的叩问与对道路的探求,都使其成为观照共和国行进途程中诸种风景的一面良好镜鉴,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在挫折与困顿中不断前行的精神价值。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新世纪二十年的老舍事本研究主要集中在老舍与齐鲁大学、老舍与赵清阁的关系和“老舍点戏”三个事点上。前者的考证梳理使某些事实更加清楚,有助于了解老舍在齐鲁大学的任职和教学情况;次者从私下猜疑到公开讨论,梳理两人关系始末和密切度,开启了老舍情感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后者雷声轰然却又引发异议,本事无结论性意见,“悬置”反映了老舍研究风气和缓的短板。诸事点均无确凿结论,讨论却引起广泛关注,在推动老舍研究深入发展的同时,也显示出史料建设者在复原事本形态方面的努力。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摘要:海洋诗歌作为孕育发展海洋文化的重要元素,具有独特的传承脉络。以丘溶、钟芳等一批海南本土士人创作的大量海洋主题诗歌为研究基点,通过梳理海南明代海洋诗歌的文学内涵,剖析其鲜明特征,进而提炼其时代价值,有助于提升海洋意识、传承海洋精神、创新海洋文化,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摘要:孔见的《海南岛传:一座岛屿的前世今生》以下简称《海南岛传》),以学者和作家的双重视野,综合书写了海南岛的历史与记忆,并秉持动态发展观,深入诠释海南的地方性精神,强调海南由“边缘”到“前沿”的发展过程,是一部优秀的城市传记作品。鉴于海南历史记录的单薄及其作为岛屿的相对独立性,孔见创新性地采取了拓展写作边界等写作策略。尽管《海南岛传》存在诸如“平民视角"缺失、历史书写不完整等问题,但总体而言,它为城市传记写作实践开拓了新方向。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学术交流》
摘要:陶渊明的隐居生活是否快乐,这在学界存有争议,笔者认为他由衷地感到隐居生活的快乐,且能够不断发现隐居生活中的审美元素,并以其独特的享乐方式充分享受其中的人生真乐。这不能仅视之为客观的无奈,也是其主观理性对人生真意彻悟后的自我选择,更是“质性自然”的性情使然。据其诗文所记,他逐步发现的隐居期间的审美元素多达40余种,其中又以琴、书、酒、亲情、友情等为核心,以弹琴、读书、饮酒、郊游、爱子、思友为主要享乐方式。乐而忘忧,至死不渝。若从士林角度管窥陶渊明隐居期间的文化心态,研究陶渊明隐居生活的审美元素与享乐方式,仍然具有超时空的现实意义和审美文化价值。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比较文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摘要:通过新时代的“雅努斯”之眼,我就人工智能、文献及包罗万象认知叙事学、门门总总认知叙事学、星际叙事学与其他相关问题谈论了一些看法。我们认为,新的时代即需要呼唤未来,同时也要关注过去。正基于此,我们认为,对新的领域的研究及拓展十分有必要,但对人类过去的文化遗产的坚守也是必不可少。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摘要:聚焦于微观史学视角下戴新民的“日更式”记录价值。文章首先介绍微观史学的内涵与意义,指出其通过个案研究实现对宏观历史的把握。随后引出武汉“城绅”群体,以戴新民为核心人物展开分析。戴新民有逐日记录的习惯,其记录内容涵盖生活、工作、交往等多方面,形成庞大且系统的文本资料。论文强调,戴新民凭借特殊人生经历和身份角色,以个体眼光不间断记录群体与时代,其写作秉持文心与正确价值观,为研究当代中国微观史提供独特视角和珍贵史料。同时,文章也探讨了记录与写作对城市发展、社会变迁记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摘要:“革命文学论争”时期,鲁迅针对创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对话场域与对话架构提出与“革命文学派”不同的思路,分属于国际共产主义文艺运动中两种相互纠葛的对话传统。鲁迅充分肯定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勃兴的必然性,并深刻总结及反思五四新文化运动、新俄初期文艺运动等关于对话架构创建和对话实践探索的有益经验,以及遭遇到的普遍性理论与实践难题,在认可以思想斗争为核心的对话行为的前提下,探究如何为新兴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创建良好对话场域、理想对话架构及对话伦理规则等。鲁迅的思想成果帮助中国共产党人及革命文艺家依据20世纪20年代新俄初期文艺运动的经验,更为全面客观地思考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未来发展路径,并成为推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建立的关键性因素。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比较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五四”落潮期,周作人放弃对现代人道主义的坚守,不再执着从社会体制和普遍人性层面彻底改造社会,转向集中思考如何推动建设完善的个体内在精神世界。周作人提出新颖的理论范式,以一组相对待的范畴“求生意志”/“求胜意志”界定人的“肉的生活”与“内面生活”,以此调整“灵肉一元”的“人学”系统结构;还将从精神生活层面为人类现实困境寻求救赎的努力纳入建构“超越性”的“求胜意志”的活动中,为“内面生活”赋予了新的本质内涵。周作人在持续探究如何建构“求胜意志”的同时,被迫把目光重新凝聚到中国人失去“求生意志”的严峻问题上,严肃指出在中国营建“内面生活”需要满足一个前提,首先必须凭借“求胜意志”唤醒并培育国民的“求生意志”,破除国民精神毫无生机的僵局,具体路径是由所有“独异”个人扩张“求胜意志”,共同建设新文明与新道德。这一“人学”思想转换成果为“生活之艺术”观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宋代书判拔萃科以判文取士,但其性质经历了从吏部科目选到制科的变化,因此考校程序增多,数量要求也有所提升。在此情形下,一批组文形式的书判进卷相继出现。天圣八年中选者余靖所作进卷是其中唯一留存至今的作品。这组文章力求辞藻与事理兼备,文学与政事合一,有效回应了书判拔萃科的取士目的、文学期望和衡文标准。它们反映出,书判拔萃科的制度文化全面渗入判文的写作实践中。书判拔萃科的性质之变使其成为宋代科场上最重视判文的一种科目,它以制度力量保证了判文取士功能的发挥,促进了政事与文学在写作层面的交融,也延续了科场试判讲究语文采的传统。书判拔萃科之废则引起判文在语言形式上的变化。判因此科的终结而失去制度性的发展依托,再加上“古文运动”的影响,判便逐渐为散判所取代。直至南宋,判文不再用于科举取士,而是集中在司法领域,因此偏重于反映时务,文学色彩有所淡化。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从通俗文艺及仪式说唱所见“魏征梦斩泾河龙”故事来看,无论精英士人还是一般民众,往往都会按照自己所熟悉的日常事物和生活逻辑来对该故事加以解释、增补、调整或改写。这些不断变动的通俗文本既与舞台展演有关,也往往与地方仪式传统有着紧密的联系。借由文本改造所传达的一般民众对该故事的认知与接受,除反映一般的日常生活经验外,也潜藏着他们日常所实践的道法知识。在这些细节充满异变的文本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民间仪式场合所改造和使用的故事,逐渐形成了将魏征视为“斩龙童子”的看法。这种看法与宋代以来道法实践中的“童子”运用方法与案例有关。通过追溯、构建一般民众所浸淫其中的仪式环境和法术思维,我们得以理解通俗文艺的一般受众,无论是中土舞台或口头文艺 的搬演者与观众,还是受到中土道法影响的越南法师,何以将“魏征梦斩泾河龙”等同于驱邪法术中的“濛童斩邪”。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对于屈原作品流露的“怨情”及其投江的悲剧结局,古今“屈原戏”采取不同的改造路径。 古代 剧作家在屈原投江后增设“神仙化”情节,消解屈原投江的悲剧能量,将个体怨情融于君贤臣忠的儒家伦 理秩序,符合“大团圆”的审美传统以及“怨而不怒”的诗教规范。 现代剧作家摒弃“神仙化”情节,叙事终 止于屈原投江,同时,将屈原的“怨情”推向具有突破性力量的“怒”,如此借助投江悲剧凝聚起巨大的具有 反抗意志的情感能量。 继之,植入自我、国族、人民等现代性话语,“屈原戏”完成现代转型,为现代中国建 设与改革提供重要的精神资源。 古今“屈原戏”创作取径看似迥异,实皆契合主流的文化政治规范,屈原 丰富的个体价值及其投江悲剧未获深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