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是“资本世”?一马克思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辩证关系思想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3-20 合作期刊: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摘要:“人类世”概念的提出,强调了人类对地球生态造成的深刻的物理性改变,然而,其将“人类”作以整体性的抽象理解,忽视了具体的社会关系对自然环境的不平等影响,以及差异性社会主体间共同但有区别的生态责任分配。从马克思唯物史观出发,自然生态并非外在于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甚至与之相对立的存在,在肯定自然生态系统先在性的前提下,社会有机体中资本的权力关系及其衍生意识形态主导着生态环境的变迁,即“人类世”实际上是“资本世”,而生态系统的整体制约性也预示着资本主义自然的限度以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转型的可能未来。

  • 尺度转换与重构:文学研究的新焦点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尺度”在一般意义上指,测量或分级的标准,或事物的相对大小,或范围。作为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尺度”具有垂直层级和横向水平的双重性,前者指城市、区域、国家和全球的尺度阶梯,后者指边缘——半边缘——中心的水平体系。全球化、全球气候变化和数字化等新现象的出现,挑战了人类对尺度的传统认知,促使人文地理、环境研究等诸多学科对“尺度”重新思考,提出尺度重构、尺度转换和尺度效应等一系列创新术语。欧美文学研究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新的学术动向,将其作为理论资源和分析框架,探寻人类世的尺度研究范式,展开对世界文学的认知图绘和星球尺度的文学研究,揭示文学对多尺度、多中心和多种能动性的表征策略。尺度转换和重构的新近思考对中国文学研究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 人技共生:、技术圈与赛博格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人类世”概念的提出,意在凸显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面貌的深刻影响已达到足以形成全新地质时代的程度。在此新兴地质纪元中,人类与技术之间呈现出双向影响的显著特征,这表明,我们再也无法将技术仅仅视为由人类发明以满足和实现人类意图的应变量。相反,我们必须正视技术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深度反作用,并且认识到这种反作用不是人类可随意调控的。本文基于有效加速主义与减速主义的技术发展路线之争,借助普罗米修斯与埃庇米修斯之隐喻、“技术圈”概念以及生物界共生关系的类比,力图阐明人类与技术之间可能的共生形态。这些共生形态包括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寄生共生、偏害共生,其中,互利共生被视为人类与技术间理想的共生状态。本文进一步指出,赛博格作为人机融合的存在,为实现互利共生提供了一种可能路径。最后,基于生物价值与智能在生命中的统一性,本文强调,作为智能延伸的技术,因其不具备自足性,故无法保持价值中立。

  • 走向消失的艺术:亚洲艺术史研究中的 “生态转向”与“地球转向”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2-22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环境危机是人类世的标志现象之一。作为对这场危机的回应,研究亚洲艺术史的学者在大约二十年前开始书写生态艺术史。目前来看,这类研究已经构成了环境人文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仔细阅读相关研究就会发现,亚洲生态艺术史书写实际上可以划分出两个阵营:一个是坚守人文主义的“解释的生态艺术史”,另一个是反人类中心论的“暗示的地球艺术史”。在根本追求与书写风格上,这两个版本的艺术史存在着本质差异。

  • 气候变化小说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5-29 合作期刊: 《外国文学》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气候变化小说在世界文坛迅速兴起,成为当下学界备受关注的一种文学类型。作为人类世重要的文学想象,气候变化小说书写与反思气候变化,对人类世困境作出批判性回应,勾勒人类世的社会、政治、伦理与情感轮廓。本文从气候变化小说的兴起语境与发展历程出发,重点考辨气候变化小说研究中的尺度效应、能动性摹写、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核心命题。在此基础上,文章就气候变化小说研究的未来方向与任务提出若干建议,为学界在这一文学式样上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照。

  • 论齐泽克对斋藤幸平“去增长共产主义”的批判及其对“进步的共产主义”的新解读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26

    摘要:在人类世生态危机背景下,斋藤幸平提出“去增长共产主义”作为回应当代生态危机和资本主义危机的激进社会转型方案。但是,齐泽克对此提出批判:一是可行性批判;二是现实性批判,指出该理论无法适应“技术封建主义”等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三是愿景批判,强调该理论误解人类欲望本质;四是生态观批判。经由对以斋藤为重要代表的传统进步观的批判,齐泽克基于重构的“辩证进步观”,进而提出新的“进步的共产主义”:一是将共产主义视为应对当代资本主义危机与新变化的开放性框架;二是认为共产主义是进步的、开放的、不断自我反思的实践过程;三是强调新共产主义是对“共有物”的再次恢复。齐泽克与斋藤幸平的论争有一定启示,但也存在难以回避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