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记忆、想象、认同:日本汉文学的洞庭形象及意义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摘要:洞庭文学与文化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汉学者虽然缺乏洞庭的实地经验,但仍以极高的热忱,凭借从洞庭文学中获取的记忆,结合自身的想象,去塑造洞庭形象。由于记忆媒介的历时性变化与生命体验的个体性差异,平安汉文学、五山汉文学与江户汉文学中的洞庭形象各不相同,且均与真实洞庭存在一定距离。而他们之所以对洞庭满怀热忱,是因为他们作为汉学者的身份认同需求。

  • 环境世界文学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外国文学》

    摘要:“环境世界文学”指那些蕴含深刻的环境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并激发了各种环保思想和环保运动的文学文本。环境世界文学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环境文学文本在世界范围内的译介、传播、流通与接受,及其对异域作家环境书写的影响;二是全球化时代的跨语际、跨文化环境书写;三是聚焦全球变暖表征的气候变化文学批评在世界各地区的发展和互动。环境世界文学既是一种文类,是生态批评的重要研究对象,同时也是一种方法,是介入世界环境史、伸张环境正义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策略。

  • 跨界与融合:纳博科夫的反身份建构艺术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作家身份的确定通常是研究一个作家创作必须面对的问题,尤其是对于流亡作家而言。然而,纳博科夫以反身份建构的艺术方法,在空间上努力摆脱地域与民族的羁绊,经历“边缘”与“中心”、世界与本土之间不断往复的艰难历程;在时间上反转作者的身份,从读者逆向接受的维度来审视自己的创作,甚至以自译者的身份推进“我一我”之间的历时性对话,实现文本的逆向重构。这一切主要源自纳博科夫本人对艺术与科学两种思维层面的跨越。他以形象艺术克服抽象科学归纳和概括的局限,用科学的理性和精确来把握艺术的感性和模糊,从而释放文学文本的意义。对于纳博科夫来说,反身份建构不只是艺术创作的一种方法,更是实现自我突破、克服“自以为是”的一种人生态度。

  • 浴海重生的奥德修斯:《奥德赛》第五卷品读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摘要:经典生成的核心要素之一在于经典本身的“永不耗尽”,而本文试图以奥德修斯逃离卡鲁普索之海岛的过程再现《奥德赛》的细致与丰富。在《奥德赛》的第五卷之中,荷马唱诵了奥德修斯孤身一人穿越茫茫大海的航程,其核心情节依次为:孤岛求生、驾船出海、遭遇风暴、海难余生。正是在神意晦暗与自我决断、死亡威胁与求生意志之间,奥德修斯展现了不凡的勇气、狡黠的计谋、实际的能力与生命的韧性,最终跨越了危险重重的大海,回归了属人的世界。这一卷也因富含种种再现人-海关系的主题与原型而成为西方航海叙事中的经典篇章。

  • 西方文学批评与国家文化安全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文学价值论,以英美文学为代表的西方文学属于世界各民族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西方现当代文学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下的产物,也是当下西方国家对非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输出并导致非西方国家文化安全隐患的主渠道之一,前苏联和中东北非的“颜色革命”即为明证。鉴于此,西方文学批评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批评道路,只有充分发挥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导向作用,才能在中西文学交流中,既受益于西方文学,又确保国家的文化安全。

  • 从西奥多·罗斯福环境叙事简论其右翼思想实质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西奥多·罗斯福既以环境保护运动的积极倡导者著称和自居,又终生酷爱狩猎运动,其看似矛盾的动物话语反映在他对罗伯茨等人新型动物故事的排斥上,后者则挑战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视角,并以动物自身的目的动机去展现形象。再联系罗斯福狩猎观念中的男权中心论及几乎不加掩饰的种族中心主义,可以认为他的环境保护思想实则为生态女性主义所批判的“统治的逻辑”的显现。以中国学者的立场出发,评析罗斯福的环境叙事时不能简单将其从他大量的帝国主义书写中剥离出来。从交叠性视角看待,他的环境思想暴露出典型的多种压迫相互关联的右翼特征。

  • 世界文学格局与汉语新文学格位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歌德提出的“世界文学”概念,在汉语文学世界形成了“趋势论”和“格局论”两种文化阐释和学术阐释。格局论意义上的“世界文学”承认世界范围内文学构成的现实性、民族性和文化板块品性,每一种语言文学或者每一个民族文学都是一定时期“世界文学”格局中一定格位的或自然或卓越的呈现。汉语新文学和汉语文学正是在“世界文学”的格局认知上确定了自已的“格位”,对世界文学曾一度充满着向往之情和赞赏之忱,这使得汉语新文学在世界文学格局中占有独特格位甚至体现独特个性。汉语新文学范畴内,外语文学的翻译文本可以被理解为本民族文学的艺术资源,这也是确定世界文学格局中汉语文学地位的一个重要参数。

  • 米兰·昆德拉小说中的死亡叙事*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中,死亡叙事反复出现,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视阈。 就叙事情节而 言,昆氏的死亡叙事包括以死亡证明爱情、用死亡表达抗争、活人对待死人的态度等类型。 与此同时,死 亡叙事折射出了昆氏的死亡哲学观,其中主要包括死亡之轻、人之畏死以及对年龄与死亡关系的思考。 此外,死亡叙事映射出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展现了作者的叙事视角切换技巧、凸显了作品的反讽艺术, 因而在昆氏小说的文本建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日本《 竹取物语》 中的中国阴阳五行思想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 竹取物语》 作为日本物语文学的鼻祖,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一直是国内外学界研究的热点。 在有关阴阳五行思想对其影响的研究中,日本学者提出了卦象说、五材说,而中国学者几乎尚未涉及相关 研究。 本文将在此基础上,首先指出《 竹取物语》 是在平安时代阴阳文化盛行的背景下成书的,然后阐述 并提出主人公辉月姬的出生、化身和人物关系所体现的阴阳五行思想,同时在日本学界提出的五个求婚 故事的“ 五材说” 的基础上,提出“ 五德说” 。

  • 美国当代非裔小说中的旅行叙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追求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旅行是美国主流文学中心叙事范式之一,表现美国人的困厄逃离、美国梦寻及共同体求索等多元的主题。作为美国文学的一个分支,非裔美国文学也具有表现旅行叙事的传统,尤其是在旅行和共同体追求主题表征方面。20世纪的非裔美国人,曾经通过旅行共同追求过共产主义信仰、多民族融合、非裔传统等多元的共同体范式,但是,由于美国社会存在尖锐的族裔对抗,非裔美国人的共产主义信仰和族裔融合追求大多陷入失败,他们的唯一出路,还是回归非裔社会共同体。非裔美国人的这种旅行和共同体追求,在以理查德·赖特的《土生子》(1940)、拉尔夫·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1952)和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1977)等为代表的20世纪美国非裔小说中有充分的表现。

  • 尺度转换与重构:文学研究的新焦点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尺度”在一般意义上指,测量或分级的标准,或事物的相对大小,或范围。作为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尺度”具有垂直层级和横向水平的双重性,前者指城市、区域、国家和全球的尺度阶梯,后者指边缘——半边缘——中心的水平体系。全球化、全球气候变化和数字化等新现象的出现,挑战了人类对尺度的传统认知,促使人文地理、环境研究等诸多学科对“尺度”重新思考,提出尺度重构、尺度转换和尺度效应等一系列创新术语。欧美文学研究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新的学术动向,将其作为理论资源和分析框架,探寻人类世的尺度研究范式,展开对世界文学的认知图绘和星球尺度的文学研究,揭示文学对多尺度、多中心和多种能动性的表征策略。尺度转换和重构的新近思考对中国文学研究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 “文化”与“社会”:英国新社会史文化主义范式综论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江海学刊》

    摘要:在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社会政治与新社会史“文化转向”的语境下,西方史学界对以汤普森为代表的文化主义范式中“文化”与“社会”相结合的根本特征及其范式本身价值意义进行了长期批判质疑。在意识形态、社会阶级分析法和宏大叙事的历史书写三重维度上,史学界从意识形态维度批判早期“文化主义”理论与“结构主义”路径,强调研究意识形态重要作用并选择多元的分析路径,到抹杀社会阶级分析法与“社会一文化”因果阐释机制,批判宏大叙事并强调“话语”与文本的作用,表现出文化决定论与文本主义倾向,挑战了新社会史学科范式的理论基础,呈现文化主义范式危机与史学碎片化。随着新社会史“文化转向”弊端愈益暴露,史学界在“实践史学”思潮下开始对新社会史“文化”与“社会”重新结合的历史书写路径与方法进行探索。

  • 民间童话研究的目的论思想——以瑞士著名学者麦克斯·吕蒂为例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目的论是探讨事物产生的目的、本原及其归宿的一种学说,与文学形式研究具有潜在而深刻的关联, 瑞士著名学者麦克斯·吕蒂的民间童话研究即以目的论思想为出发点。这种目的论不是指研究者研究民间童 话的目的是什么,而是指研究者需要以民间童话自身的目的为目的,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直观民间童话自 身的内在目的并促成这种内在目的的完满实现,至少需要分析民间童话内在目的获得完满实现的前提条件。 正是基于目的论立场,吕蒂考察了民间童话的形式演变过程,认为童话及其他民间文学体裁的讲述者不能 完全随心所欲,而必须在各种体裁的目的形式的规律和要求之下进行讲述或叙事。同时,吕蒂不仅把欧洲 民间童话视为一个整体,而且把作为童话讲述者、传承人和主人公形象的人也视为一个整体,这就意味着 吕蒂的民间童话研究具有整体的和普遍主义的目的论立场。目的论思想不仅是深入理解吕蒂民间童话研究 的一把钥匙,而且对文学研究和民俗学研究的方法论也具有深刻的理论启迪价值。

  • 以诗的眼光表现生活——读帕乌斯托夫斯基的两篇小说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雪》和《雨蒙蒙的黎明》是苏联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的短篇名作,这两篇小说虽然都是战 争题材,但不以描绘战争本身为目的,而是叙写战争中的人,战争中人的命运和人的感情。在艺术形式和艺 术表现上,这两篇小说不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不以紧张的情节吸引人,而是极力营造出一种情调、情绪或 氛围,由此来表现对生活的诗意感受。这种独特的灵性风格的形成得力于两种艺术表现手段:一是善于抓住 瞬间,二是善于表现“留白”。从这两个短篇中可以看出,帕乌斯托夫斯基的小说直接继承了俄罗斯文学浪 漫抒情的传统,也给当代苏联文学浪漫抒情风格小说带来了很大影响。

  • 犀利与独异:在旧观念的重围中——易卜生及其写实戏剧的遭遇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作为“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的写实戏剧以强烈的反抗精神直面资本社会,以娴熟的艺术技巧 揭示社会真相,深刻影响了整个近代世界剧坛的走向。然而,当写实戏剧刚刚问世,并开始在英国、法国等 欧洲主要国家上演时,无论是易卜生还是萧伯纳,都受到了欧洲中上层社会极其猛烈的攻击,许多人视《玩 偶之家》等作品如洪水猛兽。《玩偶之家》主人公娜拉公然离家出走,而《群鬼》竟然将梅毒、遗传导致的 麻痹症安排在一个体面的家庭里,激起右派和自由主义报刊大肆批评和漫骂,甚至为易卜生“有效平息了一 切反对声”的无敌斗士——英国文学家亨利 • 詹姆斯,也说易卜生“重复表面的丑恶”和“乏味的异想天开”。 批评者以“内行”姿态,指责社会写实剧“不像戏”,没有戏剧“味道”,实际上是愤怒于写实戏剧震撼性的 思想和艺术以及鲜明的叛逆性。这也恰恰说明,易卜生和写实戏剧在理念上独步于历史,创作哲学上注重人, 表现情态上深挖现实,堪称近代戏剧现代性的缩影。

  • 从模糊的镜像中发现“人类的共性”——钱锺书牛津论文的发表与修订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20 世纪 30 年代后期,钱锺书于牛津大学完成学位论文《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 该论文正式发表后,又经他本人进一步修订,形成鲜为人知的未刊新本。发表和修订内容的异同,反映出钱 锺书对外国文学里中国形象这一论题认知的扩展与深化,还可窥见他在抗战前后学术心态的变化,即认为不 同文化间的交流实则貌异心同,“溢美” 或 “丑诋” 都无法接近认知的真相。某些以偏概全的民族特征考察 与批评,实则不过印证了一种 “人类的共性”。在牛津留学时期的学位论文创作上,钱锺书显然未能充分施 展自身的研究抱负和读书志趣。由于对现代大学体制中的学院派论文不满,他继而转变了研究方向,从关注 中国形象转向探索 “人类的共性”,这为其后续的学术研究取向奠定了基础。

  • “约克纳帕塔法”:共同体的地方性与全球性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在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中,地理意象、地理景观和地方组成的地理空间承载了美国南方文化记忆中的集体创伤,充分展现了美国南方人在维系传统共同体中的情感挫折和认同危机。“约克纳帕塔法”共同体的地方性特征触发了人们对于美国南方作为神话王国的重新认识。此共同体叙事中表现的种族主义涉及的不仅是美国南方,它与整个北美洲、拉丁美洲、非洲以及欧洲等都息息相关,共同体的南方性超越了“南方”与“北方”相互对峙的狭隘地域概念,“约克纳帕塔法”被赋予了一种“全球南方”的世界性特征,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缩影。福克纳的共同体叙事策略既实践了作者前瞻性的艺术理念,其深厚的人文情怀又足以引起人类对于共同体中自身命运的深刻反思。

  • 科技人文融合:人工智能赋能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与国际传播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3-13 合作期刊: 《东吴学术》

    摘要: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席卷而来,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方式。然而,审视当下中华文化的数字化进程,我们不得不面对两个关键问题:如何让AI 真正赋能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推进科技应用的同时,又该如何确保人文精神的主导地位?AI 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传播、创新创作和跨文化交流等领域固然展现出巨大潜力,为中华文化的数字化保护、智能传播和国际化传播开辟了新途径;但与此同时,数据隐私、算法偏见、文化认同等挑战也不容忽视。因此,唯有坚持以人文精神为引领,在完善制度保障的基础上推进技术创新,方能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而增强其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

  • 宿命与歧途一一论安妮·埃尔诺父母传记中的主体象征化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2-27

    摘要:《位置》《一个女人》是安妮·埃尔诺为父母所作的传记文学,她在作品中围绕主体寻求认同的道路,描绘了主体象征化过程中的三类时刻及其逻辑线索:时空轨迹铭记了主体象征化的运转时刻,主体象征化进程中无所不在的冲突矛盾造成了象征化的失效时刻,表现为一系列的身心症候;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象征化运转、冲突的过程其实又通过主体的断裂体验揭了象征化的异化时刻,道出了象征化从本质上是一场“欺骗”与“遮蔽”,是一场主体的“去主体化”悲剧。

    同行评议状态: 评论中
  • 传记小说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2-22 合作期刊: 《外国文学》

    摘要:“传记小说”近三十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主要创作文类,其文类理论也在快速发展完善。传记小说理论家通过不断厘清传记小说与相近的“历史小说”和“传记”等文类的区别,逐渐确立起独立文类的地位,并要求以新的文类标准来评判此类作品。传记小说作家在对人物和读者承担必要的伦理责任的基础上,享有充分的美学自 由进行创作。在这个层面,指导作家创作的是其美学原则,而非传记或历史的真实性标准。作家自由地从历史中挖掘另类真实,同时通过小说与历史的互动形成隐喻性指涉,由历史个案辐射出传记作家对于更普遍生存状态的阐释和理解。传记小说因而具有重要的文化干预功能,用多面立体的文学肖像来抵御简单化的宏大历史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