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候风险冲击与信贷融资收缩的“加速器”效应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4-06-04 合作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摘要:基于 2004—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数据,构建独特 气 候 风 险 指 标 考 察 了气 候 风 险 冲 击 对企业信贷融资的影响 。结果显示:外生气候风险冲击会触发“金融加速器”效应,显著抑 制 企 业 信 贷 融 资 , 尤其对高度依赖银行信贷的企业而言,这种抑制作用更为突出 。机制分析显示,气候风险主要通过降低工业 产出与销售收入 、加速抵押品折旧渠道抑制企业信贷融资 。异质性分析显示,气候风险的影响存在所有权和 行业异质性 , 而金融深化有助于缓释气候风险的负 面冲击 。鉴于此,决策部门应充分关注气候风险对企业经 营的“金融加速器”效应,积极推动企业提升应对气候风险的能力 , 并优化金融结构,为企业营造 更 有 利的 融 资环境 。

  • 数字金融对农户耕地保护行为的影响——以有机肥施用为例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有机肥施用是耕地保护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农业绿色生产的重要方式。在理论分析数字金融对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利用2022年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2313份农户微观调研数据,运用OLS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等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①数字金融使用对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经过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②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使用通过增强信贷可得性、提升价值认知和促进农地转入,进而提高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③从种植结构来看,数字金融使用能促进经济作物的有机肥施用行为;从经营规模来看,数字金融使用对农户有机肥施用存在规模限制,会促进经营规模在20亩以下的农户家庭的有机肥施用行为。据此,建议从提升数字金融服务水平、积极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完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等方面促进农户有机肥施用。

  • 对水稻种植户采纳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影响研究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5 合作期刊: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摘要:基于水稻种植户调查数据,运用内生转换Probit模型和反事实分析框架,实证分析信贷可得性对水稻种植户采纳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影响。结果表明:户主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以及社会网络等是影响水稻种植户信贷可得性的重要因素。信贷可得性对水稻种植户采纳水肥一体化技术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与未获得信贷的反事实情境相比,信贷获得使得水肥一体化技术的采纳概率显著提高了19.9%。CMP模型的估计同样验证信贷获得对水肥一体化技术采纳的正向影响,即结果具有稳健性。进一步分析发现,扩大信贷规模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种植户采纳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概率。基于此,建议加大对粮食种植户的信贷支持,并结合农户特征提高信贷支持政策的精准性,以促进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

  • 林权改革何以影响农户林业生产投入?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摘要:林权改革对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动绿色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全国大样本农户调查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林权改革对农户林业生产投入的影响效果、作用机制及其异质性。 研究结果显示,林权改革能够增加农户林业生产投入,并且经过稳健性检验、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检验后此结论依然成立。 机制分析结果显示,林权改革通过强化林权安全性直接激励农户增加林业生产投入,尤其对在林权改革中未经历过林地调整的农户家庭,林权改革的林业生产投入激励效应更为明显;林地经营规模、信贷可得性是林权改革间接促进农户林业生产投入增加的重要传导路径。 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从林业种植结构来看,林权改革的林业生产投资效应具有明显的生长周期偏好且主要作用于经营生长周期较短的竹林、经济林和速生丰产林,而对经营生长周期较长的一般用材林无政策效果;从空间视角来看,对经济欠发达、山林依赖程度较高的中西部地区家庭,林权改革对农户林业生产投入具有更大的政策激励效应;从农户视角来看,对自然资源禀赋优势更大、林地要素匹配能力更强的中大林地经营规模家庭以及林业生产比较优势更大的低非农化家庭,林权改革提升农户林业生产投入水平的效应更大。 结合研究结论,本文提出深化林权改革、优化林地流转和林权抵押贷款政策、强化政策支持的差异化等政策建议。

  • “担保支农”增加了谁的信贷可得?——基于信息甄别视角的机制检验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1-03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政策性担保机制通过发挥“第三方”抵押品替代功能有效缓解了“三农”融资困局。然而,“担保支农”是否必然扶持了政策期待的目标对象仍然存疑。使用内蒙古3市370个获得政策性担保贷款的农牧户数据,基于信息甄别视角检验了政策性担保机制对不同属性特征农业经营主体信贷可得的差异性作用。研究发现,政策性担保机制的投放逻辑为“政治精英俘获、反担保品优先”,这偏离了担保支农“扶持高成长性主体、弱化抵押担保”的政策初衷,该结论在考虑可能的内生性问题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偏向“政治精英”的投放策略更容易导致道德风险;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政府干预程度高、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程度低的地区,政策性担保机制增加“政治精英”、反担保品特征农业经营主体信贷可得性的作用更加明显。据此,从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成长优先、避险前置、产业化布局、数字赋能等层面提出实现农业信贷担保体系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