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强化农业韧性,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高效发展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1-06

    摘要:《社会科学报》,2024-10-17,02版,

  •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内涵特征与建设路径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5-31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农业强国区别于国际通用概念,其内涵生发于中国土壤。充分考虑我国“大国小农”的国情农情、历史传承的农耕文明和农业思想、农业发展“大而不强”的现实基础、农业“优势待发”的有利趋向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农业发展思路等中国农业发展进程中的独有课题,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为基础支撑理解农业强国及其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农业强国的特征具象于世界赛道,并在国际农业发展坐标系下,从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五个层面与世界农业强国进行横向对标,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障碍和弥补短板,更有指导性地推进农业强国建设。为此需要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深层次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力量、多维度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高质量增强农业产业链韧性、全面提升农业高水平对外开放和真发力贯彻党对建设农业强国的全面领导。

  • 加快建设的历史逻辑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具有历史自觉性的主动选择,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归宿。从世界范围来看,当前主要农业强国都是该国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其农业生产政策和文化也都从该国历史中汲取养分。有鉴于此,第一,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对我国农耕文明的回应。中国是公认的农业文明古国,传统农业长期领先,为我国人口繁衍文明传承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对党的农业思想和政策的传承与发扬。党一直将“三农”工作视为重中之重,并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农业强国的理论概念以及当下建设农业强国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都是党长期重视“三农”发展“三农”的必然结果。未来,应当继续秉持大历史观,从历史智慧中寻找发展道路、继承文化精神、完善评价指标和构建话语体系,持续开辟农业强国的新境界,

  • 新质生产力引领建设的若干思考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6-05 合作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本文从理论逻辑、时代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维度论述了新质生产力引领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强化农业前沿科技的研究与运用、拓展涉农新业态和培养农业新质人才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三个核心着力点。传统农业生产领域科技水平的突破、先进要素的引入和集成、农业功能的跨界突破是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的主要实现途径。与此同时,在新质生产力引领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的进程中,还需要注意处理好发展与底线的关系、提升效率和促进共同富裕的关系、新质生产力和常规生产力的关系,注意避免把新质生产力简单等同于现有生产力的提升、在传统农业业态范畴思考农业新质生产力、"一窝蜂"式的盲目跟风等三个认识和行动上的误区。

  • 论大食物观的科学内涵、价值意蕴与实践要求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9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大食物观是党和国家立足于新发展阶段,对人民群众的食物来源、食物种类、食物供给、食物摄取和食物保障的系统性认识和创新性论断,回答了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食物“从哪里来”“有什么”“由什么提供”“获取什么营养”以及“怎样持久保障”的问题。大食物观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迫切需要,体现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考量,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选择。深入贯彻大食物观的实践要求,要在顶层设计上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在食物供应上处理好“总量”与“结构”的关系,在食物消费上处理好“丰富”与“节约”的关系,在科技支撑上处理好“研发”与“推广”的关系,在市场建设上处理好“国内”与“国际”的关系。

  • 建设:理论内涵、规律趋势和实践路径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农业强国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障.中国要建设的是综合型农业强国,不仅具备较强的农业国际竞争力,而且还能够引领世界农业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底线任务,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为逻辑主线,农业数字化转型为赋能增值,绿色低碳发展为内生要求,促进城乡融合为关键保障,培育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核心目标.世界农业强国发展进程具有相似的规律性、趋势性特征,表现为:农业产业份额下降,产业链容量提升;要素投入比重下降,生产效率提升;农业直接性扶持强度减弱,间接性扶持占比提高;研发投入份额保持稳定,科技创新结构优化.当前农业强国建设主要面临粮食供给压力、产业竞争力弱、科技尖端创新力匮乏、绿色发展要素约束强等问题.高质量推进农业强国建设,要坚持差异化发展思维、融合发展思维、改革思维,构建安全先进的生产经营体系、低碳环保的绿色农业体系、高端自主的科技创新体系以及灵活高效的要素市场体系。

  • 建设:历史方位、内涵特征和关键支撑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5-31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本项研究立足党的二十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的历史逻辑、现实形势与挑战,根植中国悠久历史与体制机制特色,在类比世界发达国家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共性特征基础上,明确农业强国建设的历史方位、现实基础和未来发展方向,从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对农业的要求出发,分析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建设农业强国的科学内涵、国情特征,并从建强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现代化高效市场体系、提升科技创新驱动力来探讨农业强国建设的关键支撑体系构建。

  • 与金融强国建设中的 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 ———第十八届中国农村金融发展论坛综述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1-23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农业强国和金融强国建设背景下探讨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问题,对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深远意义。2024年8月9-11日,第十八届中国农村金融发展论坛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国内200余名师生代表汇聚于此,围绕农业强国与金融强国的内涵、特征和建设经验,农业强国与金融强国背景下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挑战、战略路径以及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等方面展开深入讨论。本届论坛的一致共识是: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是农业强国和金融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农业强国和金融强国建设是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双轮驱动力,二者具有高度协同性;面对多重现实挑战,需要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科技赋能和数字化转型,同时要加强风险管理,创新保险产品,完善政策与监管环境,扩大普惠金融与试验示范区范围。此外,需在数字金融、农业保险、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创新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等核心领域持续发力,以实现农村金融的全面繁荣与可持续发展。

  • 农业农村创新与创业联动机制研究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1-16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破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创新瓶颈,关键是解决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转化率不高等导致的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问题。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特殊性使其创新体系分为创新生产、成果转化、应用推广三个相对独立的环节。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的根源是三个环节衔接不畅,不同主体逻辑分化导致的部分环节“自我循环”、创新链条短化,叠加小农户创新需求难以表达、创新服务供给成本高,使创新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如果不建立创新供给与需求的内在联系,强调创新供给的资源投入,可能造成更多的资源沉淀和投入浪费。农业农村创业迅速发展形成了大量具有创新内生需求的主体和乡村全面振兴人才,有助于打开创新“自我循环”,畅通创新要素循环流动通道,促进农业农村创新均衡发展。从完善创新体系的需求出发,以联动创业与创新为探索方向,以高质量创业补齐创新体系短板,是增强农业农村创新动能的有效机制。要把创新导向和创新价值的创业纳入农业农村创新体系,统筹生计型创业和创新型创业,建立创新型创业的孵化和服务体系,优化乡村营商和发展环境,推动农业农村创业与创新的融合发展。

  • 华盛顿特区在美国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分工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华盛顿特区在美国农业强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前瞻性引领作用.本文基于城市功能与首都特性的分析框架,深入剖析华盛顿特区在美国农业强国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分工,即华盛顿特区在农业创新研究和尖端解决方案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华盛顿特区在增强食物供应体系韧性方面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华盛顿特区在推动都市农业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华盛顿特区涉农活动开展是展示农业发展成果的重要窗口4个方面.基于此,本文提出要注重网络联动发展、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推进生态系统建立、激发首都特色功能、建立多元交流平台的政策启示.研究华盛顿特区在美国农业强国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分工,对于推进中国农业强国建设富有启发意义。

  • 农村人口转变与建设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建设农业强国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立足基本国情农情、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本文构建了农村人口转变与建设农业强国的理论分析框架,结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未来农村常住人口总量和结构进行预测。研究表明,到2035年农业劳动力需求量将不足6000万人;到2050年我国农村常住人口总量与总人口之间的比值将下降到20%~22%之间,农村16~64岁劳动力与农村总人口之间的比值将下降到50%以下。农村人口转变将影响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深刻改变传统的人地关系格局、影响农业技术进步的偏向路径以及加速推进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迈进。在建设农业强国的新征程中,要根据农村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化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数字化、构建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体系以及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 建设及其关联问题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1-02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高度重视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底线要求,不是全部主要任务。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个系统工程,不可顾此失彼,要注意强化产业链供应链思维。通过分析巴西在保障粮食安全问题上的教训提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不仅“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还要注意这些粮源必须“自主可控”;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工农城乡收入差距合理化结合起来;推进农业组织结构创新要注意依托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农业,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当前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时不我待,要注意推进相关研究强化包容互动。

  • 建设的国际经验及路径选择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1-03 合作期刊: 《开发研究》

    摘要:利用文献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通过分析世界主要农业强国的建设经验、我国建设农业强国具备的优势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探求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的路径选择。当今世界农业强国主要分为综合型和特色型,其农业发展水平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应用高水平的农业科学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较强的农业竞争力的历史经验为我国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借鉴。然而,当前我国农业强国的建设仍面临耕地数量和质量持续减退、农产品供给数量和质量受到考验、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支撑不足等问题。因此,应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农地制度与农业经营的体制优势、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和良好的绿色发展基础这几大优势,走中国特色农业强国道路,持续稳步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 社区支持农业发展的国际经验与中国镜鉴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农业农村问题仍然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短板,社区支持农业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生态低碳农业,从而建设农业强国的有效途径.社区支持农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中国具备了一定的社区支持农业发展的现实适用性.但由于起步较晚,全国社区支持农业发展呈现出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农场经营者的农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不足、广大消费者对社区支持农业的认知有待进一步增强的困境.美国、日本和法国等发达国家在社区支持农业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剖析美国、日本和法国的实践经验对于推进社区支持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政府应在社区支持农业发展方面扮演好指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农场经营者也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经营能力,同时还应不断加深广大消费者对社区支持农业的认知与理解。

  •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主要特征与培育路径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2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剖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是准确把握农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着力点的前提。立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农业产业特性,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进行讨论,可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两个维度展开,高素质的新农科人才是其第一要素,创新所带来的高技术含量生产资料是其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新质生产力具有动态性、时代性、可持续性和应用性等特征,其发展壮大的过程,正是利用现代科技创新成果对农业进行改造升级的过程。为此,应坚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支持涉农领域科技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耦合和协同发展,不断提高农村各类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水平

  • 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建设:理论逻辑、关键难题与实践路径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加快形成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进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题中之义和内在要求。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推进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建设。基于最新数据和总体情况分析,破解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瓶颈,特别是在农业专业人才、科技创新、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和生产方式等方面的诸多困难,必须聚焦培养农业新质人才、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运用宏观、系统和前瞻的战略思维,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注入强大动能。

  •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主要特征与培育路径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8-17

    摘要:剖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是准确把握农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着力点的前提。立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农业产业特性,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进行讨论,可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两个维度展开,高素质的新农科人才是其第一要素,创新所带来的高技术含量生产资料是其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新质生产力具有动态性、时代性、可持续性和应用性等特征,其发展壮大的过程,正是利用现代科技创新成果对农业进行改造升级的过程。为此,应坚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支持涉农领域科技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耦合和协同发展,不断提高农村各类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水平。

  • 如何摸到“看不见的大象”:耐心资本助推的发展机理与制度实践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9-10

    摘要:农业强国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亦是三农领域的重要发展战略。作为长期资本、战略资本的耐心资本,能够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有质量、可信赖的资本供给保障。随着百年未有之变局,资本市场的不确定因素逐渐增多,耐心资本以行以致稳的理念进入资本投资市场,从其运作机理来看,资本的投资主体、客体和内容均有所创新,其价值诠释蕴含普惠金融、数字和绿色金融、文化金融和开放金融等多元金融资本,实现作用机制的创新。然而亦应客观看到,基于乡村现有软硬件设施和未来发展格局,还存在基础困境、制度困境、监管困境和利益困境,而从制度实践应对的方式来看,需要在金融发展权理念下,从基础制度、技术制度和监管制度三个方面予以完善,实现耐心资本助推农业强国建设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生成及转向。

  • 习近平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内在逻辑与价值意蕴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1-23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习近平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论述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主要包括农业农村现代化科学内涵论、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地位论、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目标论、农业农村现代化重大任务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论 、“四化同步”发展论、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论。蕴含清晰的内在逻辑,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定位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思维指向,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选择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基本依据,中国式现代化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方向指引,中国基本国情农情是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基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认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富有深刻的价值意蕴,为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根本指引,为全面振兴乡村提供了重要方略,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实践指导,为世界农业发展提供了思想启迪。

  • 浅述中国何时成为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1-06

    摘要:粮食是生存之本,是立国之本,更是强国之本。中国原是农业大国,本应成为农业强国。有了农业强国作根基,科技强国,工业强国、军事强国才能有保障,才能真正实现强国之梦。农业称之为第一产业,第一产业薄弱,第二,第三产业即使发达,也不牢固的。中国是人口大国,粮食一旦不能满足需要,或是出现了断供,没有了粮食连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都没有,那其它一切都是空的,还谈什么发展?只有第一产业扎实了,其它产业才能稳固。我们试想一下,假如粮食不能自给自足,食品安全就得不到保障。那么,其它强国之梦也只能建立在薄冰之上,一旦战争触发,最基本的粮食都没有,人心恐慌不出一星期,内部就会出现动乱,怎能一致对外抗敌。自古以来粮食是第一战备物资,它不能简单地用价格去衡量,因为粮食无法用其它产品来替代,不象食盐,马上就能产出,且又能维持一段时间。而粮食生产需要几个月,人是饿不了几天的,更不要说几个月。所以粮食是根基,根基不扎实,一切都是空的。没有一个大国,特别是强国把粮食生产供给寄托在别国身上,那是十分幼稚的,更是十分危险的。而目前中国粮油供给现状已经出现了危机,例如玉米,大豆需要大量进口。不进口,市场就会出现严重断供,一旦断供很容易引起恐慌。而目前进口来的玉米,大豆却多数又是转基因品种,不进口又不行,进了来,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是否安全的问题。当然,目前国内市场食品安全不容乐观,由于分散经营,无法统一监管,农产品农药剂量严重超标,或用工业化工原料替代食用原料事件时有发生。现在说白了,只要不当场吃死人,生产者或经销者什么东西都敢放,人的道德底线已经到了无法容忍,食品安全危机四伏。而从国外进口的转基因玉米、大豆、菜籽等,目前虽然尚未出现严重的安全事故,但不排除十年,二十年仍至更长一段时期后暴发出来严重的安全事故,毕竟我们对转基因农产品还需要一个认识再认识过程。我们不能将国民的生存权寄托在西方国家,更不能因为粮食价格不高而放弃粮食生产。一旦出了问题那性质比其它要严重的多。事实上,中国农业已经到了十分危机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