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03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蕴。合作社作为农民重要的组织化形式,引导其助推农户发展绿色生产是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中国乡村振兴调查(CRRS)的数据,采用内生处理效应模型(ETEM)计量分析,发现加入合作社显著降低了小麦、玉米和稻谷三种粮食作物的亩均化肥使用量,尤其对经营规模30亩以下的小农户的化肥减量效果较大。无论是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的合作社,还是其他类型的合作社,都具有显著的化肥减量使用效应。由此,应持续支持多种类型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支持更多小农户加入合作社,进一步发挥合作社对农业绿色生产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引导农户采纳现代化的绿色生产技术。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7-08
摘要: 农民合作社是引领农民脱离贫困、助力乡村振兴和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基于湖北省典型农民合作社的样本考察,发现实践中的农民合作社主要呈现村社共建型、产业化发展型、党建引领型、社办企业型和集体抱团型等发展模式。通过多类型横向比较,发现内部规范化建设、政府指导扶持与服务、基层组织引领、产业融合发展和联农富农机制设计是农民合作社引领乡村共同富裕的重要因素和共有属性;并提出农民合作社促进乡村共同富裕的创新路径,即以政策创新强化外部帮扶、以组织创新激活内生动力、以模式创新提升发展质量、以产业创新促进融合发展、以机制创新加强利益联结,以期为推进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和构建乡村共同富裕的共创共治共享体系提供思路借鉴。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德国是合作社的发源地之一。基于为期两周的德国合作社专题考察,梳理了德国农民合作社的适应性特点、趋势特征及其社会背景体系,发现德国农民合作社具有层级组织体系化完备化、产业类型多样化专业化、服务内容全面化多元化、日常运行制度化体系化、服务地域稳定化与产业发展有机化等适应性特点以及企业化日益明显、绝对数量趋于减 少、规模实力趋于增强、经营团队趋于专业、盈余分配趋于多样等趋势性特征,并且遍布全德的农民协会体系、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及良好的社会诚信体系构 成了驱动和保障农民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的“四轮”。针对我国农民合作社量质增长不同步、成员异质性增加、扶持政策不完善、服务型合作社少、属性争论不定等问题,提出促进我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为其创造宽松发展环境、打造“四轮”驱动发展机制、鼓励农民深度联合与合作等建议。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20世纪50年代,民主德国借鉴苏联模式开启了农业集体化发展。德国统一社会党结合本国国情,采取强制与妥协并举的政策措施走出了一条较为特色的农业集体化道路。文章以民主德国1952-1960年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发展基础、发展路径、所有制结构、农业价格政策方面的特点,并结合我国当前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现实基础,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充分利用工业化、信息化等现代科学技术推进我国农民合作社的发展;逐步推进农民合作社的健康发展,保护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将国家农业补贴重点向合作社规模经营主体倾斜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1-16 合作期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民合作社是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组织形式,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文章使用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调查(CRRS)数据,从新迁移经济学视角考察农户加入合作社决策对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户加入合作社后,家庭中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概率降低6.8%;机制分析表明,农户加入合作社可以促进乡村产业和非农经营发展,提升农户信贷可得性,提高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从而弱化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动机;农户加入合作社显著降低劳动力在本县务工和跨省务工的概率,且只有家庭禀赋条件较好的农户加入合作社才会降低劳动力外出务工概率。研究深化了对农民合作社的微观效应认识,为吸引农村劳动力回流、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参考。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摘要:基于云南省宾川县S村调查数据,构建农民合作社和村“两委”协同参与乡村治理的博弈模型,探寻乡村社会在外生权威缺乏、内生权威式微的情境下乡村治理参与主体的博弈策略及稳定性问题,并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参与成本、协同收益是影响合作社和村“两委”采取协同治理策略的关键因素,低参与成本和高协同收益有助于维系两者的协同关系;在乡村治理场域中,合作社与村“两委”的利益诉求因公共事务不同既有一致也有分歧,而目标一致性是博弈主体合作关系发生的主要原因和根本推力;构建利益和价值双重协同的“村社共治”是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路径之一。据此,建议设定合作社与村“两委”合理的收益分配制度,提高合作社与村“两委”的协同治理积极性;完善多主体协同“激励相容”机制,提高治理主体在乡村治理场域中的利益契合度与目标一致性;建立“村社共治”治理机制,形成乡村治理多主体协同共治局面。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18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江村经济》所蕴含的“从实求知”方法论准则和“志在富民”的学术宗旨激励一代又一代学人研究探索中国现代化转型的独特路径。该书在研究方法创新和学术理论上的贡献已得到了大量研究阐释,但书中所揭示的“有组织的社会变革”实践原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探讨。研究梳理再现书中所述析的100年前知识青年在江村开展农村合作事业引领乡村现代化转型的生动故事,认为在社会变革的实践论层面,书中所揭示的农户家庭再生产,乡村经济、社会与文化诸系统之间的基本关系原理,为今天新的时空条件下开展合作社本土化实践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改革提供了丰富的启示:要找准新时代农民合作的需求、潜在基础及可行的合作路径;增强农民参与合作的主体性;合作社发展须同推动乡村社会文化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结合起来;需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对合作社组织文化进行本土化改造;应大力培育具备现代合作意识、善于运营管理的高素质农民。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业资本化即运用资本逻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包括市场化的隐性资本化和所有权的显性资本化。1949 年以来,中国农业生产实践证明资本化不但没有和社会主义生产力形成根本对立,相反,资本化促进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以马克思社会劳动技术剩余为视角,分析中国农业资本化的逻辑与限度,可以看到,技术与资本化的关系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表现。一定历史时期内,资本化对提升农业技术、获取农业技术剩余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由于资本的本性,必须防止资本化过程中小农户经济地位下降、土地被剥夺以及资本对乡村社会侵入等副作用。最后,文章从技术剩余的角度提出“农民合作社”的中国农业适度资本化路径,该路径实现了市场机制和合作机制的统一、小农户和资本的共赢;该路径的实现条件包括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智慧农业新技术、培育小农户资本以及构建职业化农民制度。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安徽省296家合作社调查数据,分析了电商采纳对合作社多维绩效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电商采纳显著增进了合作社绩效,与未采纳电商时相比,绩效提高一倍以上;电商采纳显著增进合作社经营绩效、收入绩效和社会绩效,但对治理绩效影响不显著,且对经营绩效增进效应高于收入绩效。电商采纳虽提升了合作社利润和社员收入,但合作社“合伙人”制度还远未形成,供应链价值增值收益更多被合作社获取。机制分析发现,渠道接入、价值增值、收购价提高和示范带动增进合作社经营绩效、收入绩效和社会绩效,但收购量增加并没有对社员增收起到显著作用,社员也没有形成与合作社的要素契约联结。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27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土地规模化和服务规模化是推动农业规模经营、实现农业双层经营体制创新的两个维度。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在统一经营层面体现为经营性服务与管理性服务分离,使得统一经营层面服务主体多元化。农民合作社可以在统一经营层面通过服务规模化扮演社会化服务提供者角色,为小农户生产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也可以在分散经营层面通过土地规模化扮演规模化农业生产主体角色,获得土地经营权进而推动土地规模经营;还可以扮演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者与分散的农业经营者双重角色。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要将培育壮大农民合作社作为强有力的政策抓手,切实增强农民合作社自身实力,提升带动和服务能力,鼓励农民合作社通过多种方式获得土地经营权。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2020年6-9月对全国典型地区农民合作社及其社员和非社员的集中调查数据,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评估社员身份对农户增收和减贫效应的影响,其中增收效应区别为增收水平效应和垂直效应,并分组评估社员身份的减贫效应。研究表明:社员身份对农户增收水平效应和垂直效应均有显著增进作用,但增收和减贫效应存在显著组间差异。水平维度上,社员身份对低收入农户的增收效应较大,兼具增收和减贫效应;垂直维度上,社员身份对中高收入农户的增收效应较大,对低收入农户的影响较微弱,仅有增收效应,减贫效应不明显。基于此,提出鼓励农民合作社发展和延长产业链,健全低收入农户嵌入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多措并举激发低收入农户内生发展动力和鼓励合作社积极参与产业减贫等建议。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民合作社是实现产业兴旺的有效主体,也是促进乡村组织振兴的坚实基础,其多维功能对于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调研基础上,以案例形式呈现了合作社功能演化的逻辑及其背后的驱动元素。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牧区合作社的功能已经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即在以三产融合、乡村治理的多元化、人才要素聚集以及明确的代际分工等积极因素驱动之下,牧区合作社在生产基础上呈现出了良好社会效益、成为吸引人才返乡就业的有效平台,合作社逐渐演化为乡村治理的新型主体,并且有效实现了牧区产业与文化传播的有效融合。这种转型与超越有效地促进了牧区合作社功能升级,对于乡村振兴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