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条件下的剩余价值来源是什么?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4-09 合作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摘要:在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人工智能在许多场景中已超越了传统机器的角色,展现出与工人竞争的“新劳动者”特质。由此引发了学术界关于人工智能条件下剩余价值来源问题的激烈争论。事实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工智能成为了资本控制与支配劳动的新手段。人工智能的当代应用不会消除人类劳动,而是拓展了劳动形态。剩余价值仍然只能由剩余劳动创造。在资本主义逻辑的支配下,雇佣劳动、零工劳动、产消劳动共同完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实际上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酝酿了一场持久而巨大的新危机。准确把握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受人工智能影响后的生产机制,将为未来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 劳动所有权何以异化为资本所有权? ——从洛克、黑格尔到马克思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摘要:洛克对劳动所有权的论证呈现为“上帝→人格(身体)→劳动→物”逐次递减的逻辑,在将货币引入其中后,贫富开始出现。黑格尔的卓越贡献就在于他从思辨哲学的深度论证了劳动所有权,呈现为“人格(人格性/意志与身体的统一)→占有→物”逐次递减的逻辑,尤其是他最先意识到了贫困问题的严峻性以及贫困与所有权之间的内在关联。而马克思历史性地分析了劳动所有权,从生产关系入手研究所有权,呈现为“所有权→资产阶级所有权(法权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层层深入的逻辑,揭示了人的贫困之中所掩藏的隐性剥削。从洛克到黑格尔再到马克思的思路历程,揭示了劳动与所有权如何从同一走向分离的过程。

  •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再思考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2-06 合作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摘要: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不能从根本上否定,否则就会否定整个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后出现两次关于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讨论,说明必须在准确理解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创新和发展。 必须明确劳动价值论的“价值”专指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是抽象劳动创造的,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而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所以不创造价值。 在商品经济中,只有生产或者提供商品和通过交换而提供有偿性服务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也才能创造商品价值,所以并不是所有服务劳动、科研劳动和管理劳动都创造价值。 私人企业主的劳动作为生产经营中必要的管理劳动,能够创造价值,作为以剥削为目的的监督活动,则不创造价值。 剩余价值、价值增殖过程和资本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范畴,在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内的其他社会形态中也可能存在,只是反映的生产关系存在本质区别。 还必须正确认识价值和剩余价值生产、实现和分配的区别和联系,三者不能混为一谈。

  • 论马克思空间生态思想的三重批判主题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4-10-21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马克思批判了空间生产造成的生态异化,形成了三重批判主题。在生态异化批判主题上,空间生产在资本主义社会偏离了伦理的轨道,成了占有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手段,让自然空间发生了异化;在生态失衡批判主题上,空间生产的不同效应与社会制度有密切关系,资本主义空间生产对自然进行了占有和掠夺,导致了生态失衡;在物质交换断裂批判主题上,空间生产摧残了工人的身心,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损毁了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需要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让空间生产合理化、伦理化和生态化。

  • 马克思的理论过时了吗?——评奈格里和哈特基于“共同性”的理论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奈格里和哈特以后工业时代劳动范式从物质劳动向“非物质劳动”或“生命政治生产”的转换为由,对马克思基于物质生产的剥削理论提出质疑和批评。他们认为,一方面,资本剥削的对象不再是剩余价值,而是所谓的“共同性”;另一方面,受资本剥削的主体不再是工人阶级,而是所谓的“诸众”。就前一方面而言,他们虽然论述了在新兴的数字技术条件下资本剥削的新变化、新特点,但不仅混淆了原始积累中(对自然资源和公共财产)的“剥夺”和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而且混淆了本质层面商品(如城市建筑物)价值的一元决定和现象层面价格的多元决定。就后一方面而言,由于剥削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关系和生产关系,所以他们所论述的资本剥削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新变化、新特点,并未形成对马克思剥削理论的否定和解构;他们所罗列的所谓诸众的具体形象,都不过是对工人阶级的生产和生活状况的描述,因而并未形成对马克思工人阶级范畴的否定和解构。无论是“诸众”还是“共同性”,由于在内涵上模糊不清、在外延上过于宽泛,所以它们与其说是揭示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概念,毋宁说是流于现象性描述的日常用语。

  • 数字劳动的“新装”:直播带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审视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2-16

    摘要:数字时代直播带货迅猛发展。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可以发现:表面上直播带货劳动者享有自主创业和发展的机会,实则被平台与资本深度控制,沦为资本增殖的工具;平台通过算法和流量分配对直播带货劳动者的收益及行为进行控制,直播带货劳动者的自主性逐步丧失,劳动内容和情感也被商品化;直播带货劳动者的时间与空间被商业化,工作与生活的界限逐渐模糊,最终在资本逻辑中走向“自我剥削”。为保障直播带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应从政策制定、平台责任落实和劳动者自身保护等多方面出发,探索适合中国的直播带货发展道路,从而为数字经济背景下直播带货的健康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注入积极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