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5-30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辩证法构成了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哲学方法。如果从研究对象和视差的视角看,《资本论》的辩证法也可以被视为视差辩证法:它具体表现为货币之视差、剩余价值之视差等。视差乃是观察同一对象的不同视角而形成的差异。这一差异既取决于主体,也依赖于客体之不同。因而,在主体与客体之间,进而在“实证客体”与“现实客体”之间就形成了视差的辩证法。视差辩证法通过直面这一视差,把握视差现象背后的“现实”,同时又站在视差“现实”的基础上对仍处于“视觉欺骗”阶段的观察予以批判。从这一视角看马克思对货币和剩余价值的考察也是视差辩证法的体现。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4-09 合作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摘要:在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人工智能在许多场景中已超越了传统机器的角色,展现出与工人竞争的“新劳动者”特质。由此引发了学术界关于人工智能条件下剩余价值来源问题的激烈争论。事实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工智能成为了资本控制与支配劳动的新手段。人工智能的当代应用不会消除人类劳动,而是拓展了劳动形态。剩余价值仍然只能由剩余劳动创造。在资本主义逻辑的支配下,雇佣劳动、零工劳动、产消劳动共同完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实际上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酝酿了一场持久而巨大的新危机。准确把握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受人工智能影响后的生产机制,将为未来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07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在作为专题概念被讨论的“商品”“价值”“剩余价值”范畴背后,有着诸如“意志”“承认”等法权概念作为其“操作概念”(理论的脚手架),后者构成了前者的隐蔽前提。这就要求我们反过来从法权现象和法哲学原理的角度重新审视《资本论》,而且只有从这一路径出发,才能令人信服地捍卫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才能解释清楚马克思所谈到的两次关键的无偿占有现象(人对自然力的无偿占有、资本家对工人劳动力的无偿占有)。在对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法权说明中,马克思继承与发展了黑格尔有关意志的双重规定和有关法权的双重论证,并且通过将两者统一起来,完整地揭示了无产阶级要获得自由和解放所必须遵循的道路。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06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中经历了三次思想转变,即从理性的自我意识转向人本主义逻辑、从人本主义逻辑转向生产逻辑、从生产逻辑转向资本逻辑。自1845年之后,马克思的思想并没有停留于以生产逻辑为基础的理论框架中。经过《哲学的贫困》中的历史性观念、《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的并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完成了第三次思想转变,即以资本逻辑为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逻辑。马克思的这一思想转变,形成了直面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基础,也为我们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思潮提供了理论的辨识力。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主持人语本组专题讨论围绕马克思《伦敦笔记》研究展开,系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MEGA2研究小组近期完成的最新成果。马克思完成于1850一1854年的《伦敦笔记》,呈现了他第三次经济学研究的前提性原始资料占有和思考过程。也因为这一重要文献没有译成中文,所以在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始终是一个长期空白的研究领域。在这一长期被学术界忽略的笔记文献中,马克思第一次深入到经济学理论逻辑中,从资产阶级货币和通货理论中捕捉到走向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理论的道路;面对工业生产工艺学史的复杂语境,马克思再一次锤炼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塑形和构序机制;在完整了解欧洲殖民主义在全世界的野蛮奴隶制现实的前提下,马克思确立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认知基础,等等。对马克思这一重要笔记的研究,也是我们面对《1857一1858年经济学手稿》《1861一1863年经济学手稿》甚至《资本论》等经典文献时需要作深入了解的重要思想史背景。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2-06 合作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摘要: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不能从根本上否定,否则就会否定整个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后出现两次关于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讨论,说明必须在准确理解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创新和发展。 必须明确劳动价值论的“价值”专指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是抽象劳动创造的,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而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所以不创造价值。 在商品经济中,只有生产或者提供商品和通过交换而提供有偿性服务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也才能创造商品价值,所以并不是所有服务劳动、科研劳动和管理劳动都创造价值。 私人企业主的劳动作为生产经营中必要的管理劳动,能够创造价值,作为以剥削为目的的监督活动,则不创造价值。 剩余价值、价值增殖过程和资本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范畴,在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内的其他社会形态中也可能存在,只是反映的生产关系存在本质区别。 还必须正确认识价值和剩余价值生产、实现和分配的区别和联系,三者不能混为一谈。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1-22 合作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摘要:超额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超额剩余价值的已有定义尚不够明确,学界对其来源也一直未能达成共识。本文在梳理和澄清马克思核心观点的基础上,说明了超额剩余价值的产生并不依赖于劳动复杂程度的变化,论证了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和价值转移无关,并基于上述观点重构了马克思的超额剩余价值理论。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通过变革生产方式节约个别劳动时间所获得的超过一般水平的剩余价值,其比较的基准为在社会正常剩余价值率下先进企业可以获得的剩余价值。一般地,超额剩余价值在量上等于出售价格与个别价值的差额,可以分解为出售价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和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的差额两部分,前者来自其他部门的价值转移,而后者则源于本企业劳动者的价值创造。如果个别企业的技术变革并未改变商品的社会价值,那么超额剩余价值等于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的差额,全部属于价值创造。如果个别企业在商品的社会价值已经下降的情况下凭借对新技术的垄断妨碍价格调整,那么由出售价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所构成的超额剩余价值来自于价值转移。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5-28
摘要: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和收入形式价值论是其在商品价值决定理论上的两大贡献。劳动价值论把一般无差别的社会劳动作为价值的决定因素,不仅超出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的狭隘眼界,而且由于把劳动和财富生产过程作为分析的焦点,超出了传统经济学关注流通领域的弊病。收入形式价值论则不仅关联着商品的价值,而且关联着国民财富的来源,启发了后来的生产费用价值论,又被称为“斯密教条”。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 年手稿)》中详细地批判了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的自相矛盾之处,并在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解决了斯密的矛盾,同时批判了收入形式价值论的矛盾和循环论证,并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揭示了收入的真正来源。马克思对亚当·斯密价值理论的批判和超越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