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2-08 合作期刊: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劳动精神作为一种思想意识,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坚持和认同的“对劳动的态度”“关于劳动的价值理念”及其展现出的气质风貌。情感是精神的萌芽,精神让人挣脱了自然界的束缚,构建了属人的世界。换言之,情感的存在和表达,反映了人类的主观体验和价值观,也塑造了人类独有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传统。劳动精神不仅是理性认知,也是情感倾向,其生发以劳动实践为基础,以情感为动力,遵循着情感逻辑:情境激发了劳动的意识,感受营造了劳动的审美,觉悟唤醒了劳动的解放。劳动精神中的情感是人在一定的劳动场域中产生的劳动感受,并经过反思和理解形成的稳定思想意识。由此,劳动精神也显现出了理性的、道德的、审美的情感内容。关注情感可以为弘扬劳动精神的过程增添人文关怀,提供动力、引导和参照,实现情感育人的目标,也可以体现出这一过程不是纯粹的知识学习,更重要的是让人体验人生、实现自我。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需要情感叙事,构建劳动形象;需要情感沟通,促进劳动体验;需要情感共鸣,塑造劳动价值。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1-21
摘要: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其主体都是劳动者。三种精神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可以概括为“对劳动技能的精益求精”(技精)、“对劳动道德的至善追求”(德善),以及“对劳动审美的体悟之道”(道美)。由此着眼,三种精神从各自的内涵特征看,均有技精、德善、道美的价值追求,但侧重点与具体表现有所不同。故而在道美价值追求的视域内,三种精神遵循着由劳动精神的“热爱劳动”到劳模精神的“勇于创新”,再到工匠精神的“追求卓越”之逐次提升;而在德善价值追求的视域内,三种精神则遵循着由劳动精神的“诚实劳动”到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再到劳模精神的“甘于奉献”之逐次提升。
分类: 教育学 >> 职业技术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4-08-30 合作期刊: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摘要: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首次增加了“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表述。同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因此,职业院校更需要以高度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积极推进未来产业工人工匠精神的培育。邓宏宝教授团队长期扎根职业院校,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调研,基于倡导工匠精神回归的问题导向,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査法和访谈调查法等,顶层设计了未来产业工人工匠精神培育的议题,撰写了《未来产业工人工匠精神培育路径与策略研究》一书。该书系统地梳理了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有的嬗变历程。揭示了我国产业工人工匠精神的形成机理,界定了产业工人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和行为表征。全局视域设计未来产业工人工匠精神测量与评价,谋划未来产业工人工匠精神培育的战略支撑举措,在探讨未来产业工人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的基础上,通过对两所试点院校的教育探索。进一步验证和完善了相关建议,为未来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提出了新的注解,也为增强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提供了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