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03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蕴。合作社作为农民重要的组织化形式,引导其助推农户发展绿色生产是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中国乡村振兴调查(CRRS)的数据,采用内生处理效应模型(ETEM)计量分析,发现加入合作社显著降低了小麦、玉米和稻谷三种粮食作物的亩均化肥使用量,尤其对经营规模30亩以下的小农户的化肥减量效果较大。无论是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的合作社,还是其他类型的合作社,都具有显著的化肥减量使用效应。由此,应持续支持多种类型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支持更多小农户加入合作社,进一步发挥合作社对农业绿色生产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引导农户采纳现代化的绿色生产技术。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有效实现化肥减量化施用对我国农业转变增长方式至关重要,能否实现化肥减量化施用又与农户认知不无联系。首先,从理论上分析农户认知对化肥减量化施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黑龙江垦区447户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实证检验农户认知对化肥减量化施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垦区农户存在化肥减量化施用的空间,提高农户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水平对化肥减量化施用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农户认知对化肥减量化施用的影响呈现异质性,在中高分位点上农户认知的促进作用更为有效。为尽快实现化肥减量化施用,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升农户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水平,而且要关注中高分位点上的农户认知状况,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其认知水平。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在中国化肥普遍存在过度施用的情况下,已有不少研究就如何实现化肥减量进行了探讨,但较少关注互联网对化肥施用的可能影响及潜在机制。对此,本文以“宽带中国”为农村互联网建设的准自然实验,在2010-2020年中国33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基础上运用双重差分法和事件研究法分析了互联网的化肥减量效应。结果表明:①互联网对化肥施用总量和化肥施用强度分别具有5.2%和 6.2%的抑制作用;②异质性分析表明,在西部地区和非粮食主产区,互联网的化肥减量效应更明显;③机制分析显示,减缓金融支持约束和农业机械化是两条农村互联网建设实现化肥减量的潜在机制:④运用空间杜宾双重差分模型发现,互联网不仅对本市化肥施用具有显著减量效应,对地理和经济属性邻近的城市也同样具有显著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04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小农户融入农业绿色发展主要受制于其经营目标约束与要素禀赋局限。农业分工深化及其外包服务,一方面通过迂回投资,能够有效突破小农户绿色生产面临的瓶颈;另一方面通过市场竞争和声誉激励,能够诱导服务供应商形成农业绿色生产的内生动力。以化肥减量为例的实证研究表明:第一,外包服务能够显著促进农户化肥减量;第二,相较于规模户,外包服务对小农户实施化肥减量的促进效应更强;第三,伴随连片规模的扩张,采纳外包服务的化肥减量效应也显著增强。由此强调应倡导农业横向分工,鼓励小农户开展专业化连片种植,为外包服务积累充分规模的市场容量;同时深化农业纵向分工,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发展服务规模经营,以外包服务市场的繁荣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市场化。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9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现有政策希望通过促进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育和发展来推进化肥减量施用,但是其效果仍然受到质疑。基于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并不必然带来化肥减量效应,而主要决定于其匹配的服务对象:当服务的经营主体为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时,匹配效应才能达到更优,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能有效地起到化肥减量的效果。研究也表明,在达成化肥减量目标上,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在协同作用。因而,中国农业的减量化有必要关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的“匹配性发展”。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14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是我国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而农户层面的积极响应至关重要。基于海南省 511 户芒果种植户实地调查数据,利用二元 Logit 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社会网络、从众心理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意愿悖离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从众心理、社会网络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意愿悖离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从众心理越强、社会网络越丰富的农户,其绿色生产行为意愿悖离的可能性就越小。社会网络在从众心理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意愿悖离的影响中起到了强化作用,即社会网络丰富度的提高,从众心理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意愿悖离的负向影响会得到加强。因此,应当强化和提高农村的社会网络建设,搭建农户间相互交流沟通的互助平台;积极发展标杆农户,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尽可能带动周围农户进行绿色生产;因人而异,依据农户个体的不同,实施差异化的农业绿色生产推广政策。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13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地理标志品牌建设可以有效传递农产品市场信息,激励农户绿色生产行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利用湖北省优质水稻生产区的1193份农户微观调查数据,以单位面积化肥和农药使用量为例,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评估了农户地理标志品牌参与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并利用中介模型揭示其影响路径。结果发现:(1)影响农户地理标志品牌参与的因素主要有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生产规模、耕地质量、生产组织形式、稻谷价格、农药残留检测等;(2)农户参与地理标志品牌减少水稻化肥使用量 16.29~16.90 千克/亩,减少农药使用量17.64~18.19 克/亩。(3)地理标志品牌参与主要通过品牌溢价和品牌维护两条路径影响农户当下和未来的市场收益,继而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因此,建议建设更多的绿色地理标志品牌,协同推进农产品品牌化和化肥农药减量化目标,积极提升农户地理标志品牌维护意识,完善绿色农产品溢价市场机制,实现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