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1-03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政策性担保机制通过发挥“第三方”抵押品替代功能有效缓解了“三农”融资困局。然而,“担保支农”是否必然扶持了政策期待的目标对象仍然存疑。使用内蒙古3市370个获得政策性担保贷款的农牧户数据,基于信息甄别视角检验了政策性担保机制对不同属性特征农业经营主体信贷可得的差异性作用。研究发现,政策性担保机制的投放逻辑为“政治精英俘获、反担保品优先”,这偏离了担保支农“扶持高成长性主体、弱化抵押担保”的政策初衷,该结论在考虑可能的内生性问题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偏向“政治精英”的投放策略更容易导致道德风险;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政府干预程度高、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程度低的地区,政策性担保机制增加“政治精英”、反担保品特征农业经营主体信贷可得性的作用更加明显。据此,从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成长优先、避险前置、产业化布局、数字赋能等层面提出实现农业信贷担保体系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