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1-02 合作期刊: 《国际新闻界》
摘要:本文以延安社会生态为背景,详细解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工业化历程,以及由此产生赵占魁及其“赵运”的现实土壤,并阐释了延安罢工事件错误诉求的症结,进而深刻揭示了穆青典型人物发现与报道的“暗靶”逻辑及其辩证唯物论的哲学基础。这一独特而创新的观点,对我们提升典型人物发现与报道的规律性认识,有所启发,有所帮助,更有所增益。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翻译 发布时间: 2024-08-08
摘要:论文借助唯物辩证法观点,结合译界的翻译原则、翻译观点和具体翻译实践,从科学与艺术的辩证统一、直译与意译的辩证统一和归化与异化的辩证统一三方面进行了分析讨论,期望能够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09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资本论》的伟大绝不仅仅在于其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逻辑,更在于它蕴含了未来的社会建设逻辑。如果说《资本论》既属于一部哲学著作又属于一部经济学著作,那是因为《资本论》既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又阐明了资本主义如何灭亡。《资本论》的这一写作特性表明,《资本论》还应该属于社会哲学著作的范畴。因为《资本论》所阐释的不仅是一种具有批判性质的学说,而且还是一种蕴含着以建构社会良性运行机制为己任的学说,即《资本论》批判资本主义体制不是最终目标,构筑共产主义体制才是它的终极追求。按照社会哲学的学科原则理解,《资本论》中的资本逻辑批判不只是包含抽象性质的宏大叙事式的社会批判,而且还包含有社会实践中存在着有比资本主义体制更为合理的社会形式的思想意蕴,而表征这一思想意蕴的社会哲学理论的基本原则,就应该被称为马克思的社会建设逻辑。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1-21 合作期刊: 《学习与实践》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阐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内容时指出,要“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深入理解这五个重大关系的内涵,在于运用哲学视角的辩证法处理好经济和社会的关系,运用政治经济学的辩证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运用“现实的人”的辩证法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运用动态平衡的辩证法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运用行稳致远的辩证法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全系统都内蕴了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五个重大关系,五个重大关系的观念内核也贯穿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是指导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方法论法宝。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4-01
摘要:长期以来,学界普遍将马克思向未来食堂开出的调味单理解为《资本论》中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并试图对其进行证实或证伪。然而根据文本语境,可以发现调味单并非是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而是《资本论》应用的方法即唯物辩证法。从认识层面来看,唯物辩证法认识未来的过程包含三个阶段,分别是揭示现代生产方式的特殊经济规律、探究过往生产方式变革的历史界限和对未来世界作出科学论断。从实践层面来看,唯物辩证法在变革现实世界的同时也在创造未来世界,社会革命运动的本质是以变革物质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历史实践活动。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思“未来食堂调味单”的重要意义对认清时代发展趋势和抓住重大历史机遇具有理论指引作用。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两个结合”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根本的思维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精神在新时代的展现。“两个结合”及其提出和内在关系的展开,不仅贯彻了历史唯物论的精髓,更体现了对唯物辩证法的自觉运用。为更好地运用“两个结合”这一思维方法,有必要将蕴含其中的唯物辩证法精神贯彻到底: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促进思想解放;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阐释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指引,促进“第二个结合”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1
摘要:本文首先对《老子》涉及军事的第三十、三十一、六十八、六十九这四个章节的文本文字从义理上作了必要的考辨,吸收了古代王弼注和近现代学者如朱谦之、高明、陈鼓应和楼宇烈等人的研究成果,但对某些成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此基础上,然后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的理论框架对老子的军事辩证法思想进行了疏理分析,由此得出以下结论:第三十章是从辩证法的量变引起质变(“物壮则老”)的观点来说明战争的限度,老子的“果而已”就相当于唯物辩证法的“度”的概念;第三十一章是要求人们从辩证法的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对待战争,体现了老子“反战”的一贯思想;如果说前面两章体现了老子的战略思想,那么第六十七、六十八章则表明了老子的战术观,这两章都要求人们运用否定之否定的思想来赢得战争。本文给出了每一章的白话译文,本文想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老子的军事思想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质量互变和对立统一的思想,同样也包含了丰富的否定之否定的思想。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7-08
摘要:当前,学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何运用唯物辩证法指导实践,以及在方法上怎样体现唯物辩证法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探讨,其研究视角集中体现在整体性、分领域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是,部分研究存在研究范式教条化,研究内容缺乏学理性、系统性,陷于“从文本到文本”的研究惯性,脱离现实问题。目前及未来推进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唯物辩证法意蕴的研究,并构建一个系统完备、开放发展的唯物辩证法体系,应当注重以下两点:一是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结构和特征;二是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范式和注重系统性、整体性的研究方法。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7-08
摘要:“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总结和治国理政方略,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时代课题。要深入把握“两个结合”的思想意蕴,有必要从学理层面对其进行深层次研究。“两个结合”蕴含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意蕴。回望历史,“两个结合”从“结合”主张到“结合”原则再到“两个结合”理论样式,实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辩证统一,实现了“两个结合”内涵的形式稳定与内蕴发展的辩证统一。着眼当下,“两个结合”在实践中遵循“六个必须坚持”,坚持问题导向与系统观念、人民至上与守正创新、胸怀天下与自信自立的辩证统一,保障了“两个结合”的有效性,科学性。探究“两个结合”的唯物辩证法意蕴,有助于从学理层面把握“两个结合”的思想意蕴和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