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化与企业创新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作为要素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组织形式,城市空间结构合理与否关系到各类创新要素能否在城市中有效组织、配置和利用,因而也势必会对企业的创新行为产生深刻影响。文章以中国土地市场网每宗交易土地的地理信息和容积率数据测算中国各城市的空间结构,探讨了城市空间结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会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和空间技术外溢效应推动企业创新,该结果在考虑样本极端值、变换指标测度方法和控制内生性问题后依然较为稳健。进一步研究发现,商服用地和住宅用地空间配置带来的城市空间结构变化有助于促进企业创新,但工矿用地和公共用地配置导致的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并未对企业创新产生明显影响;地方政府经济增长竞争导致的过度干预行为弱化了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企业创新效应;单中心和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均有助于推进企业创新。

  • 城市大型商业综合体空间特征提取及建成环境分析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工程 发布时间: 2024-10-04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为充分发挥城市大型商业综合体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引导作用,促进城市空间的复合利用,对大型商业综合体的空间特征及建成环境进行系统分析。综合考虑业态组合及业态结构、建筑规模3项重要因素,对大型商业综合体进行空间识别与分类,分析其空间特征。考虑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停车需求,提出“5D+P”建成环境表征体系,基于因子分析对其建成环境进行分析。以昆明市为研究区域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共识别出22个大型商业综合体,分为“餐饮—工作”主导型、餐饮主导型和工作主导型3类;(2)商业综合体大多集聚于市中心,并逐渐由官渡区向五华区和呈贡区扩张;(3)不同类型综合体对建成环境要素的偏好存在差异。由此,提出3条针对性建议:(1)科学建立商业综合体的识别分类机制;(2)扩大商业综合体主要集聚区的辐射范围并加大集聚规模;(3)在规划建设和提升改造过程中考虑不同类型商业综合体的建成环境偏好。

  • 基于功能协调的城市“三生”空间优化研究述评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06 合作期刊: 《城市学刊》

    摘要:城市“三生”空间优化强调从生产、生活、生态不同功能空间协调的角度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与布局,推动城市的内涵集约式建设,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优化目标。从功能协调角度出发,系统梳理城市“三生”空间优化的既有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城市不同功能空间两两协调优化的研究较为丰富,主要包括城市生态空间与其他功能空间的协调优化、城市居住与就业空间的协调优化、城市居住与服务空间的协调优化、城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的协调优化4个维度;关于城市“三生”功能空间协调优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非常有限,但是国土“三生”空间优化的评价分析较为丰富,能够为城市“三生”空间优化研究提供借鉴。未来应该在借鉴城市具体功能空间两两协调优化、国土“三生”空间优化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城市“三生”空间优化研究。

  • “形态一功能”视角下益阳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识别与演变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05 合作期刊: 《城市学刊》

    摘要:揭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及演变特征是指导城市布局的基本依据,如何准确刻画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从“形态一功能”视角出发,借助多源地理数据,探究益阳市中心城区内部空间结构及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益阳中心城区主要路网呈“两横三纵”结构,以金山路和桃花仑路沿线为功能核心向边缘拓展形成居住生活圈层和工业物流圈层,城市功能空间呈现出变形的同心圆结构;2021年城市路网结构完善为“三横五纵”,功能重心往东南方向偏移约1000m,形成“长春镇一赫山街道一沧水铺镇一衡龙桥镇”功能联系廊道,城市功能空间呈现出老城区、东部园区、高铁新区“一主两副”的多中心结构雏形。

  • 数字基础设施与中国城市的空间重构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8-05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数字技术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而数字经济带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更离不开数字基础设施的支撑。文章从宏观视角出发,基于中国26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2—2020年的样本数据,从中心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梯度和多中心指数维度探讨了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对城市空间结构动态变化、不同行业企业选址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数字基础设施的改善推动了中心城区人口密集程度的上升。这表现为CBD附近人口的密集化,同时人口密度随距离递减的速度加快,表明数字基础设施的扩展为城市中心带来更强的内聚动力,使得该区域更加紧凑。②尽管核心区域更为紧凑,但城市也在向多中心化方向发展,呈现出新兴次级中心的形成与扩散。③地铁作为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分散,但这并未根本改变人口向城市中心的整体聚集倾向。城市应当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政策,缓解中心区域压力,带动城市各区域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