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 本文以中国早期博物馆的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比较调查法与个案研究法作为最主要的研究方法,考察博物馆学理化演绎、体系化建构和区域化拓展的过程。关注早期由沿海、西北、西南向国立博物馆演变的历程,从收藏理念、组织制度、文化传播和研究成果等诸多方面进行考察,特别是伴随着考古学、民族学和人类学等新兴学科的出现,其在研究方法、研究路径和研究视野中的转换。文章以国立、省立和高校中具有代表性博物馆机构为研究对象,以解放区、国统区和沦陷区等代表为主要研究区域,着重于“国立故宫博物院”“国立中央博物院”为代表的个案机构为观察对象,发现在抗战的时代语境中,本土的博物馆不仅承担着“古物南迁”的责任,也开启了学术考察、民众知识普及和临时展览策划等诸多工作,与“博物学”相关的研究者、考察者和工作者,发生了特殊政治吁求的学术转型。本文认为博物馆的演变历程,侧面折射出学界对本土文物流失、区域文化漠视和殖民文化冲击的警惕。本土博物馆的建设,呈现出学科萌发、民众知识普及、国家民族思考,进而发展为“统一全国抗战”宣传阵地的趋势。这是学界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民族总动员的意识自觉,也是从抗战文化到文化抗战的积极探索,逐渐孕育出了具有平民主义、多元主义倾向的馆藏、展陈和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