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2-23 合作期刊: 《齐鲁学刊》
摘要:当我们将“恻隐之心”置于孟子生活时代的公共伦理观念之下,那么以“怜悯”“同情”等来分析和解释它就显得不足了。人必然生活在特定的伦理关系中,在以“亲亲”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伦理秩序中,一个人的自然情感先于他的道德情感,缺乏自然情感支持的道德情感不是真正的道德情感。这也使得对陌生人的“恻隐之心”是一种不同于亲人之间的爱欲和责任的情感,它意味着我能够对一个陌生人的处境和遭遇产生同情和怜悯。与爱欲和责任的双向性不同,对陌生人的“恻隐之心”完全是由自我单方面建立起来的伦理关联,它具有行动力量——我应该为那个人的不幸遭遇做点什么,并且只要我愿意就一定能做得到,行动一旦做出就能真正改善那个人的处境。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7-18 合作期刊: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摘要:“心统性情”之提出,是朱子为了配合经典之诠释,以便贯通自己体系中“性发为情”一说。盖孟子原意是以恻隐羞恶等为心,而朱子视之为情,又《中庸》则言情绪之喜怒哀乐之发。为统一这些经书,朱子遂藉张子“心统性情”一词,来联系心与情,将孟子的恻隐羞恶等亦视为情,如此,则既能顺于孟子原文,亦能疏通自己的《四书》体系。“心统性情”之“统”字,并非“主宰”之意,而是意味着“整合”。心只是虚灵知觉,其背后之性理才是本体与根源。朱子终归为理学而非心学。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对于“仁”之蕴含的一个经典界定,在宋 儒,它与“天地之心”密切关联。“仁”具有公天下的普遍品格。“克己复礼” 既以克除己私为前提,去私复公也就是复礼为仁。这既是自我的意志努力,同 时也是基于“复”之气化运行的天人的互动,其中体现的,是推动人由此去努 力的天道一阳复生的必然趋力。天地之心落实于人即是恻隐之心。克己修身 的主动性呼应“生生”的必然性。理学家要求恰当处理仁与爱的关系及性情 体用之辨。“全体大用”即静中有动,由用见体。仁体不可以名言,学者须于 即物践履中体验。“三达德”的修身行道,根本上已集中到克欲存理和好学、 力行、知耻的“为仁”实践,目标则在仁心的全体性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