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主流治理:风险挑战、逻辑机理与治理路径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5-04-03

    摘要:互联网作为一种革命性力量,正改变着整个人类社会物质和精神生产方式、资源配置方式和社会治理模式。网络虚拟空间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战场和最前沿,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重要场域。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是关涉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政权安全的“最大变量”。当前国家意识形态建设面临外部、内部和网络环境三个层面交织与挑战,使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诸多风险与挑战。深刻把握和遵循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从战略规划、技术创新、策略运营、理念创新、团队构建和制度创新等层面制定科学、有效具体对策,形成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强大合力。

  • 青少年群体“微迷信”行为蔓延态势研究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2-25

    摘要:青少年 “微迷信” 行为主要表现为烧香祈福流行、 校园迷信盛行、 网络占卜现象、 外来迷信传播与迷信消费火热。 “微迷信” 侵蚀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并且存在意识形态领域风险, 助长社会不良风气、 威胁社会秩序。 发展困境引发的焦虑、 狭隘价值理念的泛滥、 资本商业炒作的助推以及反迷信教育的淡化是导致青少年 “微迷信” 行为呈蔓延态势的主要原因。 对此, 需要从青少年的现实困境、 媒体监督审查机制、文化娱乐市场风气与青年反迷信教育等方面对症下药, 遏制 “微迷信”现象蔓延, 协助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 网络意见领袖助推下的历史虚无主义渗透:成因分析、内在机制及应对之道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12-12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在各界的批驳声中似乎已经偃旗息鼓,但其传播动向发生了由现实向虚拟、由显性向隐性的转变。历史虚无主义以新型网络技术构建的智能媒体平台为渗透环境,以网络意见领袖的助推为渗透渠道,凭借花式伪装渗入不同的网民群体,荼害民众的历史认知。这使人难以觉知,疏于提防,因此其危害性更胜以往,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故有必要在剖析成因与进路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论及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与网络意见领袖合流的原因,舆论热点与现实利益相勾连为其渗透提供了耦合契机,网络技术监管层面的缺失、网络主体价值引领的缺乏进一步助长了渗透行为,网络意见领袖道德匮乏和素养局限导致的失范行径则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催化剂”的作用。在实践进路上,网络意见领袖主要凭借其在话语引导力、话语解释力以及话语影响力等方面的优势,助推历史虚无主义跨层向外扩散、歪曲历史事实以及诱发意识形态风险。对此,应当通过揭批错误思潮的谬论与宣传主流文化的观念铸牢民众的思想基础,通过培育复合型的意见领袖人才与组建主流的意见领袖队伍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通过培育网民的媒介素养与加强网络平台的监治清理网络空间,综合施策应对“合流”乱象,还网络空间一片天朗气清。

  • 数字时代高校风险及系统应对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10-17

    摘要: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系统性防范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是维护总体国家安全的应有之义。数字时代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潜在风险主要表现在:网络“拟态环境”消解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渠道的权威性,网络“泛娱乐化”现象降低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信息茧房”堵塞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路径,“信息失序”削弱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效度等方面。对此,高校应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增强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治理水平、依法治理网络空间等方面系统提升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防范化解能力。

  • 国家安全视角下美国智库对华意识形态研究评析及启示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发布时间: 2024-11-05

    摘要: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是新时代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百年变局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任务依然艰巨。美国智库是影响美国政府决策的重要力量,从国家安全视角探讨美国智库对华意识形态认知及研究动向,有助于准确研判美国对华意识形态输出的主要动向和战略决策走向。“政-智旋转门”机制作用下美国智库涉华意识形态研究已经并将继续影响美国政府对华决策、国际社会对华认知和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并呈现出负面认知为主、研究数量激增、研究议题多元化等趋势特征。为此,我国应积极构建中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加强智库对外传播能力建设,促进研究成果国际推广;推进意识形态安全风险评估,形成前瞻性的应对策略;强化智库意识形态治理参与,建立政智良性互动机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竞争主动权,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 ChatGPT对美国两党和中美两国的政治偏见及意识形态风险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2-08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本研究运用角色扮演提示技术,检验ChatGPT对特定政治团体是 否存在政治偏见。结果表明:声称客观中立的ChatGPT模型对美国两党及中美两国的意识形态存在偏见,且该偏见具有跨语言稳定性。这些偏见是系统的而非个别现象,涉及自由、民主、人权等现代政治理念以及对现实政治运作的评价。ChatGPT加重而不是消弭了人类社会的价值分歧和文化冲突,成为输出美式自由主义叙事话语的意识形态机器。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特殊信息越级分发机制,可能释放出人为制造对立的不稳定力量,冲击国家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威;类人化的传播使意识形态个性定制成为可能,从而干扰社会舆论的正常进程。因此,必须剥离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资本主义属性,使中国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占据主导位置,同时强化人工智能引发的意识形态安全治理领域的国际合作,避免让人类科技变革的产物异化为加剧人类社会分裂和对抗的工具。

  • 信息传播全过程的人工智能意识形态风险分析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5-01-08 合作期刊: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摘要:进入新时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与互联网融合,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带来的意识形态风险也对信息传播的各个环节产生影响。以深度伪造、推荐算法、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等三类意识形态风险多发高发的技术为例,结合5W传播理论,从传播主体的身份特性、传播内容的信息构成、传播载体的形式特征、传播对象的受众特点和传播结果的成效评估五个方面对该影响展开分析。研究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具有传播主体渗透渠道隐匿、追踪溯源困难,传播内容虚实结合、难辨真伪,传播载体多样化、监管难,传播对象遍布网络空间,传播结果具有危害性大等特点。亟须建立制度保障、加强技术对抗、强化平台管理、传播主流价值,才能准确把握信息传播各环节的风险隐患,切实提高意识形态风险处置能力。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重要论述的实践要义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2-26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程度加深加快,我国面临的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日益明显,防范化解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角度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高度对维护和巩固意识形态安全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和新策略。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安全重要论述精神的角度来看,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将国家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能够巩固意识形态安全的政治基础。推动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意识形态安全基础性保障作用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意识形态安全维护性作用,能够夯实意识形态安全的经济基础。注重社会矛盾的有效解决,积极回应社会利益诉求,推动社会稳定发展,能够厚植意识形态安全的社会基础。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能够筑牢意识形态安全的民心基础。统筹国内大局与国际大局,讲好中国故事和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与世界人民一道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够营造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国际环境。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安全重要论述的实践要义,对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引和实践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