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5-01-05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在中国抽象艺术大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新世纪初,随着改革开放后留学西方的一批艺术学子学成归国,中国的抽象艺术走向成熟。然而,在学术界抽象艺术进入中国始终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本土文化对抽象艺术的排斥和同化,在普适性与民族性之间,中国抽象艺术家的作品的评价标准究竟为何?二是在抽象表现主义和极简主义之后,抽象艺术何为?此次,邀请了8位在80年代留学、生活在欧美艺术家,同时见证了近30年中国抽象艺术的发展历史,来共同探讨世界抽象艺术新发展。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1933年底,康定斯基流亡到巴黎。虽然他因先锋的抽象创作已在德国名声大噪,但巴黎艺术圈对他的到来并未展现热情。康定斯基一方面继续投身到构建独特抽象语言的探索中,另一方面在艺术界不同类型的“中介机制”作用下传播自己的作品与理念,以期获得“艺术之都”巴黎的认可。在他人生的最后阶段,通过与画廊及美术馆、艺术书刊、艺术家团体等文化经济主体的交织与互动,他的个人品牌在巴黎逐渐成形。本文将以实证方法,围绕康定斯基作品与理论的传播活动展开研究,期望对康定斯基艺术价值的问题给出事实性解读。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作为中国当代抽象艺术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孟禄丁的艺术之路一直行走在抽象艺术的“语言纯化”与东方文化的“身份认同”二者的巨大张力之中。所有迹象表明,孟禄丁呈现了抽象艺术在身份认同和文化记忆上从“逃离”到“回归”、再到“重构”的三部曲。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从“文化身份”的逃离到“文化记忆”的回归,抽象艺术在孟禄丁这里不再是创作手法与策略的简单运用和调整,而是为中国抽象艺术乃至全世界的人们“生产出回忆”也“生产出希望”。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孟禄丁在中国艺术界多以“纯化语言”和抽象艺术“离身美学”的代言人形象出场。事实上,孟禄丁抽象艺术的话语方式是“具身的”(embodied)而非“离身的”(disembodied)。从当代认知美学角度看,孟禄丁抽象艺术具有三重知觉维度:“人机交互”而非“机械设定”、“文脉嵌入”而非“情境抽离”、“媒介延展”而非“材料固化”。也就是说,孟禄丁艺术经历了从“离身美学”到“审美具身化”的知觉转向,“抽象艺术具身化”才是其抽象艺术的核心理念与知觉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