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5-04-25
摘要:日本书法始终与中国书法保持着紧密的联系。通过数代日本书法家群体的不懈努力,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书法艺术,并且孕育出众多复杂的流派,其中,“明清调”书派被视为这些流派中举足轻重的一支。以王铎为代表的明清书家群体引起了现代日本书家的广泛关注,并多次亮相展览及出版物等,对日本书家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甚至出现了“后王胜前王”的论断。随着中日书法交流的深入,“明清调”书风对我国书法发展的影响成为一种值得我们探讨的文化反哺现象。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邯郸学院学报》
摘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加强五育融合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从美术学科的特点出发,阐述了初中美术教学五育融合的理论依据。然后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在常规美术课、跨学科教学和项目式教学中加强五育融合的方法和策略。最后分析了五育融合对初中美术教师在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5-04-22
摘要:段建珺,中国剪纸(和林格尔剪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当代中国剪纸艺坛一颗耀眼的星辰。冯骥才先生赞誉其为“中国当代剪纸新生代剪纸艺术的代表人物”。经历数十年的传承实践与不懈探索,段建珺的剪纸艺术业已形成鲜明且成熟的美学特征,其“草原大写意”剪纸在剪纸艺术界独树一帜,开创出了独属于他的瑰丽多姿的剪纸艺术世界,也为当代中国剪纸艺术贡献了一种珍贵的表现形态。因此,对其剪纸创作进行分析研究成为必要。段建珺的“草原大写意”剪纸究竟魅力何在?本文将从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甘肃社会科学》
摘要:杨守敬是清末民初重要的书法理论家、历史地理学家、藏书家和金石书法家,一生著作甚彩,其中书法理论著作《学书迩言》《激素飞清阁评碑记》《激素飞清阁评帖记》是他“碑帖并重”书学思想的重要体现。清代碑学发展以阮元《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为开端,包世臣《艺舟双辑》进一步推广使碑学思想得到社会广泛响应,康有为《广艺舟双样》为碑学理论的集大成之作。杨守敬作为阮元、包世臣思想的追随者,将碑学理论进一步深化,这些观念成为清代倡导碑学的重要一环,为康氏《广艺舟双样》提供良好的理论借鉴,也为此书在日本的兴盛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此文从杨守敬对历代碑帖的品评观来阐述其“碑帖并重”的书学思想及其书法史价值。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作为中国绘画品评体系中的最高品第,“逸品”通常指简约率真、自然不拘、高绝超俗的艺术品质、创作风格与品评标准。身处不同文化环境下的国内外学者通过美学、艺术理论与艺术史的研究角度对中国绘画领域内“逸品”概念的理论渊源、价值取向与创作实践层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国内学者注重“逸品”概念界定与演变历程,并强调“逸品”概念从心的精神特征。国外学者趋向于从艺术风格的层面阐释“逸品”,并由此逐步将“逸品”概念引入中国古代绘画发展史以及日本艺术史之中,由于国内外研究对“逸品”概念从心与运笔特征的侧重不同,对双方成果进行互鉴研究有助于从理论与创作层面进一步丰富对“逸品”概念的阐释;也有助于拓展有关“逸品”概念实践范围的认知,促进“逸品”概念在世界文化语境下的形象化与可阐释性。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李格尔在《荷兰团体肖像画》中认为,团体肖像画是荷兰艺术意志的集中体现,他使用了“意志、 情感和注意”“内部一致性”“外部一致性”等几个概念来阐明这一主题。团体肖像画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 问题的动态发展过程,其目标是对注意的描绘,并与画外的观者建立起联系。在其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最 成熟的戏剧—小说时期,伦勃朗就是运用戏剧性元素将团体肖像画推至顶峰的荷兰艺术意志的最佳代言人。 通过《杜普教授的解剖课》《夜巡》《布商行会的样品检验师》这三幅作品,伦勃朗实现了荷兰艺术意志的最 高理想:在时间与空间中统一内部一致性与外部一致性。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5-03-13
摘要:姜夔是南宋多才多艺的布衣文人,其书学主要有创作、鉴定、理论三个方面,尤其是《续书谱》,是南宋书论经典之一。不过,姜夔书学的经典地位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学界多从文本内部着眼,而就历史方面则关注不足。关于姜夔书学在南宋的经典化建构,从姜夔《自叙》到南宋末,有13种文献有论及,大体分为三个阶段,跨度近90年。这说明姜书学在南宋中后期不断扩大延伸,形成了累积性的学术效果,并对后世具有了奠基性的意义。通过对姜夔书学在南宋经典化进程的考察辨析,不仅有助于较为全面地展现姜夔书学的丰富形象,也能增进学界对姜夔书学早期影响的整体认识,总结其书学经典化建构的经验启示。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新闻学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5-03-13
摘要:【摘要】延安木刻具有深厚的革命传统、强烈的抗战救国使命和“前线”意识。全面抗战爆发后,其作为革命的武器,以独特的媒介特性在前线发挥着动员民众的功能。《新华日报》(华北版)作为“华北抗战的向导”,亦是前线木刻的重要阵地,其刊载的木刻以视觉化图像叙事完成对民族革命精神的情感表达,发挥情感动员的功能;并通过历史与文本的互文性叙事,实现多维语境中木刻意义的再生产,强化动员的社会效果。由此以文字为代表的“想象的共同体”转向以图像为代表的“可见的共同体”,这体现了木刻抗战动员的革命化、视觉化和情感化内在逻辑。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5-02-27 合作期刊: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摘要:傅抱石的山水画具有深厚的美学底蕴。他在继承传统山水画美学精神的基础上,又将传统笔墨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新山水画图式。他注重追求诗画合一的艺术境界,着眼于山水中的诗意呈现,讲究诗意与韵律的有机交融,从而建构了别开生面的诗性空间。在此基础上,傅抱石的山水画又通过变化多端的笔墨技法、诗意的构图布局与深远空灵的意境,完成了其山水画艺术的新变。这对传承传统美学精神、启示与引领现代艺术、增进国际艺术交流和文化互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5-02-22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广州美术学院图像与历史高等研究院院长尹吉男在访谈中,回顾了西方以了解“世界”文明为目的开启的汉学研究到以绘画史为中心的中国美术史研究的过程。尹吉男在总结各个国家、地区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基本特点和变化的基础上,强调知识生产环境的重要性,指出了海外美术史家缺乏现场感、知识生产条件不充分、中国美术史框架不完善等问题。他认为中国美术史的研究都应该从问题出发,注意文献使用和知识生成的合法性、研究方法的适用性。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5-02-22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紧密相关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在如今的全球化语境下,我们为什么还要专题讨论“海外”中国美术史研究?论文提出,应该从全球性的中国美术史学术共同体的角度来考虑海外研究的意义。第二个问题是如何走向全球性的学术共同体?论文认为通过系统性的学术史反思,或许可以为这一全球性学术共同体打造新的知识基础。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作为中国当代抽象艺术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孟禄丁的艺术之路一直行走在抽象艺术的“语言纯化”与东方文化的“身份认同”二者的巨大张力之中。所有迹象表明,孟禄丁呈现了抽象艺术在身份认同和文化记忆上从“逃离”到“回归”、再到“重构”的三部曲。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从“文化身份”的逃离到“文化记忆”的回归,抽象艺术在孟禄丁这里不再是创作手法与策略的简单运用和调整,而是为中国抽象艺术乃至全世界的人们“生产出回忆”也“生产出希望”。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 杜尚的“现成品”是 20 世纪艺术史上的决定性事件,《泉》是他最为著名的“现成品”。“现成品”《泉》不只是“物”及思想,还包括它的发生史,影响与启示,以及杜尚本人。《泉》的影响力无所不在,并与杜尚的其他现成品一道挑战了我们过去视为当然的一切,更改了艺术史的进程,预示了未来可能的道路。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 1865 年,马奈在马德里的普拉多美术馆看到委拉斯开兹名作《伊索》和《迈尼普斯》,大为震撼。受这对“哲人”启发,马奈愈加坚定了自己的艺术抱负——将艺术的历史传统与当代生活紧密结合。回到巴黎,马奈一鼓作气画成“三哲”,加上之前的一幅《饮苦艾酒的人》,凑成一组,卖给了艺术经销商。这些真人大小的作品描绘的都是 19 世纪中叶巴黎市民眼中衣冠不整的边缘人或乞丐。马奈借用了委拉斯开兹的形式,并将其改编成了现代版本的“哲人”。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 安格尔是一位恰逢现代美术革命前夜的新古典主义画家,因应时代变化,在与同时代的德拉克洛瓦的竞争中,创造和发展了一种蕴含浪漫主义内质的新古典主义绘画。他崇尚线条,注重严谨的构图,以古典浮雕的观念抑制深度空间表达,突出平面性,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绘画的触觉之美;他以拉斐尔、普桑为楷模,同时,也融入希腊古风、哥特式和样式主义因素。 在色彩方面,他注重冷暖色调对比,继承和发展北方绘画传统中的对于事物外表肌理和细节的高度逼真的刻画之美。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近现代中国的民族—国家叙事,既是政治浪潮,又是文化浪潮。滕固是现代美术史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他从美术史分期、风格学转化、士大夫画发展三个层面,叙述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史。他是从美术史理论层面,探寻民族—国家叙事的先驱者。首先,本文通过文献梳理,指出滕固对中国美术史作了三种分期,前两种政治性表达强烈,概念的使用时见生硬,第三种对古代艺术风格进行全程描述,婉转揭示中国风格有独立、发展、圆满等阶段,这种温和叙事在其后的著述中被延续。其次,通过概念的分析与比较,可知滕固最早引入欧洲的风格学,将之看作新史学和齐平欧洲的学术方法。他将国家形象、民族风格、写实发展、对外开放观念融入其中,转化了沃尔夫林的视觉形式分析。其所作唐宋绘画史和整理国故追求的客观性比较接近,但未脱离形式分析的某些规范。其风格学兼顾中国的文献学传统,处在中西范式之间、学术与政治之间。再次,滕固将士大夫分成“高蹈型式”“馆阁型式”,肯定士大夫画理论,归纳士大夫画有四个阶梯,承认士大夫乃民族文化的曾经参与者。他兼及南北宗理论、风格学、社会学,并没有将士大夫画上升到政治批判。他从写实递进和社会学层面分析唐宋绘画,指出唐宋山水画是士大夫对自然的征服史,是士大夫的社会发展史。士大夫及其绘画,由此成为民族—国家构建的历史见证。滕固不将历史与现实混同,对历史和士大夫有同情式理解,其民族—国家叙事甚显文化自觉。他没有用政治规划学术,没有激进地反传统,同时也较好地借鉴了欧洲的风格学研究,将之与中国的当前文化与学术构建相联系。滕固的学术经历及其转向,见证了一个五四青年从政治呼喊走向学术考量的转变,见证了文化层面的民族—国家叙事具有更长久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