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10-08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对思政课如何发展做出了最新的重要部署,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思政课发展做出了最新的总体要求,对于全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进一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实现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应重点从内容维度、教学维度和实践维度三方面进行突破。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摘要: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的主渠道,肩负着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的重大使命,事实上,思政课建设史就是一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史。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的这一经典论断充分反映了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的核心要义。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是“道”与“理”相统一的过程。为此,要在新时代思政课建设中持续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时,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中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中提升思政课教师“看家本领”。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八个相统一”的重要论述。这“八个相统一”绝不是一般的教学工作要求,而是建立在科学把握教书育人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深刻总结、提炼、升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经验基础上获得的规律性认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体论、认识论、矛盾论、实践论、精髓论、交往论、创新论、环境论的时代表征,为更好体悟和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会计学 发布时间: 2024-05-23 合作期刊: 《审计研究》
摘要: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国家审计必须结合“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到“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发挥审计在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到“发挥审计在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中的独特作用”把握新时代审计监督职责定位,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如臂使指、如影随形、如雷贯耳”把握新时代审计工作使命任务,通过坚持党的领导、立足经济监督、发挥独特作用,切实增强审计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从监督内容向绩效效益转变、监督层次向宏观管理转变、监督方式向数字化转变、监督时间向均分前中后转变、监督主体向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并重转变、监督体系向联合监督转变等方面推进审计事业改革发展。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1-09 合作期刊: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摘要:“实然”和“应然”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实然”“应然”的转化构成了教学改革的底层逻辑。在时代的诉求下、政策的引领下、技术的赋能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向“应然”方向不断演进,因此,需要抓住“实然”中主要矛盾,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体系,提升课堂凝聚力;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升课堂吸引力;丰富教学表达形式,提升课堂感染力;强化数字技术运用,提升课堂表现力,推动“实然”向“应然”迈进,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际贸易学 发布时间: 2024-09-23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的发展成为国际竞争力的主要体现之一,同时是提高国际经济实力的重要手段。我国外贸经济一直持续健康发展,并以大国的形象积极推动国际贸易和平发展,不断深化国际合作,推进贸易自由化与便利化,是国际贸易持续健康和平发展的一大助力。安徽省作为中国重要省份,积极发展国际贸易,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创新产业产品,扩大国际贸易规模,推动省内产业“外向型”发展,提高安徽省国际市场影响力,侧面提升中国在国际市场的地位。本文通过对安徽省2013年以来的国际贸易进行研究,分析安徽省经济发展的环境优势以及安徽省为推动国际贸易发展而推行的各种政策,展现安徽省国际贸易发展历程和安徽省产业的改革创新。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摘要:教育家精神的时代背景是“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应用型高校的教育家精神既有教育家精神的一般内涵,也有与应用型高校实际情况相符的特殊内涵。在弘扬教育家精神时,应用型高校教师在教学方面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在科研方面特别注意解决应用型科技研发、技术推广、科学普及等课题,在服务社会方面特别注重联系当地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要继承和弘扬应用型高校教育家精神,教师个人必须加强师德修养;然而,这不仅仅是个人的责任,还需要制度改革提供长期的保障。应用型高校在制度上面临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人事管理的改革创新。正确评估传统事业编制和当前各种聘任制,对于应用型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创新至关重要;这一评估可确保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正确的方向,并有助于提出有效的举措。本着自信自立、守正创新的原则,应用型高校在当前和未来的人事制度改革中宜遵循的方向是:可上可下,可进可出;多劳多得,鼓励先进;结合实际,发挥优势;力破五唯,兜底保障。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会计学 发布时间: 2025-02-26 合作期刊: 《财会月刊》
摘要:在“双碳”背景下,研究绿色金融能否增强企业韧性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2017年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设立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试点政策对企业韧性的影响,并从企业动态能力视角提出绿色金融政策增强企业韧性的路径。研究发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设立显著增强了企业韧性,具体表现为缓解企业资金约束、促进银企关系和改善资源配置。异质性分析发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政策效应在非国有企业、重污染企业以及属地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对企业韧性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4-10-08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本文研究发现:农村发展需要国家经济和政策的扶持,同时需要金融体系的资金支持。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作为金融机构下沉农村市场、支持“三农”业务发展的重要工具,是互联网与普惠金融深度融合的产物,是实现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金融机构打破市场边界、开发农村蓝海市场、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的有力途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是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和“三农”领域的实现形式,金融机构要以创新普惠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完善农村信用体系、提高农民金融素养、注重普惠金融风险防控为目标,深化普惠金融服务改革创新,提升“三农”服务质效。本研究仅供参考。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摘要:绿色消费是消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绿色金融政策有助于绿色创新,对推动绿色消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我国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作为外生冲击,以2017年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5个省份为实验组,以未设立或较晚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其他25个省份为控制组,构建1998一2021年我国30个省份(未含香港、澳门、台湾、西藏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合成控制法、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绿色金融政策对我国绿色消费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绿色金融政策的实施以及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我国绿色消费发展;无论是在东部、中部地区,还是在西部地区,绿色金融政策的实施均有助于绿色消费发展,但相比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绿色金融政策对绿色消费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更大;绿色金融政策通过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促进绿色消费发展。为更好地促进绿色消费发展,各地应积极进行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努力提升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中部和西部地区要高度重视绿色金融政策的促进作用,引导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和农牧户提供绿色金融服务;着力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4-10-29 合作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摘要: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是中国开启绿色金融区域探索的典型实践,也是促进节能降耗、减污降碳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实践为绿色金融政策的切入点,采用双重差分方法考察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政策的节能效应、作用机制和异质效应。 研究结果表明,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政策的推行有助于降低试验区的能源强度,并提升试验区的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从而产生节能效应。 机制检验结果表明,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政策能够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绿色技术创新来促进节能效应的产生。 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政策有助于改善非资源型城市和中西部城市能源强度和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从而产生节能效应。 本文的研究结论能够为促进绿色金融政策的制定和推广、挖掘节能效应的驱动力提供经验证据。
分类: 教育学 >> 课程与教学论 发布时间: 2024-08-30 合作期刊: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摘要:文章先从多要素、多阶段、多环节、全新教学生态系统、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学全生命周期等方面,分析数字化教学的复杂性、系统性、特殊性和规律性,从数字化教学的发展历程归纳出改革创新、快速迭代是其本质属性,指出教育数字化转型赋予新时代教师新角色、新内涵——数字化学习(智慧学习)的设计者、开发者、组织者、示范者、指导者、支持者、评价者和研究创新者。然后针对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两张皮”、科研与教学“两张皮”的现泉提出数字化教学研究与改革创新(数字化教研教改)的概念,并界定其广义和独义的概念,阐述其构成及其关系、载体和形式,指出教研与教改是一个逻辑可分、实际难分的和谐统一体,具有一体两面性、和谐相依性、水乳交融性、同频共振与互补增益性和实践回归性。效字化教研教改的载体和形式包括日常教研室活动(备课、说课、公开课、示范课、合课、听课、评课、磨课等)、课题(项目)研究活动、教学比赛及观摩活动、教师培训与研修活动、虚拟教研室活动等。最后依次从理念、目标、问题集、内容体系与方法论等方面阐述数字化教研教改的基本框架,以期为教研员和一线教师提供方向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