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皋陶谟》看古史传说文献的形成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1-05 合作期刊: 《国学学刊》

    摘要:《皋陶谟》是《尚书·虞夏书》中的一篇,集中记述了传说中五帝时代部落首领皋陶的有关事迹。从尧舜共同体到大禹建夏早期,皋陶在佐禹治水、壁画国策、创制律法等方面都卓有贡献。近世疑古学者以为《虞夏书》晚出,《皋陶谟》等不过是战国时期儒家假造的,从根本上否定了皋陶的存在,也使虞夏史通通变成了向壁虚构的伪史。实际上,在人类社会未曾发明和使用文字之前,任何民族都有一个传说中的古史时代。由古史传说到文本生成,也必然经历幽远漫长的岁月。《陶谟》等晚出文献虽然是在传说基础上形成的文本记录,但仍有历史真相的颗粒,不能概以虚妄视之。对古史传说资料加以精心鉴别,去伪存真,多维审视,探赜索隐,坚持多学科协同攻关,通力合作,必将使中华文明探源和古史重建工作别开生面,谱写华章。

  • “亚圣”抑或“俗儒”:孟子多元形象的历史考察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1-05 合作期刊: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摘要:在历史长河中,孟子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变迁过程,并呈现多元化特点,具体表现为“俗儒”与“亚圣”形象的交替演进。起初,孟子的“俗儒”形象为“不懂礼仪”“不尊诸侯”“好辩”“言行不一”“迂阔”的匹夫,此后演变为“不尊周室”“离经叛道”“盗卖仁义”“怀言未尽”的罪人。与之相对,孟子的“亚圣”形象最初是“辟异端”“传儒道”的贤者,而后演变为“续道统”“崇仁义”“性善尽心”“存心养性”的圣贤,最终成为“良知良能”与“道问学”的圣人。在发展过程中,孟子引发了诸如是否为“迂阔之人”“不尊重君主之人”“善于诡辩之人”等争议,不同的政治背景及学术流派对于儒家思想理解和侧重点的差异,也导致对孟子思想学说的评价不同,进而影响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