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4-26
摘要: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深刻阐述了党性修养的重要性,立足于“第一个结合”,为解决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提供了重要指导,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加强自身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创造性回答了共产党人及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而须加强自身修养的时代课题。立足问题导向,推进了“提倡正气,反对邪气”的思想自觉;立足主体需要,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自觉;立足实践建构,推进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认识自觉,这一理论贡献不仅是对党员个人修养的指导,更是对党的事业发展的深远影响,彰显共产党员修养的时代意义,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的高度自觉。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青海民族研究》
摘要:“炉瓶三事"是中华传统香文化中的重要器物,也是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在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炉瓶三事”以感官为媒介,实现了生活仪式、审美范式与精神价值的认同与共享,折射出不同文明体系在生活美学层面的深度对话。在此意义上,文明的对话与交融并不局限于语言、哲学、制度等理性层面的活动,也是富有生活性、情境性,具有美学价值的感官叙事活动,其融汇丰富的历史内涵、情感意象、道德生活,促进了文化认同与文化共享,形成文明在地化重要的动力学机制。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体育学 >> 民族传统体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摘要: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沧州武术作为依托漕运形成的典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化基因与漕运体系的共生关系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运用文化基因理论,尝试解析漕运通过军事防御、商业流通、移民互动对沧州武术的基因塑造:军事漕运催生了实战技艺,商业漕运强化了镖局行规与诚信精神,移民流动促进了南北拳种融合。研究为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提供了“基因保护+创新应用”的双轮驱动范式,助力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衔接。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文化形态的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主体诉求,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本质意涵。就生产演进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承古拓今,在 革 命、建 设 和 改 革 的 历 史 进 程 中 赓 续文化根脉,构建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前进的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巩固中国式现代化思想解放的改革开放文 化 和 开 创 中 国 式 现 代 化 文 明 新 征程的自信自强文化。就生产特征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体现了新质文化生产的价值取向,凸显人民群众富有生命力的文化生产,在守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 髓 之 时 创 新 社 会 主 义 先 进 文 化 形态,坚持文明交流互鉴理念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就生产路径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刻画出筑牢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根植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和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新质文化生产印迹。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强调要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涵养求真务实、团结奋斗的时代新风。新时代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新时代廉洁文化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对加快海南自贸港建设具有深远意义;充分发挥文化力量,探索用廉洁文化浸润清廉自贸港建设的实践路径,切实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港,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文化氛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摘要:乡村数字文化是乡村文化在数字时代的新形态、新表达,是发展乡村文化的新动能、新领域,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新道路、新选择。新时代发展乡村数字文化是推动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的重要路径、是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和治理成效的内在支撑。乡村数字文化自有其内在逻辑和深层发展动力,以技术推动力、战略引领力、内在驱动力、辐射带动力、产业助推力等为代表,共同构成了实现乡村数字文化振兴的动力保障。立足新时代国情农情,发展乡村数字文化要坚持党对乡村数字文化建设的统一领导、坚持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数字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内容、坚持乡村数字文化与村民互动互促互进、坚持以数字技术塑形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外国文学》
摘要:2018年版《诺顿理论与批评选集》将“年龄批评”也纳入了西方批评理论谱系之中。西方年龄批评主要在四个领域初露端倪,围绕两个核心问题展开:一、西方社会年龄观的文化建构过程及其产生的歧视和不公正现象;二、个体的年龄身份认同。从社会整体而言,文化批评视角下的年龄批评提出年龄的文化建构论,揭露西方“衰退叙事”的年龄歧视本质;女性主义批评家则进一步揭露年龄歧视的双重标准,以及老年女性遭受的双重歧视。从个体层面而言,从心理学研究视角展开的年龄批评关注老年个体的恐老症及其对老年身份的拒绝认同;老年叙事学探索老年个体如何通过建构进步的年龄叙事以获取老年认同。年龄批评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同时文学老年学研究也构成了年龄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摘要:本文以深度聚焦之姿,将目光精准锚定东亚审美现象,运用跨学科的理论架构与多元分析方法,从文化学、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视角,对潜藏于其中的文化霸凌问题展开全面且深入的剖析。通过抽丝剥茧般细致梳理东亚审美在近几十年间宛如动态影像般的演变轨迹,运用深度访谈、参与观察、大数据文本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深度挖掘美西方主导的文化改造策略及其所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历史的纵深维度回溯根源,从社会的多元结构探寻关联,从经济的利益驱动剖析成因,从文化的价值内核挖掘本质,运用结构功能主义、批判理论等理论工具,深入探究文化霸凌的运作机制,深刻揭示其对东亚国家在意识形态、社会结构、文化传承等关键层面所造成的危害。同时,通过运用比较分析法、内容分析法等方法,系统对比东亚与欧美审美差异,充分展现文化霸凌的双标本质。此外,本文还对东亚审美文化的未来发展展开前瞻性展望,着重强调在抵制文化霸凌进程中重拾文化自信、推动本土审美文化健康发展的重大意义与价值,旨在为东亚文化研究提供崭新的理论视角与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在全球文化研究的版图中开拓出一片独特的研究疆域。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理论月刊》
摘要:大航海时代之后,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深入,逐渐形成了“中”与“西”分立的格局。随着国人物质生活的丰富以及文化意识的觉醒,文化形势发生变化,从改革开放初期“西式”大行其道,到如今“新中式”掀起新的美学潮流,东方美学正在逐步取代西式审美,成为当下中国新的潮流风向标,并呈现向世界拓展的趋势。“新中式”展现出生活化、个性化、多元化等文化特质,满足了当代青少年群体自我个性化表达与身份认同的需求。而“新中式”热潮现象的背后,正是Z世代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在“新中式”潮流全面到来之际,需要国家政策、网络媒体、企业市场的共同发力,形成市场良性竞争局面,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新中式”发展,推动“新中式”研究转化与传播,将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美学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结合,为世界提供全新的生活方式和审美体验。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摘要:《蒙古族服饰文化史考》,内蒙古师范大学设计学院李莉莎教授著,中国纺织出版社2022年7月出版,由著名服饰文化史与纺织史专家、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教授作序,全书近40万字,另有大量图片。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深入研究和阐释北疆文化,推进北疆文化建设,展现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现实基础,是北疆学者的时代责任。蒙古族服饰文化传承和发展草原服饰文化,是北疆文化的精髓和标识之一。《蒙古族服饰文化史考》是作者长期研究蒙古族服饰文化史的总结性成果,也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题成果。这是一部学术著作,但特别注重文化传播与普及,行文尽量通俗易懂。正如赵丰教授的评价:“本书虽是一部学术著作,但在写作中尽力体现通俗和普适,尽力体现本书作为文化史的宽度。”该书以服饰文化为视角,叙述蒙古族与多个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程,阐释和考证蒙古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展现了蒙古族服饰文化的壮丽历史,是北疆文化史方面的一部力作。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22
摘要:摘要:本研究以紫阳毛尖手工炒茶技艺为对象,针对非遗技艺流失、数字化应用不足及产业融合薄弱等问题,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数字化传承与产业协同路径。采用案例分析法,构建"技术赋能-文化传播-产业联动"三螺旋模型,提出非遗活态传承双循环机制,并开发融合宣传、电商、教育功能的数字化平台,设计短视频传播、IP文创开发及茶旅融合等实践路径。结果表明:数字化技术可激活非遗传承活力,"非遗+旅游+教育"模式能同步提升文化认同与经济效益,但需解决传承人老龄化和品牌建设滞后等挑战。建议通过校企合作强化技术适配、专项基金支持产业联动,为乡村非遗资源转化提供可复制范式。研究为传统技艺现代化转型及乡村文化振兴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随着游戏科技的日益发展和普及,网络游戏中的身体体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延伸与增强,身体议题亦在此间的交流与互动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在场”于游戏之中被认为是尤为重要的品质,其在“虚拟实境”中体现为由技术媒介和文化符号所带来的沉漫式体脸和文化感知。从唐.伊德的的身体理论与技术文化观出发,以角色扮演游戏《黑神话·悟空》为例,可以探索技术身体何以在游戏文化的熏陶下,经历“在场”递归,并最终演替为玩家在游戏世界中的文化身份象征。游戏作为虚拟文化工具,丰富了数字技术背景下传统文化的表现维度,使玩家关注到游戏背后的真实世界与文化图景,将虚拟赛博空间的文化意蕴延伸至现实空间。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邯郸学院学报》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基础教育越来越重视教育质量的提高,校园文化建设也越来越受重视。尽管如此,目前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并不鲜明。地方文化遗产因其独特的地域性,越来越受到学术界重视,不断推出新的成果。这些成果与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具有独特的优势,更加容易为当地学生接受,有利于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但是,地方文化遗产研究成果运用于校园文化建设还有很多路要走。需要对这些成果进行普及化研究,还要选择合适的形式,挖掘出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不但如此,地方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与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还需要学校师生统一认识,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即坚守初心又不断创新,还要制定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如同春风化雨,做到润物无声,其前景必定一片光明。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邯郸学院学报》
摘要:《荀子·非相》“且徐偃王之状,目可瞻马”中的“马”字当为“乌”字之讹。《荀子·君道》“斗斛敦概”中的“敦”可以读为“准”,是一种用来校准量器的工具,陈纯釜铭文中的“敦者”可读为“准者”,也就是负责校准该釜的官吏。《荀子·成相》篇“请布基”“请牧基”“请牧祺”诸节中的“基”“祺”均可读为“棋”,相关内容与“六博”规则中的“枭”“散”关系、善恶二道、五步循环等密切相关,实际是借六博之术来譬喻为政之道。《荀子·哀公》“心不知色色”中的“色色”可读为“凝凝”,训为敬慎,如此方能与《孔子家语》《韩诗外传》中的两处异文联系起来。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沉浸式体验成为文化旅游创新的重要方向。剧本游是剧本杀的衍生形式,也是新兴的沉浸式文旅体验形式。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与理论归纳,梳理了剧本游模式的发展历程。基于沉浸式体验框架,从空间、系统、叙事和社交四个维度比较剧本杀与剧本游,揭示其演化过程:空间沉浸从实地、实景向实境演化,系统沉浸从规则引导向任务驱动演化,叙事沉浸从角色体验向情境体验演化,社交沉浸从简单互动向整体交互演化。结合文旅融合发展动力、消费升级与技术赋能趋势,本文推演了剧本游沉浸式体验进一步演化的方向:空间沉浸的地方化与虚实共生,系统沉浸的融合化与智能化,叙事沉浸的IP化与交互化,社交沉浸的共创化与跨媒介延伸。基于剧本游沉浸式体验的研究为其设计提供了理论参照。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 当代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深刻重构文旅产业的生态格局与文化传播范式。随着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成熟应用,文旅空间已突破物理边界的限制,逐步演变为虚实交融、主客互动的复合型叙事载体。本研究以数字文旅空间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叙事理论,系统探讨其叙事策略的实践路径,旨在丰富数字文旅领域的空间叙事体系,并为设计与运营提供理论指导。研究首先梳理空间叙事理论的演进脉络,其次,分析其在数字文旅空间应用的可行性与优势;再次,比较数字文旅空间与传统文旅空间在叙事媒介、时空处理、互动参与、情感体验及传播推广等方面的差异性;最后,提出数字文旅空间的叙事策略的实践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文旅空间的叙事策略实践路径应从技术赋能、内容创新与用户参与三个维度综合考虑,形成虚实融合、层次分明、互动共创的叙事体系,从而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该研究不仅弥补了现有空间叙事理论在数字环境下应用的不足,也为数字文化遗产保护、沉浸体验设计和跨媒介叙事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弹幕艺术是一种互动性、即时性的流媒体艺术形态,是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产物。弹幕艺术的生产与消费行为是一个多重异质、瞬时共在的社会关系的建构过程。弹幕艺术重构了个体身心的互动关系,构建了观看者、弹幕文本作者以及视频作品创作者之间的新型关系,改变了个体与集体之间的依存关系。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甘肃社会科学》
摘要:蒸汽机等标志着人类生产工具现代化的开启,引发了现代机器第一次动能自动化革命,而当今基于计算机数字技术的人工智能正在引发机器第二次智能自动化革命,对人类物质和精神生产方式进而社会生活各方面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不同于古典形式的现代资本主义艺术生产,在“社会方式”上具有生产性而为资本增值服务,在“工艺方式”上表现为自动机器生产而实现了艺术生产工具的现代化。自动印刷技术引发了现代艺术机器生产第一次工艺革命即机器“再生产”革命,电子和数字技术进一步深化了这场革命,而当今人工智能则正在引发艺术机器生产第二次工艺革命即机器自动化“生产”革命,人使用艺术等精神劳动工具的技巧的平等化、大众化程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动能自动化机器解放了人的物质生产力,当今人工智能机器则正在解放人的精神生产力,并将逐步消除分工,扬弃资本之后,每个人的物质和精神创造力将得到全面自由发展。人工智能时代重构马克思艺术生产论的工艺学之维,推动艺术观念变革,具有多方面重要意义。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理论月刊》
摘要:文化产业“走出去”是传播中国文化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途径,对外直接投资是文化产业“走出去”的主要方式。分析中国文化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事实特征发现:中国文化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趋势呈现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文化产业对外直接投资比重较低,海外并购节奏有所放缓,中国文化产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流向美国。与此同时,复杂的国际环境冲击、文化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基础较为薄弱、文化产业跨国并购比重较低、文化产业对外投资与产业发展阶段存在错位是我国文化产业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应对上述挑战,应立足国内市场,以国内市场带动国外市场发展;将文化产业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开辟文化产业对外投资新发展空间;逐步提高文化产业跨国并购比重;适度放宽外资准入和稳定文化产业资本流出。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匡援,生于1801年,山东胶州人,是一位在学界长期被埋没的晚清山东学者,30岁后由胶州迁往益都,晚年寓居赵州。匡援一生著述宏富、藏书众多,治学涉及经史子集诸领域,其遗稿共106种168册,今藏国家图书馆,有稿本书目一份。匡援藏书的同时,亦在传统学术诸领域均有建树,部分观点和看法能新人耳目、丰富学界对清代学术的认知。匡援推崇汉学,考证严谨扎实,具有独立思考的学术勇气和文献保护的良苦用心,遗稿为我们展现了匡援丰富的治学领域,对研究清代山左学术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