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2-17
摘要:《论语》曾多次运用器的隐喻对为政者的自我修养问题展开探讨。具体由先利其器、器人以才、管仲器小、瑚琏大器,以及君子不器五项命题共同构成。以此为专题,可以划分出既有区别又逐级递进的三重人格修养境界:第一,在为政才能层次,君子对自己要先利其器,表现为不仅要善闻其政而且要知人善任,面对所用之人则要器之以才,而非求全责备;第二,在政德修养层次,为政者不仅要避免管仲器小所体现的才高德鄙,更要追求瑚琏大器所比喻的德才兼备;第三,在超越德才关系的更高一层,为政者还要努力在纷繁错杂的现实世界与政治事务之中,坚守大道不器的大同理想,进而以无为而治的方式践行王道之治,亦即所谓君子不器。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摘要:《论语》“侍坐”章在记录曾皙所言之志之前,特别增加了“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和“异乎三子者之撰”两句描写。看似客观无奇,实则不留痕迹地刻画出了人物的性格与现实场景,是把握曾皙之志之真义以及全章主旨的重要节点。其中关于“希”“铿”“撰”三字的训释古来异义良多,通过对比分析,可以较为合理地解读如下:“希”是对鼓瑟之弦音渐弱的描写;“铿”是因瑟与桌几骤然碰撞而产生的声响,又因琴体共鸣而余音袅袅;“撰”应为“僎”与“譔”的统一,前者指子路、冉有已然“能之”而专“具”的“才”干,后者为公西华虽未全然掌握但表现为“愿学”而受于孔子的礼乐之“专教”。进而可知,曾皙所谓“异乎三子者”,与其说是仅仅在做价值高下之对比,毋宁说是在直陈所言之志的属性之不同。亦即曾皙之志是辅天子行雩祭之礼而事天、平天下,而前三子则偏居、固着于治天下之内的具体一隅,是整体与部分的“异乎”。正是这样一种运用诗性的话语所阐扬的非为“小相”而志在“大相”的孔门形下施政理想最高阶,才是引发孔子“喟然与点”之“叹”的形上思考之中介。据此而言,曾皙在“侍坐”章中的行状与言辞,被刻画得潇洒且自信,是一种既非过谦亦绝无自负的直抒胸臆的“鲁之狂士”之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