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生态学 发布时间: 2024-11-21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水环境治理是对环境外部性偏差进行干预的一种方式,也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地方政府承担着区域水环境治理的基本职责,在应对复杂性环境问题与自我创新导向的协同变迁过程中,形成了常规协同与动员协同、专项协同与整体协同、纵横协同与内外协同、结构协同与程序协同等不同类型的协同治理机制。本文结合SX县水环境治理实践,具体研究水环境协同治理机制的生成条件、运行逻辑和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上,将水环境治理协同机制有效运转的基本条件归纳为价值引导、公众参与、制度统协和技术支持等方面。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村水环境治理是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探寻农村水环境治理的公众参与模式既是对农村水环境长效治理的有益探索,也是对现有政府主导的“河长制”治理模式的重要补充,对实现宏观层面农村公共事务的“善治”有重要驱动作用。依据参与式治理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协同治理理论、数字治理理论,按照公众参与程度不同,将 农村水环境治理的公众参与分为决策型、管护型、改善型及监督型四种类型。通过对江苏农 村地区公众参与水环境治理的实地调查,深入剖析和比较了四种参与类型所对应的典型参 与模式:村庄磋商小组、民间河长、以河养河与互联网+河长制。研究发现:四种模式各有优劣,参与主体及适用条件也不尽相同.公众主体认知强、村两委大力支持的村庄适宜村庄磋 商小组模式;治水氛围浓、双河长合作能力强的村庄适宜民间河长模式;市场化程度高、公众经营能力强的村庄适宜以河养河模式;数字化程度高、干群互动频繁的村庄适宜互联网+河 长制模式。就农村水环境的善治而言,公众参与边界仍需平衡,只有实现政府主导与公众参 与的有效融合、政府权力与公众权利的良性互动、正式与非正式途径的适度平衡,才能使河长制推进中持续吸引公众有效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