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原庙”考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发布时间: 2024-07-09 合作期刊: 《国学学刊》

    摘要:辞书典籍通常将“原庙”释为正庙以外的别立之庙,此说源于汉唐古注训“原”为再、重义;事实上,古注中“原”还有训作“本也”解。本文从“原庙”之建的政治意味切入,考辨“原庙”之“原”的训诂词义当释为“本也”,立足史书所载,文章指出“原庙”的内涵经历了一个历史变化:“原庙起以复道故”,是“原庙”起于渭北,本是文饰汉惠帝“复道”过举的偶发行为,而后进一步被统治者用来标榜孝行、彰显孝心——“益广多宗庙,大孝之本也”,于是在“令郡国诸侯各立高祖庙”的既定背景下,又有了“以沛宫为高祖原庙”。浑言之,“原庙”是为始祖(即汉高祖刘邦)所立之庙的尊称;析言之,渭北原庙是相对于长安城内的高祖庙而言,沛官原庙是相对于各郡国诸侯所立高祖庙而言,各有建庙缘由。由文颖注以至裴骃集解、颜师古注,“再也、重也”说流传既久且广,晋灼“本也”说遂致湮没;“原庙”之后,西汉陵旁立庙成为传统,宗庙礼祀制度亦由严而亵,是以古注流传与史实变迁的合力推动,最终导致了“原庙”泛指化的误解,影响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