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发布时间: 2024-05-29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帝释与梵天是印度婆罗门教的重要神祇,后来被佛教所吸纳,成为佛教的护法神。在印度贵霜王朝的佛教美术中,帝释与梵天经常成对出现。随着佛教的东传,在河西与中原地区都有5 世纪帝释与梵天图像的发现。其中,帝释皆着对襟紧身铠甲,有的手持金刚杵;梵天皆作菩萨装,有的手持白拂或手捧净瓶。探讨中国早期以帝释与梵天为胁侍尊像组合的图像源流,说明这类尊像是中国吸收印度与西域文化元素的结晶。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4-06-05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肩生羽翼或火焰的形象在古希腊至东亚等地的文化遗存中广泛出现,尤其在贵霜帝国时期,较多出现于神像和重要人物的形象上,作为其神圣或特殊性身份的象征。相关图式的根源可能追溯到中亚和西亚地区的太阳神沙玛什(shamash)等神像的制作传统,经由龟兹等地在丝绸之路沿线传播,影响到汉画中西王母等主神双肩产生弯月形羽翼,并可能最终在东西方文化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了北朝至隋代的敦煌、云冈等石窟中佛像肩部出现火焰的情形。肩部生焰或生翼的装饰图像在不同文化和信仰间的交流和调适,是东西方多元文化和信仰之间交汇的结点,有着重要的历史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