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里士多德论“有”的多重含义——兼与“是”之多重含义的一个比较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在《范畴篇》和《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对“有”的多重含义进行了重要的总结。首先,从范畴学说和生存论的角度考察可以发现,“有”在生存论/存在论上的丰富含义超出了范畴学说的框架。其次,与之相关,从亚里士多德到阿奎那,对Being(是/有)的系词理解遮蔽了其最本源和丰富的含义。对“本体(ousia)”问题的理解不能只有“是”之唯一维度,Being的其他含义甚至“有”之多重含义都是不容忽视而且值得推进的理解进路。最后,作为系词的“是”在汉语中出现时间较晚,而“有”在中国思想和文化语境中实则具有Being在西语中具有的地位,但其间又具有诸多微妙的差异。这种差异对翻译造成了不少的困难,但却蕴含了两种不同文明对话的可能性。

  • 知的有限性与生命的自由向度——《庄子·养生主》的阐释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2-08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现实人生的有限性不能为知的无限性所扭曲,而要在生之有限性与知之无限性之间开启居间性从而远离善恶而获得自由生存。《庄子·养生主》对于有限与无限交织的生命状态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引导人们在生命的深邃之处寻求真实的养生之道。自由生存的现实展开于一个罗网密布的伦理—政治纠合的流俗世间,真正的自由是克己无厚而寻得其缝隙以开启余地。这种自由的生存并不是完全由理智彻底清明的引导所决定的,而是受到暗昧天命的制约,从而自由生存有着其未知性面向。对于天命未知性的领悟,并非就是放弃自由的单纯顺服,而是有着绝对性的自由企向。生存的自由,其展开必然与死亡相勾连。自由而生,即经由领悟于他者之死而开启自身的绝望之希望,即迎死而生。迎死而生并不是以肉体的死亡来换取灵魂的不灭,而是在光明与黑暗的交织中,在有限与无限的辉映中,不断地跃入生命的更为深邃之处。